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中国农业跨国投资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9479字

  3中国农业跨国投资概况

  3.1中国农业跨国投资的必要性

  3. 1. 1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资源虽然非常丰富,可是人均农业资源依旧处于低水平的位置上。其中,耕地资源一直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可以说,耕地的数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生产粮食的能力。根据《2008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尽管我国拥有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总量依旧在不断地缩减,在2008年的时侯,我国的耕地面积总量净减少290000亩;占世界总耕地面积不足8%。然而,我国却是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我国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还达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少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六分之一、阿根廷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十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我国仅通过自身的耕地资源来满足我国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是有很大难度的。

  而且,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不断地下降,由于人口众多,许多不宜开垦的土地也被开垦成农田,中低产耕地占65%。土壤气养分不足,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盐害,酸化,土壤污染严重,生产能力也自然大幅下降。另外,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资源的缺乏。国家统计局的水资源环境数据表明,我国2009年的水资源总量是24180亿平方米,下降程度非常明显,而2000年则是27701亿平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在2009年是1816. 2平方米/人,而2000年则为2193. 9平方米/人。不足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2011年,我国的农业用水量比重为61. 3%,总共消耗大约3600亿平方米,而1997年的比重则为69. 7%,农业灌亲用水缺口达到了 300亿平方米,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农业用水短缺的态势。②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缺水导致的干单对我国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农业资源处于一个严重短缺的状态,本国资源已不足以满足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反观世界某些国家,农业资源相对丰富,所有我们有极大的动力和必要性将农业生产沪展到国外,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来满足本国要求。

  3.1.2农产品供给长期不足

  由于不断增快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影响,使得对粮食数量以及种类的要求不断地增加。全球粮食需求相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2006年达到了 20. 31亿吨,之后居高不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显着,而我国的形式是不容乐观。因为建筑使用地大量地占用了农业耕作地的面积,务农人员也由青壮年转变到留守老人。劳动力生产素质的低下等都使得我国农产品供给长期不足。我国谷物的生产量低于世界水平,更远远低于澳大利亚(1591.44千克/人),美国(1357. 53千克/人),法国(1118.12千克/人)等发达国家。

  油料,奶的产量远低于世界水平,蔬菜,蛋,肉类则高于世界水平,平均看来我国的食品产量与世界水平持平。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则非常明显。我国农产品仅依靠本国农业生产显然难以达到国内的需求。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粮食,食用植物油和大豆的年进口量和出口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为了应对本国农产品供给长期不足的状态,大量依赖进口。粮食,食用植物油和大豆每一年的进口量都远超出口量。大豆在2008年进口 4000万吨,仅出口 45万吨。

  通过上述分析,世界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我国面临着更加严梭的问题,即没有充足的供应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我国当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突出的是依赖进口。然而,进口粮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进口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他国还有可能逼迫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做出让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我国稀缺农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如天然橡胶,大豆等,这些战略性农产品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农业走出国门,利用海外资源,开辟新的生产农产品的途径,与国内的农业生产一起,共同保证我国农产品的供应。

  3.1. 3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处于弱势地位

  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一个农业大国该有的主导地位。我国在农业交易市场上,依旧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对世界大宗农产品缺少了定价的权力。以大豆为例,作为战略性大宗商品,我国却是长期依赖进口。而我国,在2007年大豆进口量就占到了世界大豆交易总量的45. 1%,作为世界大豆进口第一的消费大国,对大豆却没有定价权,而是由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的跨国粮商决定大互的期货和现货价格。

  这几年来,大宗的商品在进口过程中,对于这一普遍现象"中国需要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其中例如各种#石比如铁、铜,农产品则包括大豆、天然橡胶等。仍然以大豆为例,我国对大互的进口量与国际大豆的价格有正相关的关系,进口量增多,大豆价格也相应升高。尤其从2006年,随着大豆进口量的上升,国际大豆价格从222. 168美元/吨大幅上涨到430. 35美元/吨。投资分子将热钱涌入,炒作我国的大宗商品,不断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扰乱,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在大幅变动,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市场的稳定以及安全非常的不利。除了健全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应该提升自身农业企业的生产力,让其向海外发展,f大企业影响力,在海外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和资本的运作。这样可以促进我国实现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应有的主导地位,从而和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商抗衡,争取应有的定价权,来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和资本的流入。

  3.2中国农业跨国投资现扶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已将“出国办企业”作为我国的国家政策。2000年,我国明确的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我国企业到国外开发资源。《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2008年10月12日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通过,首次提出了“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的口号,强调我国要“统筹展对外农业合作’’。在接下来的几个重要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2011年4月商务部和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转向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对境外投资进行了鼓励和支持,企业若到境外投资,则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并大力关注“海外农业,林业的发展,渔业和矿业合作”的发展,在2012年3月,中国农业部表明,领先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只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将会得到大力支持,可通过发行债券、通过并购和控股等方式,来建立大型集团。

  在金融方面,通过相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例如农行、农发行等等银行,增大对龙头企业投资固定资产和销售的扶持力度。并且多次表明,国家会对符合标准的农业企业的市场,进行有益的引导以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我国第一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也对于我国农业企业海外发展在政策和融资方面都是利好的消息。

  当下,我国以十万多家中小型企业为基础,以一万多家省级企业为重点,以一千多家国家企业为支柱,行成了良好的战略布局,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据不完全统计,这其中有一百多家与国外合作,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768家企业境外投资农业。投资产业也涵盖了农、林、牧、副、渔领域,还有天然橡胶,油棕等稀缺资源。投资区域则涉及到俄罗斯,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这其中我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国家就是俄罗斯,2010年的数据统计表明,投资流量占中国对其总投资流量的31.8%,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其总投资存量的26.8%。从存量方面看,中国对各经济体农业投资占总投资存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俄罗斯联邦,东盟,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比例为26.8%,3.7%, 1.7%, 0.6%, 0.3%。依据技术变迁产品升级理论,对外投资应该从周边国家始,积累经验,进而投向远处发达国家。而中国对外投资的路线,从俄罗斯到美国,澳大利亚,也符合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

  我国农业海外投资也有一定规模。拿天津某企业为例,它在印尼建成了一个棕榈油种植园,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第一个,当前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二点四万公顷,同时还成立了一家大型的棕榈油专业压榨厂,也是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第一家,因此奠定了里程碑,意义相当重大,它代表着我国全面进军棕榈油领域。

  黑龙江农垦总局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在粮食资源开发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其主要着力国家是俄罗斯,取得了很多显着的成绩,据贸易分析统计,到2009年第三季度为止,就已经拥有了八个分局总计二十八个农场,一百二十万亩的耕种合同,比如开垦了八十万亩的土地,投资总额超过了一点五亿元,粮食总计生产量约为三十一万吨,利润总额七千多万元,为国内大豆供给提供五千吨,木材十五点五立方米。黑龙江省还在菲律宾、南北美洲等地区大力发展双方合作互助,进行了很多新项目,大力推动了农业对外投资力度,比如在巴西购地十七万亩,这些地主要用于大豆以及旱稻的种植。在筹资方面,在南北美洲以及香港以特定实施单位建立了分支机构,融资近两亿美元。远洋渔业是我国农业海外发展的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到2012年初的时候,有一百一十家企业取得了农业部的洋渔业企业资格,它们拥有各种功能的渔船约两千两百多艘,在2011年取得了一百一十五万吨的生产量,产值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运回国内水产品达到六十万吨以上,丰富我国水产品的供给。另外,我国渔业还参加了全球协作,和十四个国家签署了互助协作协议,极大地巩固了我国的海洋地位,为国内渔业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我国农业海外发展的形式除了上述几个典型企业釆用的海外屯田和农业合作示范基地,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外农业援助,我国对外援助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和我国周边亚洲地区。其中,中国同非洲的合作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非洲的经济和科技非常的落后,尽管它们的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它们许多国家在粮食自给自足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实现。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对非洲的四十多个囯家进行了将近两百个的项目合作,以此来进行农业的支援。项目集中在水利建设,水稻种植培训和垦荒地等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中国企业对非的投资不仅获得了气好的收益,而且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为其经济稳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巩固了同中非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在世界上我国企业也进一步塑造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虽然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但是农业对外投资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两个维度来衡量都非常微小。据表3-1的数据可以绘制图3-1和 3-2。

  图3-1中表明了我国农业境外投资相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总投资额流量占比和存量的比例在百分之一左右,相对来说非常的稳定。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农业的对外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2008年流量占比下降明显,可以得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农业的对外投资影响较大。从图3-2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1年间,除了 2008年因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流量有所减少之外,在其他年份流量都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0536万美元的流量到2011年的79775万美元的流量,折合年复合增长率高达达40%,表达中国农业企业在这6年的时间里迈向了国际大市场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因为本身基数小,所以农业对外投资总额经过几年高速增长之后还不是很大。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商务部进行了数据统计表明,到2010年年底的时候,我国境外直接农业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九十三个,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则有一百七十八个。中国农业境外直接投资最高覆盖率的国家和地区是在非洲和亚洲,非洲投资覆盖率为55%,而亚洲则为67%。就投资额而言,从表3-3可以看出,投资额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东盟。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3.3中国农业跨国投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现状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我国目前进行农业海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明显劣势。

  3. 3.1投资规模小,企业融资难

  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对外贸易虽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农业所占的份额仍然比较低。2010年仅占总投资额的0.78%。纵观境外投资企业,我国的农业企业中占据龙头的企业并不多。相对与发达国家的平均6000万美元的企业对外投资,我国对外投资仅为200万美元左右,而在200万美元的投资中,农业投资则占了不到10%的比重。

  企业的规模小,直接导致企业在境外融资难,在国内,由于农业本来就是一个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的行业,银行贷款很难获得。

  3. 3. 2投资环境不稳定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非洲的某些国家,虽然拥有很丰富的农业资源,也渴望获得外来农业技术的帮助,但是由于政局非常不稳定,与上一届政府签署的协议还没有到期,就换上新一任领导,对之前的政策做很大改变,使企业之前的投入打水漂,损失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则是国外为保护本囯企业和利益,对本国生产的农产品实行禁止出口的限制,或者是对境外投资的企业收取高额关税和增值税。如我国在俄罗斯有森林砍伐业,从2009年开始,面临的是俄罗斯原木出口高达80%的关税。另外,有些国家还釆取入境手续办理繁琐,严格审批的方式,对劳务配置严格限制,使得我国在农忙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

  3. 3. 3国家对海外农业缺少整体规划

  虽然我国农业部等部门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国门,但是却缺少国家在战略基础上的整体规划。虽然这些战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却没有一套明确的投资体系:(1)海外投资的企业得不到专业的信息服务及事前的风险评估,很多投资海外的农业企业无法了解目标国的投资环境和农业资源状况,从而影响接下来的生产和收益。(2)尽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十年前就出台了农产品出口相关的保险险种,短期出口信用综合保险和中小企业综合险,但是它们的保险范围狭小,只能对农产品出口遇到的进口国“封关”,国外买家破产等原因承保,但对于农业在境外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损失则无法承保,一旦企业在境外生产中出现偏差和损失,没有完善的保险体制担保,其结果足以把该企业摧毁。(3)对海外投资的农业企业的税收政策制定不完善,双边征税,返销农产品进口继续征收关税等都对海外农业起到消极的作用。(4)海外投资的农业企业得不到专项的农业投资基金。

  海外农业的初期和后期的发展都需要很高的成本,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断地投入,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财力和自身融资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目前,我国有很多有条件有意向到国外发展的农业企业,对于大量的资金需求望而却步的原因。

  另一方面,国家农业对外援助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收益并不与之对等,很多援助项目都处于亏损的状态。由于没有整体的规划,援助项目和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能发展的没有专项基金,援助的项目收益堪忧。

  3. 3. 4缺少专业人才,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农业海外的发展,需要对跨国经营和农业生产都熟知的专业人才,而这种人才是目前我国严重短缺的。海外农业虽然有一段发展历史,但是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涉外企业实属少数,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的企业数更少。所以农业海外经营的经验不足,走出去的企业苦苦摸索,未走出去的企业不敢尝试。

  3. 4浙江农业跨国投资的典型性

  3.4.1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现状

  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农业"走出去”经历了从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发展阶段。三十年来,对外投资的主题、规模、领域、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的有关数据,到2010年底,浙江省走出去企业中,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有792家。纵观浙江省“走出去”

  的企业,共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投资区域广阔。境外投资地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朝鲜、巴新、孟加拉国、迪拜、美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基里巴斯等国。其次,产ik覆盖广泛。从种养业来看,已包含粮食、瓜果、蔬菜、水产养殖、畜牧等行业。从农产品流通业看,有兴办农产品市场、设立农产品营销窗口,组件农产品配送网络等。还有包括农机跨区作业、产品购销服务和种子种苗服务等服务业。此外,经营类型和方式多样化。例如按照要素分类,有市场开拓型、劳动力转移型、资源利用型和资本经营型等类型。

  3.4.2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浙江省经济发达与人均占有资源较少的矛盾曰益突出,通过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能够使得我省农业企业突破传统农业资源的限制,同时能开阔本土企业家的视野与眼界,有利于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塑。

  (1)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4亩,是浙江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有效应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农业发展环境,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省内农产品市场,必须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以更开放的姿态,利用省外和境外资源和市场,利用自身优势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

  (2)是活跃的民间资本投资需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国家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环境下,浙江省的民营资本得到了有效地锤炼,积累了充裕的资金。虽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农业仍是各国的支柱和基细产业。浙江的民营资本“走出去”投资农业,是企业的优先选择之一。这不仅对浙江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3)是快速发展的农业主体扩张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浙江省涌现出一大批有经验有技术有实力的大型农业企业。目前浙江省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20000多家,这些已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农业主体,在主观上,要求发展和扩张的欲望非常强烈,通过实施“走出去”,利用新环境下的有利资源,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开拓广阔市场,是企业发展与壮大的内在动力。

  (4)有效避开发达国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但在农产品出口上发达国家仍然设立了很多的技术壁奎,阻碍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通过境外"走出去”,开设销售窗口、专卖店和兴办加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和销售,具有信息灵、环节少及绕开市场保护和壁查等的优点,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有效转变依赖国外中间商的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5)培养跨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境外"走出去",在东道国组织生产不仅可以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还可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镇炼和培养精通国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4.3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的特点

  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数据来源为2010年浙江省农业厅的农业走出去调查问卷。

  一是跨国投资步伐有所加快。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2009年浙江省境外农业新投资额达4972万美元,仅一年投资额就占累计投资总额的38.07%,当年实现产值194.75亿元。

  二是产业链向纵深拓展。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走向:结构升级,产业链整合。最明显的表现在从原始的从事传统的农作物耕作以及水产养殖,逐渐开始发展下游产业,发展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三是经营机制和组织模式灵活多样。跨国投资主体由原来的工商业为主体正迅速向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工商企业等三类主题转变。跨国投资的形式多样,包括资源利用型、市场外拓型、技术合作与劳务输出型以及资本经营型等。

  3.4.4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的优势

  当前,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已初具规模,初步有了一批经营主体,同时也有充裕的民间资本。这些因为为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带来广阔的前景。浙江省农业跨国投资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走出去”内在动力足。受限于浙江省"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海外又有更好的里待开发的市场,浙江的农业企业有“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第二,产业和技术体系完整。我省浙江省已经形成了许多优势产业,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和技术体系。例如,在生产食用菌与蔬菜、加工茶叶以及水产养殖等领域有着良好的技术优势。

  第三,经营主体和专业人才丰富。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培养各类专业化人才和新型农业主体。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尤其是在加入WTO的十年,浙江省的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截止至09年的数据表明,浙江省销售收入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在境外发展的农业企业就有4193个。这些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与发展,不仅仅为我省,也为我国的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民间资本充裕。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浙江省内民同资本约有10000亿元左右。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农企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资本实力。在房地产和煤炭等行业投资回报不景气的情况下,农业跨国投资成了民间资本的新宠。这为浙江省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浙江省委省政府近些年严格遵照中央要求,先后出台了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118号)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政策都为浙江省农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3.4.5浙江农业跨国投资遇到的瓶颈

  虽然这些年我省农业企业成绩不少,但根据近些年反应的结果上看,基本上处于企业单打独斗、投资方式分散、经营方式单一、产业链和服务链未完全形成的局面,因此“走出去”步伐加快,却出现"走出去”而"走不进去”的尴她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制约瓶颈。

  (1)投资资金制约。目前,农业“走出去“经营主体规模普遍偏小、外地融资能力弱,主要靠自有或民间借贷融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其资金实力和规模更小。受制于资金,“走出去“的企业往往不成规模,难以提升自身的信誉、质量、品牌等竞争力。从统计数据来看,“走出去”的首要的资金源为自有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和民间自筹。造成资金实力单薄的原因一是农业"走出去“缺乏专项扶持资金,政府补贴比例小;二是异地融资优惠条件不一,部分本地企业由于没有办法实现异地信用担保,致使在投资当地融资困难,企业f建和做大做强缺乏资金基础。

  (2)产业经营层次不高。企业经营模式转型有待继续优化,整体产业化水平仍然不强,大部分企业将传统生产模式简单转移到投资地,企业转型升级缓慢。另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总体仍然低,加工能力尚显薄弱,与发达国家深加工率达80%的水平相差较大。

  (3)“走出去“组织化程度低。调查显示,"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往往组织化程度低,行业内缺乏有公信力与实力的领军人物。信息不能共建共享,大大增加了“走出去”主体的信息收集成本,遇到与当地利益冲突时也无法通过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协调解决问题。此外,受限于行业协会的自身职能,其协调能力与管理能力均较弱。管理效率低下和异地组织成本高形成双重压迫,使行业协会不能在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为行业内部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解决纠纷等方面有效发挥各项协调功能。此次调查中,有49.8%的“走出去”主体对商会等组织协调状况不甚满意。

  (4)缺少政府支持。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些农业企业才能在境外走的更远。由于农业项目的建设周期长,项目风险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特点,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技术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投资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些因素,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需要政府对其风险进行分担和补贴。尽管有一些相关政策,但险种覆盖范围小,特别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遇到的损失只能企业自己承担。此次调查的我省“走出去”经营主体中,境外投资企业购买保险只占26.32%,均不足30%。此外,农业险种单一,无法有效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此外,由于信息咨询评估的专业部门和维权机构缺位,很多看似机会大、发展前景诱人、有潜力的项目得不到护航,最终惨淡收场。如绍兴彬彬木业在巴西承包了 140多万亩的森林,就是由于先前的评估不足,在木材砍伐时遭遇当地政府在砍伐树林、环保审批和砍伐后的种植保养等方面的严格控制。

  (5)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由于走出去地区大多数为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部门与.民间的市场意识较淡薄,时常引发观念冲突,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意外的经营成本。尤其是境外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文化习俗的与我国差异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却政局不稳,劳动力成本低廉却质量不高等等,而相当部分“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对相关信息不了解,尤其对当地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劳动力素质以及风土人情等不了解,同时缺乏国际贸易以及外语的专业人才。受限于这些外部条件,常常使得这些投资项目半途而废。如浙江花神丝_集团2001年在乌克兰设立的制丝企业,由于乌克兰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管理市场方式较落后,经营中存在很多的隐性成本,在整个丝纲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花神丝绸逐渐退出了乌克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