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同伴谦让现状与教育对策前言(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11211字

  1.2.2 国内关于同伴谦让的研究。

  ⑴ 同伴间合作与竞争成关注重点。

  我国在 90 年代对国外的一些主要理论进行了介绍,主要是对基本理论的探讨和相应的实验研究。几种典型的研究内容表现在:儿童行为与同伴关系;认知能力与同伴关系;其他社会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同伴关系与社会技能训练。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加速了对同伴关系的实质性研究,在儿童行为研究上有程利国和高翔(2003)的《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辛自强,孙汉银等(2003)的《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等;关于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周宗奎、林崇德(1998)关于小学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研究、邹泓,林崇德(1999)从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方面来比较青少年交往目标的差异;其他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幼儿与成人依恋、亲子依恋、师生与同伴关系等方面;在儿童适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适应与社会化问题上,如陈建文,黄希庭(2000)的《友谊关系与人格适应》;社会技能训练的研究上主要探讨能够帮助儿童掌握与同伴交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制定干预方案,改善不良的同伴关系。

  我国除了对传统方向进行研究,也做了独特的探索,如对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支持、友谊、同伴群体的研究。其中在同伴群体研究中,同伴合作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竞争与合作对儿童发展的不同意义也值得一提,李燕燕,徐轶里(2003)的“同伴指导研究综述”中阐述指导者的利处,这与同伴教育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提高自身。以往研究有继续深入的空间,涉及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多个不同学科,其中以医学为主,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但社会关注度仍有待提高。无论是在传统方向上的研究还是对一些独特领域的探索,关于小学生同伴关系这一主题,基于学校情境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⑵ 谦让研究多以可观测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

  对我国古代文明礼仪-谦让的研究,从搜集到的相关材料看,从古籍着作中探寻谦让的价值不在少数,如王金芳(2000)的《论古代谦让词的特点与分类》、陈绍燕(2000)的《竞争与谦让-中国古代“争”“让”范畴的现代启示》、孙小玫,阮航(2003)《<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等;也有从德性角度分析谦让这一文明在当代应有的题中之义,如夏心军(2004)的《谦让与自爱-德育的人性化反思及走向》一文;也有分析谦让的程度把握,如李秀华(2011)的《竞争与谦让都应有度》。另外,在诸如合作竞争领域中涉及到谦让是当下该有的良好品质之一,如梅长青(2009)的《培养彬彬有礼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公民》。

  国内也对亲社会行为所涉及到的相关谦让行为给出解释与定义,对幼儿的谦让行为研究多从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频数来观测与判断,以观察法和卡方检验对所观测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任梅的《5-7 岁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硕士论文中对谦让行为进行了分类,也主要是从外在的表现结果进行分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邹霞的《中班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硕士论文也主要是对可观测的幼儿谦让行为进行的研究。

  谦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易克忠(2001)在《基础教育研究》杂志中就表示应在中小学中加强孝悌谦让教育,主要是分析谦让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包含的社会意义;另有从父母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谦让教育;谦让教育涉及到的中小学德育与心理是通过谦让与诚实的主题辨析来阐述的,如张湘韵(2003)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中的《从谦让与诚实谈起-反思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一文所述。

  1.2.3 同伴教育形式的应用现状。

  ⑴ 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瓦格勒(1982)考证,对同伴教育最早的探讨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美国在 20世纪 60 年代起对同伴指导也非常关注,成为研究热点,1而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 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中。世界健康组织已经确认它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是全世界预防 HIV/AIDS 的主要措施之一。检索文献时也可发现同伴教育形式被大量应用于安全卫生防护方面,如陶静等人(2010)的《同伴教育法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观察》、魏小庆等人(2006)的《对诚实社区静脉吸毒人群AIDS 相关行为及同伴教育的分析性研究》。同伴教育这一形式多出现在医学应用中,但它也可应用于其他环境中,包括中小学、大学、青年活动中心、社区等,1如高童(2013)的《同伴教育在中学生中的应用》、再如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周晓洁(2007)的《同伴教育在高中生责任教育中的应用》、王静波等人(2007)的《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在中学以及大学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⑵ 研究对象的日益丰富。

  同伴教育这一形式不仅用于对学习困难同伴的指导、对青少年性健康的指导、对学生责任感的培育、也可以在子女家庭教育中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如 2010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校本的专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同伴教育的行动研究 ”等,对同伴教育形式开展的探索创新已俨然成为一种趋势。在上述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都代表了同伴教育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施展着自己的魅力,同伴教育针对各自的研究对像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在同伴教育所应用的领域与对象中定有用武之地。

  1.2.4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⑴ 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不够深入。

  同伴关系的意义、类型、对诸如学习成绩等方面会产生何种影响、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是同伴关系领域所关注的地方,且多以社会测量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儿童同伴关系领域中,在文化环境大背景下探讨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是一重大课题,结合儿童身边世事的跨领域研究成为趋势,当其与教育学心理学有机结合时,又会迸发出多重迥异的方向。儿童道德成长过程除了教师、学校与家长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有同伴的参与,同伴关系的好与坏对儿童成长所具有的意义与地位也早已被学者们考虑到,那么,情感作为道德构成要素的重要一环,与同伴关系研究的联合不仅可以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努力,还能提高同伴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同伴间交往、竞争等儿童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方面,虽然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等做出了分析研究,但在怎么做的层面上还缺乏足够的深入,生物-心理-教育-社会等领域间的融合将为同伴关系的研究带来多方位的切入点,干预措施也可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对儿童同伴间的具体事宜施加相关影响,但要有理有据,对干预措施的具体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⑵ 对谦让的研究缺乏情感上的关注。

  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2从上文可以看出对谦让的研究多注重具体的可观测的行为结果,同时也表露出了对谦让的研究更具细致性,这需要放眼在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上,为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谦让习惯与心态做出努力。同伴谦让教育不是为了让同伴达到谦让效果而进行教育,同伴谦让本就是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文明习惯之一,本文将主题定为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研究,目的是为了探寻同伴谦让教育实践路径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谦让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同伴谦让观念,让孩子们真正的融入集体,善待他人。已有的研究集中在谦让应如何表达,正确的谦让度在哪里,另外,对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也有了专门的说明,但口是心非,或者暂时的妥协都可呈现出谦让行为的外显结果,这样无法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谦让教育,对学生谦让情感上的关注需提上日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谦让观念,学会如何运用理性思维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对现实情境做出回应。

  ⑶ 同伴教育的研究范围有待延伸。

  同伴教育在中学、大学中已有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等方面,但该形式在小学生群体中缺乏系统的研究,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包括趋同论,1人群趋同性是个体观察自己所属的群体中的同伴,他们通常愿意听取背景相仿的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个体而言,“同类人群”的“威力”似乎比其他群体要高得多,千言万语敌不过朋友的一句话。在这里,同伴间并没有严格的受教育者之分,部分学生对长辈有“天然”的敌对性,而同伴教育可以走进那些难以接近的人群,通常孩子会认为那是消息的可靠来源,来自身边的才最真实。小学生也同样十分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为了不让同学嘲笑,学生会做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如怕被嘲笑偷了家里的现金去升级手中的卡片。

  在研究对象上,拓宽的领域可以更广泛,也同样可以更细致,广泛是指在不同的领域中可以研究发挥其作用,细致是指研究对象在同伴群体中可以是个十分常见又非为易事。抓住同伴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在小学生中进行同伴谦让教育,可以更好地展示谦让良好品质的魅力,在学生中逐渐达到内化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同伴谦让教育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他们掌握了更多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无疑可以把这些财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与活动中去,促进个体自我认同,获得正向的改变与发展。那么,参与成员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变,学习和接受的就不仅是知识、技能,同时还有很多他们认为值得的宝贵财富。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⑴ 有助于构建谦让的生活性。

  胡塞尔率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中小学德育理念的更新也需要生活的德育观,它把世界看成是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不再是以往抽象的且以知性逻辑为基础的客观世界,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也是复杂与丰富的。生活性问题在新世纪学生主要关注的问题类型中具有越来越高的比重,1谦让本身就具有复杂与丰富性,重要的是紧扣学生的生活世界题材,这是学生与学生在相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境遇,本文对同伴谦让以及谦让教育现状做出分析,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对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运用理性思维对同伴谦让做出及时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而这些不是空洞的谦让说教,要让学生能感受到德育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高高在上,学生真正体验到道德的生活乐趣时,那么同伴谦让教育则是为生活德育增添了一种力量,最终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正向影响,学生体验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才能继而对学习任务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