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信访过程中诉访分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2 共42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诉访分离下信访制度发展研究
【第2部分】信访制度优化探究前言
【第3部分】法治的概述
【第4部分】信访制度的历史源流
【第5部分】法治与信访制度的关系
【第6部分】实行诉访分离制度
【第7部分】规范越级上访行为
【第8部分】法治改造后信访制度的功能与定位
【第9部分】信访制度与法治的契合
【第10部分】 信访过程中诉访分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当今中国的发展己经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法治化成为国家转型期间发展一个大趋势。信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在法治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既需要实务界的多方关注,更需要理论界的深入探讨。

  尽管当前信访制度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多年的实践运行使得这一制度早己千疮百孔,就算经过多次的修修补补,亦难以阻挡如今的信访热潮。可见,信访在广大民众心里依1日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诉访分离后T国家加快了法治化发展的脚步,曾经过度地承担着权利救济功能的信访,也将逐渐回归其初衷。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还将会沿着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想见,在法治视野下,信访制度的理想状态应是局限在行政领域的定位中,充分发挥其利益表达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从而构建起一个法治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信访秩序,以建设法治高效的政府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王浦勒。以治理的民主实现社会民生一对于行政信访的再审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肖萍,刘冬京。信访制度的法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3]张铎。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公民主权与普通人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4]李宏勃。法制现代性进程中旳人民信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青斌。行政复议制度的变革与重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6]张永和,张讳。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李秋学。中国信访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赵威。信访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9]朱应平。行政信访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黄灵辉,聂军。当代中国信访制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11]李微。涉诉信访:成因及解决[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2]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4]张坤世。行政诉讼机理探究与制度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5]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M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6]凌斌。法治的中国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7]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8]李步云。论法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喻中。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0]阎德民。中国特色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1]张宇,董鹏祥。信访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5]【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一章、周没华译,北京:译林一出版-一-社,2008

  报纸、期刊类:

  [1]陈晋胜。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中国信访制度分析[J].法学论坛,2008(3)

  [2]陈柏峰。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法律转型时期的缠讼问题[J].中外法学,2004 (2)

  [3]董鑫。从信访的权利性质看其制度定位[J].理论学刊,2006(6)

  [4]郝海波。信访法治化与信访法理论初探[J].人民信访,2003(4)

  [5]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L法学研究,2004(3)

  [6]姜明安.信访制度及解决争议的机制亟待创新[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11)

  [7]姜明安。信访制度需要创新机制[J].时事报告,2004(2)

  [8]季卫东。上访潮与申诉制度的出路[J].青年思想家,2005(4)

  [9]李卫国。论信访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关系[J].探讨与争鸣,2001(8)

  [10]李俊。社会安全阀理论与信访制度[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11]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12]林鸿潮。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5(1)

  [13]林来梵,余净植。论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从比较法视角的一种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3)

  [14]孙大雄。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与理性回归[J].法商研究,2011⑷

  [15]陈丹。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1(3)

  [16]章彦英。涉法涉诉信访之案件成因、制度困局与破解之道[J].法学论坛,2011 (1)

  [17]石启龙。论我国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J].时代法学,2009(3)

  [18]王亚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民事审判的交织--以涉法信访的处理为中心[J].法律适用,2005 (2)

  [19]王亚明。涉法信访的文化成因及现实出路[J].学习论坛,2006(4)

  [20]王天林。中国信访救济与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冲突--以涉诉信访为中心[J]学术月刊,2010 (10)

  [21]王锴,杨福忠。论信访救济的补充性[J].法商研究,2011(4)

  [22]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J].二十一世纪,2005 (7)

  [23]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2)

  [24]于建嵘。保障信访权是一项宪法原则[J].学习时报,2005(272)

  [25]于建嵘。信访悖论及其出路[J].南风窗,2009(8)

  [26]杨寅。信访与行政复议衔接疑难问题解析[J].法学,2007(6)

  [27]李红勃。人民信访:中国式人权救济机制[J].人权,2006(2)

  [28]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2007(5)

  [29]张武扬。信访与行政复议制度的衔接[J].法治论丛,2005(4)

  [30]张忠斌,黄芙蓉。关于司法的社会效果内涵之评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 (17)

  [31]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J].法学研究,1996(4)

  [32]江必新。论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J].人民司法,2012(19)

  [33]江必新。法治精神的属性、内涵与弘扬[J].法学家,2013(4)

  [34]张子成。新宪政视野下的信访制度设计[J].法治论丛,2005(3)

  [35]张永和。2003-2007年信访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3)

  [36]张宜直,李济源。依法治访与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02(6)

  [37]李步云,柳志伟。司法独立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2002(3)

  [38]黄涧秋。论信访的行政救济功能及其与行政复议的关系[J].民主与法制,2008 (8)

  [39]张玉、李小龙。论中国信访制度的职能重点与信访机构的改革路径[J].学术研究,2013(9)

  [40]朱最新,朱孔武。权利的迷思:法秩序中的信访制度[J].法商研究,2006(2)

  [41]左卫民,何永军。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以最高法院信访制度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 (1)

  [42]陈金全。对柏拉图法律思想的重新解读[J].环球法律评论,2006(6)

  [43]赖永芳,陈健。诉访分离机制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2009(15)

  [44]吕芳。穿行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解读“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J].法学论坛,2005 (3)

  [45]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1)

  [46]刘显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之正当性与可行性探析--以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5)

  [47]崔自九法治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定位[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2)

  [48]刘金花。论法治社会中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均衡定位[JL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5)

  [49]侯猛。进京接访的政法调控[J].法学,2011(6)

  [50]龙志。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深度调查。南方都市报[N],2010年9月24曰。

  [51]唐龙生,刘菲。论诉访分离工作机制之构建[J].法治研究,2010(1)

  [52]尹力。法治价值论[J].河北法学,2004(4)

  [53]姜孝贤。作为中道的法治--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重述[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3(4)

  [54]刘宝才。法家的法治之再审视。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5]关健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J].北方论丛,2004⑶

  [56]李卓娅。法家的法治学说以及现代借鉴意义[J].现代法学,2003(2)

  [57]何勤华。法家法治理论评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1)

  [58]孙晓春。法家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1998(5)

  [59]时显群。中西古代‘法治’思想之比较--评析亚里士多德与法家法治理论的异同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60]魏宏。关于法治的内涵、目标和实现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1999⑷1

  [62]周启柏。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1)

  [63]曹韫。信访与法治离合之辨[JL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⑵

  [64]刘卫红。法治视野下信访制度的完善[JL河北法学,2010(10)

  [65]张文显。弘扬法治精神[N].法制日报,2007年8月17日

  [66]李秋学。信访何去何从信访在法治化背景下的命运之争[J].红旗文稿》,2004(2)

  [67]姜明安。信访制度及其解决争议的机制应该创新[N].法制日报,2004年2月12曰

  [68]魏治勋。涉诉信访的‘问题化’逻辑与治理之道[J].法学论坛,2011(1)

  [69]杨燮蛟、赵雪。化解民事涉诉信访问题的创新性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5)

  [70]卢向国。孙中山权力分立学说的特质探析--以孟德斯鸠思想为背景[J].长江论坛,2008(5)

  英文文献:

  [1]Steven. L. Eraannel, Civil Procedure,中信出版社,2003

  [2]Diane Longley and Rhoda James, Administrative Justice:Central Issuein UK and Adiministrative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1999
 

  致谢

  经历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

  论文的选题是在蒋超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关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行文的风格,老师给了我很大启发。而在对问题的挖掘和阐述过程中,老师也教会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辛勤地劳作中,我终于体会到了 “做学问”

  的艰辛,从选题、搜集资料到开始写作,我的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论文,终曰不敢懈怠。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许多困难。中国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写得太深奥,自己的理论水平尚不能到达那个高度;如果写的太浅显,又失去了论文写作的意义。常常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报刊,只为寻求一个最恰当的文字表述。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国内的、国外的,传统的、现代的,众说纷纭。通过比较、揣摩并分析这些不同的观点,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真的很不容易。

  在此期间,感谢蒋超老师、魏敦友老师、龙晟老师和余睿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在写作过程中受益匪浅,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同专业的孙婧文同学在三年来的学习生活中,与我一路相伴,共同成长。感谢李林辉先生,在我迷茫和彷徨的时候,在学习和工作上给我热心的指导。

  搁笔之际,思绪万千。三年的求学历程,也将在此划上一个句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