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生产、科技、管理、研发、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它也在社会的发展下不断的进行自我革新,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技术发展理论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只图眼前的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但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应注重可持续性,短期的经济效益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利益,所以应及时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错中复杂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而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条件下,面对我国的当前国情,未来几年内,中国经济有可能将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创新能力应用在生态技术创新之中,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是使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相对于资源的需要而言,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环境的容量上是相对稀缺的,但这种稀缺性是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加以缓解。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可以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将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这为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
本篇文章对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将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的相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无论面对任何困难,生态技术创新的步伐都不能停下来,并且要将生态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紧紧的拴在一起,努力发展先进技术,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分析当前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并在参考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技术创新进行了相关阐述,以及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借鉴。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加上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本文对生态技术创新的研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帮助学生及时的完善本篇论文。
参考文献:
[1]朱章果。马克思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6-12.
[2]彭福扬,广波,甲云。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51-54.
[3]钱俊生。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J].半月谈,2007,(21):4-5.
[4]曲永义。鲁苏浙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0:13.
[5]张云云。生态文明观视野下的生态安徽建设[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42.
[6]于晓雷。实现中国梦的生态环境保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4:110-135.
[7]夏保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制作"四因说"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5):78-8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9]李利人,王啸。自然辨证法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2012:129.
[10]李志强。基于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理论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5-9.
[11]叶民强等。生态功能导向的产业生态化运营研究[J].理论探讨,2008(4):78-80.
[12]薛桂波。基于软环境视角的生态技术创新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3):47-50.
[13]秦书生。生态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9:157.
[14]刘英杰。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65.
[1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46.
[16]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5-170.
[17]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14.
[18]王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7-21.
[19]刘志业。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D].济南:山东大学,2010:13-22.
[20]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12-13.
[21]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6-9.
[22]程海东。技术认识的哲学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16-13.
[23]白岩。科技主体成功的哲学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11:7-10.
[24]张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5-27.
[25]周新兴。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18-20.
[26]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04):509-516.
[27]王秋菊。技术创新政策内涵的研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20-22.
[28]毕娟。技术创新全球化的趋势、挑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03):20-23.
[29]张国强,冯套柱,卫聚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1):24-25.
[30]陈晓红,李喜华,曹裕。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4):15-16.
[31]曲永义等。资源环境约束与区域技术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87.
[3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6-47.
[3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0-38.
[34]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