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79 年-1998 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理念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要为经济服务,高等教育也由文革期间的政治中心论转变为经济中心论,全面改革高等教育,原高校逐渐恢复并筹建一些高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也摒弃文革期间的“上、管、改”理念,恢复建国初期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教育和管理的职能,但已不是建国初期教育所强调的灌输性和强制性,而更多的是引导性。这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理念。
一、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一)医治文革创伤,改革教育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并确立了指导方针与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挽救了人民,从此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接下来,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将教育同农业、能源、交通和科学一起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逐年增加教育投资,大力改革高等教育,从而使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动力。此阶段,拨乱反正是主要任务,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要求。
1983 年,邓小平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 1985 年颁布,从此,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1]
我国不断地从国情出发,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地深化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考试、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二)全面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邓小平同志怀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感以及对民族、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浅出地提出一系列教育理论。
1.培养“四有”新人
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确立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培养“四有”新人[1].因为理想是我们成长的动力,道德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文化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工具,纪律是我们做人的要求。
2.从实际行动上重视教育,为教育多办实事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教育规律与时代发展趋势,特别是现代的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提出来的。面对现代化建设投资需求众多,而国家财政有限的矛盾问题时,邓小平同志坚决地指出,我们要坚持这样一个战略方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哪怕牺牲点其他方面和速度。重视教育,关键重在落实,重在投资。[2]
3.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在这四大职能中,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高校的科研职能。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确立其科研中心地位,为国家提供科技成果,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开展,这是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且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在跨世纪的新时期里,特别是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时代使命以及面对自身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课题时,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大力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冲破僵化的体制和陈旧的观念。把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战略思想在实践中认真落实,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创造辉煌。
(三)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
经过十年动乱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充分认识到必须把经济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首位,并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
邓小平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并将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2 年 9 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提高到全党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在党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