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6331字

  第六章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应是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包含教育、管理、服务职能。在未来学生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采用服务型行政事务管理方法,满足学生合理性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是起着辅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为理念开展学生管理。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化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步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加广泛、密切和直接。社会化的高等教育具体将表现为:

  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纲要》里面关于高等教育,提出到 2015 年在学总规模要达到 3350 万人,到 2020 年达到 3550 万人,其中在校生 2015 年达到 3080 万人,2020 年达到 3300万人,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36%和 40%.我国将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人人所需要的、人人能享受的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2.高等教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传统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潜在的和长远的。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远离社会现实,工业经济时代的高等学校踏上了社会的边沿并逐步向社会中心移动。在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里,高等学校将会成为社会核心机构。

  高等院校不断顺应我国发展战略的要求,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根据新兴产业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设置学科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加强,其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着。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的高等教育将逐渐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发展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活力得以不断地释放,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地凸显出来,对高层次人才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高校的对口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应该因材施教,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高等教育应该是具有多元的结构、多样化的系统,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各式各样,有的是实现个人发展,有的是满足兴趣、提高品位和学历,有的是转岗转行的业务培训。因此,高校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专业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第二,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国家应宏观调控,赋予大学更多的权力,让社会组织和机构、企业集团、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进来举办各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第三,高等教育目标多样化。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也应该呈现多样化,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应注重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训练、技艺传授等目标。第四,高等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采用学生可接受的培养方式,让学生主动选择课程并安排课程,将面授、半工半读模式、学习与工作交替模式、夜校以及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形式等多样化办学形式并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将会更加灵活。第五,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多样化。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高等教育包括学历和非学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以及各种远程方式的教育,因此可以相应地允许举办与其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既有综合性、多科类大学,又有单一科类大学,应用性、职业性院校,还有大量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学校、短期学校,从而使学历和非学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普通的和职业性的、面授和远程方式的各类教育机构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第六,高校学生管理多样化。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不同类型、性质、层次的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公立学校的日常事务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他高校的校长在董事会、理事会或相应组织的领导或委托下进行管理,使社会和市场间接参与教育管理。而学校内部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对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管理。

  (三)内涵式发展

  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拼规模、拼数量。现如今在国际上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截止 2014 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 2529 所,各式各样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559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37.5%.

  然而,我国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在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和质量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两大主题,需要不断构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式和道路,确立以质图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注重质量提升,突出办学特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要注重高校的内涵与特色建设,提高高校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而不是强调高校的规模、大楼等硬件设施。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而不是一味扩大规模、设置专业、更改校名、提出新规格。而是要把质量提升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与生命力的体现。各高校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自主发展、内涵式发展的良性循环。立足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一味盲目升格求大或者在专业设置上求全。应该不断地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勇于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不为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套路所束缚,从而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开辟并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二、未来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的特征

  (一)个人自主意识彰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利益分配沿着竞争规律流动,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按照市场法则平等竞争。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表示承认和肯定。因此,市场经济不仅从经济上要求独立个人的形成,而且在观念上要求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当前以及未来的高校学生处于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首先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要求对自身价值、自我尊严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新观念的勃兴。就业市场的竞争,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强烈,[2]

  这使得高校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表现出对市场经济亟须的新知识以及新技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高校学生积极思考并明确自身价值,及时确定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面对自主意识不断强烈的高校学生群体,需要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以符合学生特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注重个人创新意识培养

  未来的高校学生首先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其次注重个人创新意识地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 应引起高校的重要关注, 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立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再被称为求职者, 相反, 他们将更成为创业者“.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质与量的不断更新与增加,技术革命成果不断涌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重视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突出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致力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这需要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作为 21 世纪的高校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精神。

  未来高校对优秀学生的界定不单单只看学习成绩,创新意识应逐渐成为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参考依据。学生对事物所持有的兴趣与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营造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校园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善于挖掘学生个人的潜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第二,建立有利于选拔创新人才的制度;第三,制定评价创新人才标准;第四,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选修制度,给予高校学生条件支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