10 高校排球教学与女排精神的渗透。
10.1 在高校排球教学中提倡女排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10.1.1 动态发展性。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就高校排球教学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排球运动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囿于客观条件所限,短期内无法实现急速飞跃式发展(这当然也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在精神层面,大众体育运动环境已比几十年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从神秘化、专业化向普及化、大众化转型,追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感悟和精神享受。这种精神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体育竞技条件的全面提高。
10.1.2 职业震撼性。
高校大学生是人民群众中的易感人群。他们易接受先进文化和新潮理念、形成共鸣的同时,也容易被各种"左"的或"右"的精神现象所蒙蔽。特别是在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上,是物质利益为先还是精神追求为先?是短期发展为先还是长期发展为先?是为人为先还是为己为先?这就依赖于教育过程的力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调整学习目的、修正学习习惯、完善学习方法,通过心灵的洗礼,对排球运动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动机,以自我感悟有效激发排球学习的兴趣。
10.1.3 心理榜样性。
女排精神首先是一种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法在教学教法中,是教学者将先进的个人或集体加以肯定和表扬,进而促进受教育者主动与榜样对象缩小心理差距,激发赶超心理。排球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易产生惰性心理。榜样教育可以使女排精神首先转化为身边榜样,学生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成绩、品德、作风与榜样比对,在成绩、品德、作风等方面唤醒、感召,促进团队意识的提升。
10.2 女排精神在高校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0.2.1 教师的言传身教。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老师们的道德素养不仅是学习的榜样,对于国家和现代社会来说,他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指路人。因为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体现在高校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上。而"女排精神"恰好可以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所以高校体育老师更应该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升自我修养和理论学习的效果。这也是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同时兼报刊总编辑的谢春涛所指出的观点,即只有让人们理性地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这就对高校体育老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将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得明白透彻,而在体育课堂中,"女排精神"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说明总结这项理论,可以延伸到今天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取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智慧精华的,又是如何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的。同时说明,"女排精神"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中的学习和实践。高校体育老师只有把这些理论都向学生们传达到位,才能让学生们理解透彻并且深刻思考,才能更好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女排精神"发扬广大,源远流长。
10.2.2 融治的师生关系。
现在很多高校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高,在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的问题上都敷衍了事,这样就无法真正有效果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心灵深处出发,才能进行全面教育。其一,老师对学生应该秉承关心信赖、尊重有爱的原则和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学生,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被人关爱和信赖,只有在互敬互爱,相互相信的环境中,彼此才能产生爱的感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因关心而使大家产生爱的交流,用关心信赖赢得关心信赖,用尊重有爱赢得尊重有爱,如此就可以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成为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人。以这样的原则和教育理念面对学生,学生也会将老师当做自己的知己,愿意接受朋友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将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认同和接收。其二,以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用心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明确心中的需求,解决面临的问题,克服遇到的困惑,激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并且注意与他们进行必要的互动。与此同时,以朋友的身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减轻彼此在接触交流时的尴尬和紧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环境,从而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有重点的指导。
10.3 女排精神在高校排球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形式。
10.3.1 渗透的策略解析。
10.3.1.1 教学参与体味。
融会贯通地使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目的和任务的一系列方法。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位于最活跃部分的一直是教学的方式,这也是提升整个变革进程的关键。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最关键的和最艰难的教学方法,优化程序问题是正确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办法,使它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改善,必须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努力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以在课堂上课双人或多人练习时,不单提出对技术熟练要求的掌握,同时强化合作配合的团队意识,涵盖为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来体现女排精神所在。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探讨,也要加大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教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的能力。因此,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放弃唯上思想,建立老师与学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善于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于注重填鸭式教育的方法,积极实施"启发式"、"诱导式"、"讲座式"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用学生喜爱的兴趣活动和强大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学懂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创新进行运用。
10.3.1.2 教学角色体验。
学习的场所和设备是传授学习专业排球必修课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培育专业体育人才的重要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一元素专业排球的体育教学将成为一个空洞的话题。这几年虽然有体育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使得排球的培训场地、专业器材等硬件设备基础逐步完善。但由于种种缘由,它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育中排球必修课的进步需要,并且已经到了影响发展的地步,大部分的训练场所、设备设施等不仅缺少硬件而且十分陈旧,影响了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使排球运动的整体变革受到了阻力,培训质量受到了干扰。只有通过提高装备,才能提高高校排球教学的成效,才能进一步体现"女排精神".
10.3.1.3 通过活动体悟。
高等学府在排球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不仅要指导学生在基本的价值观形成中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个性化价值观的成长过程。排球运动的一项基本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个性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排球必修课能够借鉴其他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体验,促进学生在普通生活中对个性化的价值观产生领悟,充实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观,充分体现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多元创新性。在教学对抗比赛时,不采用简单的分组比赛,而是采用正规比赛程序,从升国旗,奏国歌开始,分队对抗,同时遴选裁判员、记录员、司线员等,其余不参见比赛同学一分为二,融入比赛环境,为各自的队伍呐喊助威,让现场的每一份子都投入进来,确定角色,分工明确。既培养了比赛同学的团结协作,团结敬业精神,又锻炼了裁判员公正法制的思想,还让全体同学感受到爱国友善的集体力量,与女排精神相辅相成,将课堂教学中的目标要求与女排精神融会贯通,达到人本合一的教学效果。经过班级共同的探讨和交流,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和缺点,不仅提倡如"环境保护""和谐共处"等端正的价值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间的沟通合作。让课外活动和排球训练相互融合,把正确的价值观灌输进普通生活,避开了枯燥乏味的讲课,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感恩生命的意识。尊重其他生命,珍惜自己生命是在活动中需要引起学生注意的生命价值观内容,尽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没有正式提出,但是根据现在青少年面对生命不懂敬重的现实情况,在排球的训练教学中可以不断补充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指导学生采取人道主义面对一切生命体,爱惜一切生命体。
10.3.2 渗透过程的要点。
10.3.2.1 渗透概念。
老师们必定先清楚地认识到"潜移默化"并不是"照本宣科",更加不是"替换",在进行"女排精神"教育时必须调整其在排球教学中的地位,不能过分偏颇,不应该导致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倾向。我们所要意识的,是要避免强加灌输地传播知识和培养技能,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和实践;同时也不要对育人过分重视,培养了学生的情商和价值观,并将这些取代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如此排球课就纳入了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排球学科的特征和真谛,失去了排球教育的本质。理论课,除了讲授排球的发展史、竞技规则、女排五连冠及"女排精神"发展历史,同时也要跟上现在社会发展形势,视频、图片讲授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持续学习了解新的社会状态,将女排精神融入其中,才能反馈给学生更多当今社会的东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到与时俱进。"潜移默化"的特点和母语教育的规律具有一致性,不能忽视母语教育的规律而错过价值观教育,不结合教材、只讲大道理,这样既不能达到教育的价值目的,又错过了排球教学的本质。
10.3.2.2 渗透自然。
"潜移默化"的形式和经历必须不僵硬,排球课程与"女排精神"教学不能用机器脱离实际,老师要把"女排精神"贯穿于排球教学的全部课程中,贯穿于单字、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的讲解。这是能够贯穿两者的自然组合,但它并不僵硬而是顺其自然。
既不是把"女排精神"基本观念和文本中包含的内容互相孤立,只注重文本的文字解释和陈旧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价值观的指导和培养;也不能简单地把文本和文本本身没有价值的事物链接起来,主张一个单纯的字面意思就包含了崇高的价值观,这样会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和困惑,最终对老师的价值观指导出现排斥的心理。在运用针对的方式和手段时,教师要注重先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好奇心是进行动态思维和学习的推动力,教师应采取的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和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学生对他们的信念和想法、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充满积极参与的兴趣,就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应该准确知道这种方式不是替代,在讲解"女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潜在联系的过程中,把排球这项体育活动当作思想政治课新的载体,以学生赶兴趣的方式来入手,则会达到排球教学和思政理论同时进步的双赢局面。学习排球的过程和思想政治课最大的不同在于,排球课主要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排球素质和涵养,这些素养能够用德育美育来进行培养,教学过程中还能催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更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合理地进入到排球素养的培养中。如果缺少了排球的素质教育就无法进行其他教育,把排球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替代了排球课。
10.3.2.3 渗透贴切。
"贴切"在本文中,一是指在教科书的概念中所包含的教学目的、技能和理论层面应该被准确把握,我们既不能忽略了包含在排球教学资源中的价值观教育,导致没有支持进行深入挖掘,也不能投机取巧,为了提升精神层面的教育目的而随意教学。当老师准备教学的时候必须做到深入探讨细心研究,将所能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利用。二是指"女排精神"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需求出发,教师过于主观判断,生搬硬套,强加引导会产生不良后果。老师的教育教学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人制宜进行统一分析和教育,对排球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女排精神视域内价值观进行分析,也就是在完成排球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及时联系课本的价值观教育内容,结合学生之间的实际情况,注意适当的控制,找到平衡点。
10.4 女排精神在高校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渗透本身即是个渐进的过程。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高校教师关注渗透的规律,重视学生的创造性,紧密联系我国、本校排球教学实际,以双向渗透互促,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
10.4.1 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问题。
10.4.1.1 教学体制不完善,内容设计不科学。
中小学排球课覆盖面小、普及性差的现状造成排球启蒙教育的基础较差,加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学生体育课课时锐减、体育锻炼时间很少。因此,高校学生很大程度上体育基础薄弱,身体素质较差,日常统一的体育课数量少得可怜,而且还常常被其他"主课"所挤占。根据人体生理发展和运动规律,在进入大学这短短的时间里,对于绝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要想娴熟地掌握排球技术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大多数高校的排球课只是简单的练习垫球、发球、传球等,对排球历史尤其是女排精神只有粗浅的了解,教学内容较单一,观赏性欠缺,思想的互动几乎没有。
10.4.1.2 考核评价不科学。
排球课程作为高校的体育公共必修课之一,是高校体育课常规内容。因此竞技性、群体性的特点,大部分教师把排球技术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把考核方法、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和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而很少或者很难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考核。体育教学强调动作的技巧性、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体育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大系统,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考核和体育精神的考核,也是有失偏颇的。
10.4.1.3 科研水平较低。
就全国排球理论研究的规模和水平而言,专门研究排球理论的科研人员较少,与球类运动大众化的总体趋势不相匹配。同时,即使从事排球专业教学的教师,也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而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排球教学需要运动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很多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知识更新率低,知识的交叉度不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差,对排球运动知识研究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因素出发。因此教学主观性强、创新性理论研究成果匮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这一现状,长此以往,恐将成为排球教学发展的桎梏。
10.4.2 高校排球教学的新发展。
10.4.2.1 改进教学理念。
理念是思维方式的总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观念、新知识的涌现,需要排球专业教学更加深化认识、夯实基础、更新观念,总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将定性和定量运用结合起来,在思维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给予创新。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突破陈规、挑战权威,将其他体育科目甚至社会领域的其他合理成分有效吸收,为排球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10.4.2.2 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总体而言,教学比赛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让他们参与比赛,融入其中,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针对比赛的渴望,有效利用好学生对竞技性比赛的良性刺激,很多时候可以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正面需求,加以使用。将比赛分解成多个环节,强调其中必须将基本技术、战术作为有效保证,并在比赛中加以结合,相互推动,而且对竞赛的基本规则和裁判手势要了然于胸,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解,将比赛教学法当成抓手,用以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就对基本技、战术以及竞赛规则的渴求多了几分,教学效果的良好基础便由此扎根、成长。当下,作为学习型的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只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在飞速发展当今社会与之适应。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对应的方式。至今,经过不少教学单位大量系统的尝试,在排球课程术科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学练结合的方式,以赛代练,以练促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10.4.2.3 完善考核标准。
无论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形式,都要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成果为目标。所以教学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为教学过程终点,对教学指导的作用不言而喻。课程基本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要求应以考核内容为依据,从"结构优化、效果良好"出发点来衡量,力求达到最终成绩的考核标准与评定结语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掌握与学习效果,规避学生对考核产生沉重的心理、生理负担,影响正常水平发挥。既要考虑到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锻炼累积效果,又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理影响、意志品质、道德层面、价值取向、学习能力综合考量;用以促进学生成长"多点开花"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全面成长;同时,还要对学生身体素质加以重视,培养其良好的体魄。在课堂开展排球技、战术教学中,应有形式多样的练习手段,同时素质练习也要在教学上贯穿始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在练习中全情投入,同时适度提升单位强度,强化素质练习,在寓教于乐中练习,进步,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并行开来,同步提升。
自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三十余年来创造了许多历史奇迹,不仅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变化。但是无法避免的是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出现了一部分问题和不正确的思想。比方说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唯利是图思想,金钱至上思想和好吃懒做的价值观等,也就出现了大学导师教育弟子在不惑之年前首先赚足 4000 万元的事业要求,相亲节目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微笑"的爱情观念,热播电视剧中出现的以不正当手段阻碍别人成功的为人处事标准,这些有问题的不正观念会对高校学生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怎样面对这些观念和思想让高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代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0.4.3 女排精神渗透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会上提出,要积极培养和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以及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需要通过多维度立体化培养。这与女排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正确的指导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思想和特点,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融合了世界文明的精华。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热烈反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中央办公厅在 2013 年 12 月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的具体任务要求。这也是对中国教育系统的总纲领、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人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要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要求落实完成,这也是高校学生在学习正确价值观时的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是国家针对人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和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的确要发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道德教育的方面来看,高校必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给予高校学生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解决问题的肯定,让正确的核心价值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广大青年学生从理想信仰、道德行为、为人处事的正确与否去经受考验,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当代高校学生都是"90 后",且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特征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教育。他们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好时期,要面对比过去更为繁杂的社会环境,需要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困难,肩负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这就必须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可以通过女排精神将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正确的意识形态社融入他们心中,为了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诚然,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这一代人作为本身就已经受到极大关注的群体,也需要有良性的引导,合理的教化,正确的影响和环境的熏陶。比如作为一个个体,在思维形式、价值判定、生活习惯、口语表达、个性表达等诸多问题上都比较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进行创新的方式,注重实效性的真实,并使其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女排精神的认同。
要紧密联系,潜移默化地指导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开展"三个倡导"活动,使核心价值观植根于现实世界,贴近时代的特点,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被说服,逐步转变为自己的内在信仰和习惯行为。例如,我们可以把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这种学生喜爱的也愿意参与的方式,把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学生价值观和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并扎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高校学生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是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国情状况,提升能力,奉献自我,锻炼耐力,培养性格,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高校排球课程中深化女排精神恰恰是其良好的推动途径。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按照《意见》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所要求的社会实践。坚持将课程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统一和分开指导相结合,确保社会实践成为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拥有的经历。进一步挖掘校园和社会资源,并能够全面动员这两种力量,构成全社会一起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好局面。各所高等学府更可以以女排精神为且浮雕,重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各种力量。
在排球教学中深入强化女排精神,用以培育高校人才,强化我国人才储备的软实力,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全面融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培树当代社会新的思潮。高校要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团结协作、爱国敬业为抓手,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准则,作为大学生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两者之间的巨大作用力。这样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隐性课程,比如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人的情感发展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使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