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跨国投资模式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7908字

  2研究录述

  2.1农业资源研究综述

  2.1.1农业资源概念及特点

  农业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被称为农业资源,它组合了上述两种资源以及农业的其他成分,成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投入品。随着农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诸多学者开始对农业资源与利用进行大量研究,同时对农业资源内涵的拓展研究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将农业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进行研究。皮广洁(2000)研究指出,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投入基袖,包括农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含生物能源、土地以及水等等。而一般而言,所谓的社会资源是把前者变成社会资产的来源与驱动,包含农业劳动力以及其质量及数量,科学技术,农业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王海燕等(2002)指出,农业经济活动所需的环境资源、经济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统称为农业资源。谢高地等(2002)研究指出,只要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使用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划入到农业资源。刘富刚(2005)研究得到相似的结论,认为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所有资源得总称,也就是说,农业资源囊括了农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其形式可以多样,但大体上分为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两大类。郝艳玲(2009)研究指出,对农业经济活动发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要素均可称之为农业经济资源,包括农业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器具、农业工作场地等等。赵志刚(2012)研究指出,只有与农业经济活动具有正面联系的生产要素才能够称之为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间接相关的农业景观资源,如农田、草地、农场、牧场、水域等生态系统;以及能够反馈人类社会的农业服务资源,如生产、生活服务资源和娱乐休闲服务资源等。所以,通常将农业自然资源看成是存在于大自然的,并为农业经济活动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原始投入的物质的总称。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含义是为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要素来源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相关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经济制度、劳动投入、科技装备等等。

  所有的农业资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有共同的特征与规律。郭替石(2005)认为,不论什么资源,都需要按照时间、空间、质量以及数量四个维度的整体来进行阐释。针对以上的四维特性、农业资源界定以及诸多学者对农业资源研究表明,农业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①整体性和结构性。农业系统的功能是农业资源整体性的体现,也是农业资源各要素综合形成整体而实现的,若部分要素的改变或者缺失,都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导致农业系统的功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农业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亲合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完善的结构和严谨的层次性才能保障和促进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谢立峰,2010;赵予新,2011;王颖伟,2011)。②地域性和周期性。农业资源要素即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又会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不同区域间各自明显的农业景观分布特征,随坡度变化呈现出的地域分异特征;随时间也表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规律与年际间的重复性等现象(李晋明,2011;张燕,2012)。③主导性和补偿性。农业资源要素在数量上可以非常多,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农业系统起主导作用的存在一些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决定了农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尽管农业资源要素各不相同,但部分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补偿作用,可以通过这种补偿作用来改善农业系统功能(刘军,2011;刘渝,2011)。

  2. 1.2中国农业资源特点

  1)农业资源总量大,但平均每人占有量小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面,我国国土面积在全世界几百个国家中处于第三位:耕地面积处于第四位;森林面积居处于第五位草原面积处于第六位,从各项资源总量的世界排名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的大型国家,可是因为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导致资源匮乏这一难题依然存在,这也成为中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个较大的阻碍。

  另外,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以粗放式为主,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非常明显,无限制的攫取使得本来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农业资源更加匿乏,这也加重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正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后果,是长期不顾生态平衡而进行资源采集的结果。如前所述,我国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等总量在世界上均具有较雄厚的实力,可是因为我国巨大的人口总数,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显着偏低。(如表)。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2)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匹配欠佳

  中国幅员宽广,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东部省市地势较低,湿热多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农业资源和环境也比较适合生产生活;西部省市干旱少雨,寒冷多风,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农业资源和环境也比较差。中部省市是东部省市和西部省市的中间区域,地貌多变,经济发展状况也处于中间水平,而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部很多省市对资源的依赖比较大,现在资源逐渐枯竭,使得中部省市面临着生态破坏、产业转型等等压力。纵观我国农业资源及环境状态,农业资源的分布,有的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有的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由于生物、气候、地理、地质分异作用的复合,造成农业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具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资源的分布大致如下:东部水资源较丰富,西部水资源匮乏,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平原和盆地的耕地资源比较多,丘陵和山地的耕地资源比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资源比较多,而西部地区的耕地资源比较少。不仅存-在上述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我国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比较底。北方水资源不足但土地比较多,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水资源充足而土地比较少。水资源大多分布在四川、云南、桂州、广西和西藏等省市区,有大部分可以开发的水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东部和北方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利用较为充分。

    3、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这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的农业资源使用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农业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程度的浪费,同时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其次,虽然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资源的质量分布却不是那么均句,存在大量的劣质资源,这也会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耕种的土地之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效率较为低下的,而且由于管理技术不足,导致农业灌亲的利用比例约只有百分之三十,而西方国家的这一出例高达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较好衡量农业生产率的指标是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产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从单位土地产值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只达到澳洲的十分之一,美国的二分之一,荷兰的五分之一。

  2. 2跨国投资模式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三种模式:新的投资模式,并购模式和战略联盟的方式。新的投资模式,也被称为绿地投资,它的内涵是公司在其他国家投资,以及新组织的形成。这里的组织,具体为子公司或者独立部门,也可以是单独的办事中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它也能够是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并购(Merger&Acquisition)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战略联盟模式,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同一行为合作的战略方针的跨国企业,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合作双臝。目前来看,现在进行对外投资的国家基本上都釆用跨国并购模式或者战略联盟模式。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并购和战略联盟两种方式。

  2. 2.1跨国并购研究综述

  关于跨国并购表面概念和内在含义的文章,王为民(2003)指出,中国一般把公司并购和公司兼并通称为兼并。另外,范如国(2004)指出,一般认为,企业兼并是一家公司运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方式来对其他公司加以控制,并且获得该公司的产权,这一行为会改变其他公司的实际法人。这一经济活动完成之后,收购企业在原来的基袖上更加强大,而被收购的公司则会成为收购企业的一部分。

  关于跨国并购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章,吴静芳和陈俊颖(2008)研究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进行了 一定的实证研究,但是没有涉及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作用。胡峰等(2003)对战略价值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一旦一国的战略价值比较大,它就会选取跨国并购的模式,以此获取高技术发展和领先。程新章等(2003 )采取对策论分析了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关系,他们的结果是,企业进入模式跟进入市场的竞争激烈强度之间存在关联。孙俊(2006)运用实证方法,选择四大领域二十二个兼并的经典例子进行分析,结论是,目标市场国的文化差异会对跨国兼并的效率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同时,差异对兼并的规模会产生正向影响。李祥艳(2006)则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兼并效率得影响因素,结论是兼并经验、资产规模等因素显着影响并购效率。吴静芳等(2008)采取logit模型回归的方法,也对跨国兼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企业成长率、企业多元战略、东道国的兼并经验、双方市场国家的文化观念差异以及东道国的发展程度等因素显着影响跨国兼并。阁大颖(2011)也研究了相关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制度距离对跨国兼并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兼并经验则对跨国兼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收购方的企业性质、目标企业的企业性质、收购方的并购经验以及目标国的经济开放情况也是影响跨国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有关公司兼并意图的理论有如下三个:价值低估理论、代理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

  企业价值低估论。一般来说,当公司的价值没有被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公司的价值被低估的时侯,就会有其它的企业想要对其进行兼并。

  根据不同原因,价值低估理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短视理论,即短期机构投资者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目标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造成目标企业价值低估。二是托宾Q理论,即当企业股票市值远远小于企业资产重置成本时,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票来获得资产比直接购买相关资产更加划算。三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股票市场不能反映公司所有的信息,那些掌握公司“甴部消息”的企业可以知道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何时被低估了。当他们通过“内幕消息”知道股票价格被低估时,就有可能通过趁机收购其股票。

  代理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兼并是代理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它会对高级管理者产生一定的威胁。一般来说,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以前的办法是引入两权分离,设置经理人职位;而当上述方法不足的时候,兼并成为一个较好的补充方案(Manne, 1965)。通过收购可以替换现有的董事会和现任经理,让其他潜在的人选上任。

  产业组织理论。曹洪军(2003)研究指出,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公司跨国并购能够有效缓解产业壁查,促进公司进入目标行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 2. 2战略联盟研究综述

  罗杰奈格尔与简霍普蓝德首先提出了战略联盟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者以上的公司为了同一的目标进行合作双赢,这种双赢能够达到利润共享、风险同担的目的。战略联盟主要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企业合作企业的经营价值。

  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有一个特定的关于战略联盟的解释,该解释提到,联盟之间的公司,仅仅进行正常的市场交易,但不转换到合作关系,战略联盟包含生产许可、供应协定以及合资公司等等几个方式。Culpan(1993)的结论与Porter类似,也认为战略联盟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企业之间签订多项协议,进行合作,协议的方式包含合资企业、生产许可、贸易协定以及研发联盟等。

  Duming (1995)对战略联盟的阐释是这样的,战略联盟与传统组织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既可以运用股权共享的方式来进行公司间的联盟合作,也可以运用非股权的方式。其中,企业重组合并是股权共享的一个具体形式,共同生产与营销是非股权的一个具体形式。Teece(1992)对战略联盟的特定理解为,两个或者以上的公司以做到优势互补为目的,形成协议,将各自的资源进行共享,共同开发,一起获利。应该说,这一定义与前面的主流定义没有太大的差别。Toby (1998)研究指出,战略联盟是公司依据各自资源的异质性,遵循合作双臝的原则,力求资源的优势互补。David等(1998)研究认为,战略联盟包含如下几个阶段:伙伴选择,设计与谈判,以及实施与控制。

  国内研究战略联盟的文献也比较多,综合来看,基本上是从战略联盟的形成机制、运行机理、组织模式以及如何建立信任机制等角度来展开的。吕坚(1999)对公司战略联盟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龙勇(1999)则对不平衡公司的战略联盟以及公司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探究。秦斌(1998)研究指出,实力相当的公司间战略联盟,在考虑了联盟前景以及合作环境之后,为实现共有市场、共有资源等战略目标,经合作协定或者合作契约而形成一个共同享有利益,一起承担风险的组织。朱青松(2006)很好的阐述了战略联盟的本质。他研究认为,公司间的战略联盟是一种暂时的合作关系,从长远来看,公司之间还是以竞争关系为主,暂时的合作只是为以后的竞争积攒实力。与此同时,他还从合作与竞争两个角度把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分成四种。郭嵌(2004)将战略联盟的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股权联盟,另一类是非股权联盟。股权联盟包括合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伙伴关系。非股权联盟是通过签订没有股权分享的,用于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供应,生产或销售的合同而形成的。非股权联盟与合资企业和股权联盟相比显得不太正式,几乎不需要来自伙伴的承诺。罗娜(2008)认为联盟构建过程包括发现机遇及分析、盟员企业选择、组织设计、联盟运行等,另外,战略联盟的实现,包含各种机制的确定,如冲突缓解机制,利润分摊机制以及行为限制机制。顾永元(2009)将联盟构建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市场需求信息调研,观选成员以及资源整合集成。关于战略联盟的动因的理论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基于风险的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首先是由Coase ( 1937)在他的博士论文《企业性质》中提出来的。Williamson (1979)把规制结抅分成了公司、契约关系和中间组织等三种形式的制度。桂萍(2007)研究认为,战略联盟能够减低交易成本,巩固公司间的关系,提升市场效率。另外,战略联盟能够阻止企业进行内部化,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组织效率。王跃生(2001)指出,由于战略联盟增强了公司对资源的控制力,它会使得公司资产边界和外部控制边界剥离开来,其控制边界将超过法律和资产的边界。资源基础理论。沃纳菲尔特(1984)和巴尼(1991)提出了资源基袖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两种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联盟使企业原先流动性不好的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间自由流动,提高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运行效率。Hagedoom (1996)研究指出,战略联盟的建立是一个资源互补的过程,而其动机在于高新技术的互相依赖。

  Das&Teng (2000)指出,公司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越封闭,则它进行战略联盟的可能性就会越高。

  基于风险的理论。该理论是由Das以及Teng等人于1998年首先提出来的,主张战略联盟具有绩效以及关系这两种风险。其中,前者表示公司间合作较为顺利,可未能达到战略联盟的目的。后者表示联盟中有一方或者几方存在着搭便车行为。战略联盟可以使合作伙伴彼此分担绩效风险,但会增加关系风险。

  2.3跨国投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早期学者在考虑跨国投资影响因素时,趋向于考虑单一因素影响。Hymer于1960年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依托厂商垄断优势以及寡头市场的成分来对FDI进行阐释。该理论认为,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垄断优势、规模经济、营销能力以及市场份额等。nickerbocker于1973年提出了寡占反应论,该理论主张,竞争对手的活动影响跨国投资的核心因素。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面对曰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二是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邓宁(1977)提出的折衷理论是基于优势企业层面解释跨国投资的最为广泛的理论。

  Aliber(1973)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原先的跨国投资流向是从货币强势国向货币弱势国进行流动,基于此,他提出了着名的货市优势论,该理论指出,汇率水平对跨国投资的重要影响,当一国本币升值,外币相对跃值时,会促成跨国投资。

  一些学者从技术角度来研究跨国投资。斋腾优(1979)首先提出一个需求一资源关系理论,该理论主张,影响跨国投资的因素含有研发资源的获取这一项。

  该理论认为国内研发技术的缺失会产生对外投资的需求。技术地方化理论最先是由Lall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主张小规模的科技进步显着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行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规模虽然较小,但是具有较丰富的创新源泉蕴含其中。

  高端国别资源,包含必须长时间投入资本生产的自然资源,或者高端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生产率、生产技术与组织水平、体育体制系统、通信和基础设施等。

  他们觉得高端国别资源比基础国别资源的作用更大。高级国别资源根植于经济、文化和制度之中,不能随时调整,不易跨国f散。投资时东道主的高端国别资源量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

  蒙代尔将贸易壁查认为是影响跨国投资的因素。在有国际贸易壁查的情况下,蒙代尔(1957)提出相互替代理论,解释了国际资本流动取代国际贸易。考虑了在全球贸易壁查作用的情况下,资本投入能相对最高效率或最低成本的基袖上,对国际贸易进行替代。

  邓宁在1980年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他指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囯际投资水平关系很密切,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指标来统计。根据GNP指标可以将投资发展周期划分成四阶段。第一阶段,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小等于四百美元,不进行境外投资,也很少获得直接投资,因此净境外投资额小等于0。企业无所有权、内部优势和地方优势。第二阶段,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范围在四百美元与一千五百美元之间。这时候获得更多的直接投资,但境外投资依旧没有或者极少量,因此净境外投资额依旧小于0,并且因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这时候国家拥有一定的地方优势,但是依旧不具备内部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第三阶段,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两千美元至四千七百五十美元。资本外流量增长,但净境外投资额依旧小于0,但是金额开始减小。国家的企业所有权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开始慢慢地变强。第四阶段,定义为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千七百五十美元。此时净境外投资额大于0,国家的企业所有权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就想当凸显了,地方优势会很快下降。

  税收政策也是影响对外投资的因素之一,这个观点早在1978年就得到了验证。Oriye在1978年通过提出理论,对外投资的选择会很大程度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但是并非境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在之后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却有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税收政策在对外投资中有显着的影响。Root等人在1978年也觉得影响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所得税(税收种类之一)。

  Devereux ( 1995)等以7个国家在1984至1989年间的税收作为解释变量,以他们的对外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量,得出了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受到税收的重大影响的结论。Edmiston (2003 )等指出跨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税率。

  赵春明和何艳在2002年提出理论,说道有两大类因素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影响很大,它们是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非制度因素则涵盖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稳定性、潜在市场需求量、基础设施状况、技术发展水平、两国贸易关系、市场竞争情况等。Antje在2003年基于三个角度上研究了经济活动李米挪的关于影响产业聚餐的要素,这三个角度分别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梁绮在2003年研究了三个影响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它们是Marshall的外部性、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随后,梁琦(2005)又将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具体归纳为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四点:地方潜在需求量、产品差异化、市场关联程度和产品的贸易成本。邻婷、刘辉煌(2010)指出投资东道国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如地方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工资率、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集聚效应和政策制度等都会对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决策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赵果庆与罗宏翔在2012年,通过结合了分析趋势面与空间计量经济的方法,对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趋势面与空间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空间因素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集聚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