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5.1 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研究的反思。
文明行为不只是一个人行为的外部表现,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行为应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否则,会出现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现象,所以我们的文明行为教育应当同对个体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此外,所有行为规范均是人为的准则,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应当让学生们拥有能够参与进去的机会,虽然在某些方面已让学生有了此等机会,但毕竟是少数现象,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认为这些文件规则只是老师、学校规定的,缺乏了一种主人翁意识。由此制定了小学生同伴谦让及同伴谦让教育的调查问卷,以期找准当前小学生同伴谦让现状,为同伴谦让教育研究打好实证基础,从中发现问题,对其做相应地分析且提出了建议。
在一系列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着对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实践路径做了探寻,对具体目标做了设定,内容做了辨析。另外,采用了同伴教育这一形式,设定同伴教育者的评选标准且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下成立同伴教育者委员会,这一过程足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谦让主题活动的方式与具体内容的设定由同伴教育者委员会以企划案的方式提交给教师进行审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策划的能力,也丰富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在谦让情感反应上更贴近自己的需求,为同伴谦让教育实效做出努力。
但笔者的理论和实践论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可提高的空间,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自设的调查问卷是否能够有效表明小学生同伴谦让的实际情况也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在同伴谦让教育实践路径探寻中关于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制定以及同伴教育者的选拔条件的制定,可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要更加有效地完善相应的目标与内容,增强不同背景下的同伴谦让教育的适切性也是今后需要不断研究努力的方向。
5.2 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研究的展望。
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宽泛而长远的课题,通过同伴谦让教育实践:一是让参与成员获得了发展和成长,包括组织策划与表达能力,也包含谦让情感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学习和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同时还有很多他们认为值得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无疑可以把这些财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与活动中去,促进个体自我认同,获得积极性的改变与发展;二是同伴教育者委员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经济性与可接受性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此形式受到益处,为各领域贡献力量;三是经过同伴谦让教育,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日渐和谐,学生谦让认知责任更加明晰,运用理性思维提高的道德判断能力日益成熟,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不断内化同伴谦让教育成果,最终形成良好的谦让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5.2.1 从小事中点滴积累同伴谦让情感。
朱子语录卷八中“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一句给了本课题的灵感。之所以选取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中“谦让”情感品质这一细小的点进行研究,如朱子所说,正是首先抓住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文明礼仪规范之实例而对其进行同伴谦让习惯与品质的教育,这是学生可以抓得到摸得着的,随着学段的提升,学生自我意识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的理性思维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训练与提高,再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5.2.2 能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做出理性判断。
世事瞬息万变,沧海桑田,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身处信息时代的万千更新,对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的接触更是不胜枚举,学生难免会触碰到社会中较为非常态的现象:有对高材生投毒自己舍友的听闻、有对好人做好事却是不好结局的困惑、有对只因琐事就怒砍路人的不解等等,此时,如何让学生在这无常的世事中找准自己的道德定位以及运用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分析则变得愈加重要。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期望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谦让教育的实践形成自己的谦让习惯进而提升谦让情感品质,为树立社会文明风范出一份力,更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身边对今后遇到的种种社会现象做出理性分析,为抉择出符合文明规范的道德行为作铺垫。
5.2.3 让自我道德修养得到高层次提升。
自我进步与自主人格的发展是情感德育模式中的最高目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也并非一日铸就而成,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谦让情感品质与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但一切充满未知数正如一切皆有可能一样,未雨绸缪也有天公不作美之时,那么学生的道德情感反应是否还能如预期的一样则需要自我良好的道德意志力与自控力,这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豁达胸襟,保证自我积极向善欲求的不断磨练,最终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做一个文明的中国社会人,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精神支持。
致谢.
三年前本科毕业的我,还未能感受到作为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激动难舍之情,知道自己接下来仍会在大学校园里畅游三年。眼下,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也即将画上句号,不得不感叹时光流逝,它悄无声息而又赫然存在。回想这几年的研究生生活,有过遗憾、有过苦恼、有过无奈,但更多的是经过不断努力为自己人生铺路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的是江南大学那美丽的校园、校园里可爱的同学们、孜孜不倦的老师们以及勤勤恳恳的辅导员班主任们,这些都是我研究生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子。
首先,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沈贵鹏教授的培育与指导,您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在生活上更是为我树立了不慕荣辱、宅心仁厚的好榜样,言语不多但字句中的、处事低调可件件认真。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形象,学生铭记于心,今后在自己的从教道路上也一定会时刻谨记;您踏实钻研、科学执教的良好态度,学生铭记于心,也为今后自己争做一名研究型、实践型的人民教师而不断努力。从论文的选题到构思到调查再到撰写等一系列环节中,您给与了我无数次的帮助,甚至细心到圈出论文中的错别字,学生深感惭愧。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您。
其次,感谢人文学院陈明选院长、尧新瑜教授、田良臣教授、蒋明宏教授、郑友训教授的支持与帮助,您们在我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同样给与了我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感谢李芳老师、董霞老师、徐璐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与此同时,感谢人文学院 2011 级教育学原理班的同学们,我与你们一同成长,在你们身上也看到了许多值得我学习的的风格与姿态,谢谢你们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还要感谢盐城、无锡、淮安以及常州的同学与老师们,南京相关准教师们对我的调查研究给予的热情帮助。同时,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谢谢你们多年来给予我的爱与信任。
最后,也要非常感谢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独到见解的评审专家们,感谢您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
参考文献。
l 学术期刊。
1.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
2.曾玉,孔屏,张莹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心理社会适应[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1)
3.韩云涛。同伴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01)
4.李燕燕,徐轶丽。同伴指导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3(01)
5.G1Turner.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J].1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 (02)
6.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05)
7.吕姿之,高源。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1)
8.陈少燕。竞争与谦让-中国古代“争”“让”范畴的现代启示[J].文史哲,2006(06)
9.李秀华。竞争与谦让都应有度[J].教学与管理,2011(10)
10.陈绍燕。中国竞争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思考[J].文史哲,2002(03)
11.夏心军。论“合作学习”中的认知责任[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4(03)
12.黄志成,赵珩,杨丽华,王海燕。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三[J].外国教育资料,1997(01)
13. 管贝贝 ,杜时忠 .“三年级现象”透视-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J].基础教育,2012(02)
14.韩静。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胜过竞争学习-个人学习原因初探[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06)
15.赵正新,任红娟。儿童道德行为、意志研究 20 年的回顾与反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16.王之强,邹元明。学校教育拒绝十种不良“心理效应”[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17.姜尖。美国和新加坡两国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及其启示[J].社科纵横,2004(04)
18.施孝忠,高翠红。论小学生的向师性[J].教育探索,2002(05)
19.李海燕。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的三维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0.胡红。小学生竞争心理的误区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06(07)
21.银守基。浅谈小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教研教改,2009(11)
22.尹凤山,张光满。浅谈合作学习中元认知支持下的自我评价[J].吉林教育,2008(07)
23.宫振胜。当代美国学校课堂德育模式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24.辛永林。同伴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5.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09)
26.刘宏伟,孙燕燕。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1(02)
学术着作
27.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8.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9.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0.苗力甜。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着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3.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4.A·麦金太尔着,龚群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5.冯增俊着。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
37.约翰·杜威着,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8.WagnerL1. Peer teach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M].Greenwood: Westport, 1982
39.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第 10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0.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1.史孝贵。古今家训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2.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4.詹姆斯·H·麦克米伦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第 3 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6.斯蒂金斯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7.爱弥尔·涂尔干,渠敬东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8.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9.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0.朱小蔓,梅仲荪。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1.朱小蔓,朱曦。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2.班华。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5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4.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5.恽昭世。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教育模式探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6.钟启泉,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7.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59.亚当-肯顿。行为互动-小范围相遇中的行为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0.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1.诺丁斯着,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学位论文。
62.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0
63.陈颖。同伴教育项目有效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9
论文集。
64.蓝维。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C].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指标的研制与跟踪测评成果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2011报纸期刊。
65.楚楚。自制“谦让牌”上岗啦[N].扬州日报,2010-3-17(C03)
技术标准。
66.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