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美国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4 共23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完善研究
【第2部分】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概述
【第3部分】我国竞业禁止制度之缺陷
【第4部分】引进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正当性分析
【第5部分】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对我国的启示
【第6部分】 美国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中,商业秘密于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法律必须对商业秘密实质性和威胁性侵犯都加以约束。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形成于美国判例中,主要用以规制雇员离职后潜在侵犯前雇主商业秘密的行为。相较于我国竞业禁止制度,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在平衡商业秘密权利人和雇员劳动权两者之间的利益上更具优势。本文对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形成演进、适用情形、利弊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确认我国引进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必要性及其依据的基础上,对如何引进该原则提出了相关注意点和建议。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本文虽然明确建议引进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不足之处和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优势,但并不意味要将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取代前者。毕竟竞业禁止制度在我国已存在长达几十年之久,有一定的基础,且我国竞业禁止制度中的关于雇员的补偿金方面的规定是不可避免披露原则中所没有的。因此,面对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和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时要注意取长补短。

  另外,在商业秘密侵权中的禁令救济方面,本文在对比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和我国的行为保全制度后得出我国行为保全制度下的禁令救济不太适用于雇员潜妖-在侵害前雇主商业秘密的这类案件的结论,但是如何在立法中对我国商业秘密的禁令救济加以明文规定,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专着
  [1]戴永盛。商业秘密法比较研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孔祥俊。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3]江平。中国物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倪才龙。商业秘密保护法,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版。
  [7]杨士虎。中国加拿大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9]郑璇玉。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张玉瑞。商业秘密?商业贿赂--法律风险与对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张耕。商业秘密法,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周琳。商业秘密预防性保护之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期刊
  [1]畅青。试论不可避免泄露和使用原则-对商业秘密潜在侵占的事前救济,社科纵横,2008年第1期。
  [2]崔明霞,彭学龙。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世纪回顾,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
  [3]黄丽萍,刘丽玉。论商业秘密保护中的不可避免披露原则以李开复事件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彭学龙。不可避免披露原则再论,知识产权,2003年第6期。
  [5]阮开欣。美国商业秘密法中不可避免泄露规则的新发展及其解读-以Bimbo案为视角,科技与法律,2013年第4期。
  [6]陶鑫良.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合理竞业禁止,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7]黄武双。美国商业秘密保护法中的不可避免泄露规则及对我园的启示,法学,2007年第8期。
  [8]李甍。试论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西江月,2012年第27期,第83页。
  [9]许华兰。试论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及权利属性,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第6期。
  [10]王伟。商业秘密权的属性探析一以概念法学为视角,载知识经济,2012年第15期。
  [11]赵富真。从商业秘密若干问题的分析看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才智,2011年第33期。
  [12]王毓南。离职后的竞业禁止若干问题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3]欧广远。商业秘密禁令保护之源流与功能,商业研究,2009年第11期,
  [14]王贤亮。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的探讨,中国外资,2013年第6期。
  [15]张媛,王威,周东威,何铁军。商业秘密终局禁令救济的期限-美国经验和借鉴,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6]金泳锋,付丽莎。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17]黄维智,万旭,张斌。论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历史变迁,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
  [18]刘士宇。论我国民事诉讼法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9]Ronald J.Gilson. The Legal Infrastructure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al Districts: Silicon Valley, Route 128,and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July 1999.
  [20]Brandy L. Treadway ,An Overview of Individual States.Application of Inevitable Disclosure: Concrete Doctrine or Equitable Tool, 55 SMU L.REV.622,Spring 2002.
  [21]Michael J. Garrison and John T. Wendt,Tlie Evolving Law of Employee Noncompete Agreements: Recent Trends and an Alternative Policy Approach,45 Am. Bus. L.J.107,Spring 2008.
  [22]Melissa M. Stewart,Minnesota and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 Finding a solution amidst the confusion, 33 Ham line L.Rev.649,Summer 2010.
  [23]MargoE.K. Reder, Christine Neylon O'Brien, Managing the risk of trade secret loss due to job mobility in an innovation economy with the theory of inevitable disclosure, 12 J. High Tech. L.373(2012)。
  [21] Troy A. Martin, The evolution of trade secret Law in texas: Is it time to recognize the doctrine of inevitable disclosure, 42 S. Tex. L. Rev. 1361(2001)。
  [25]L P. L. Pug,Sampsa Samila, Trade Secrets Law and Engineer/Scientist Mobility: Evidence from “Inevitable Disclosure”,JEL: 032,034(2013)。
  [26]Benjamin A. Emmert, Keeping confidence with former employees: California courts apply 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 to California trade secret law. 40 Santa Clara L. Rev.1(1999-20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