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66 年-1978 年我国高校学生
管理以“上、管、改”为理念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处于非常态阶段,全面否定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积累下来的成果,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推行的是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一、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一)全面否定前 17 年教育事业
之所以全面否定建国 17 年以来的教育成就,和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关,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国高校,而这一点又被“四人帮”推向极端。《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
文章提出:前 17 年的教育宝塔形学制无非还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反革命修正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所推行的,资产阶级已掌握了教育大权。[1]这样的论述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抛弃建国十七年以来所积累的成果,这也是为什么文革首先在教育领域发难。
(二)违背教育规律,教学工作混乱
取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考核、考试,改变课程、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革期间所做的错误举措,违背了教育自身的基本规律。学生在高校里面学习的内容是政治课和体育课,基础理论专业课被削减,实验课被停开。政治课是以毛主席着作为基本教材,体育课是以军事备战为内容,文科主要是进行批林批孔、大批判等活动,而理科专业也主要是向工科靠拢,而且要求所有在校生除了学习之外,都要到农田、工厂参加生产劳动。[2]
学制根据专业的不同缩短为二至三年。这些错误的做法破坏了高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以上仅就高等教育范围来分析“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破坏,还不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
二、国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
(一)《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拥护无产阶级对教育革命的领导地位,在全国各高校开展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于 1969 年 10 月 26 日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通知》决定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高等院校,凡是设在外地或迁往外地的,交由当地省、市、自治区领导,有与厂矿结合办校的,交由厂矿领导。将原本属于中央领导的高校纷纷下放为地方管理。[1]文革期间,全国处于混乱状态,对高校学生的管理是国家将开展的刻不容缓、重大的举措。
(二)《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通知》规定由有经验的工人担任教师,由基层选拨经过劳动实践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接受几年高等教育之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群众基础好,或者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通过学校资格认定的工人、农民、士兵等无产身份的公民即可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在教学中“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是工农兵学员的任务。
中共中央于 1970 年 6 月 27 日对北大和清华向中央上递的有关高等如何招生等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的请示报告做出了相应的回复。国务院提出招生要坚定不移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紧抓好批林批孔。[3]文革期间的教育政策主要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变革招生制度,减少招生人数,下放高校权力等教育政策都是为阶级斗争提供方便。
三、“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
(一)“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因此教育观和学生观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多数高校秉持对学生的灌输和塑造就是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硬性地管住学生,使学生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行事,学生与学校处于一种冲突的状态。
(二)“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1966 年 5 月 7 日,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一封信,这封信也称《五七指示》,信中提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工人、农民、学生也要这样做。”[1]《五七指示》创办的一种自称为大学的农民技术学校,帮助农民提升技能水平,致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在国家统一将知识分子都划入资产阶级范畴之后,断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各级学校的领导都成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许多高校教师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的情况下,为了控制局面,毛泽东于 1967 年 3 月 7 日在天津延安中学材料的批示中提出:军队是最可靠的,最有纪律,忠于党的领导,应该用训练军队的方式对大中小学进行管理。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学生工作,军管、军训和派驻工宣队便在各高校展开。1968 年《关于派工作宣传进驻学校的通知》提出:“各地应该仿照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逐步管起来”,要“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分期进入各学校”.“上、管、改”理念下的学生管理是以强制性的规范和制度为依据,以简单粗暴的训斥与惩罚为方法,以追求效率和功利为目标。管理内容充满了政治化的色彩,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类似于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
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要求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尽管“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可抹灭的影响,然而在此理念指导下也深化和启示我们对于学生管理的新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