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许多物质繁荣,并给人类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伴随人们得到丰富物质回报的同时,出现了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危机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不断的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给人类带来更好生活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给予了灾难性的破坏。只有当人类遭受到自然危机时,才会从自身的角度反思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才会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环境的重要影响,才会试图寻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和研究,并得出了生态技术创新这一理念的重要结论,但如何能更好的实施生态技术创新,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难题,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在全球化的迅速扩大和深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是人们逐渐的意识到我国经济在持续多年的高位增长背后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1 年对全世界1081 个城市做空气质量调查,我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海口竟然排名 814,其他城市的空气质量可想而知。长久以来,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为了使经济快速增长,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不得不依靠高开采、高消耗和低利用的增长模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正遭受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等等。据资料显示,由于受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冰川面积在最近的 50 年内减少了大约 21%,西藏地区的冻土层下降约 4-5 米。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 50-80 年左右,我国平均气温可能会再升高 2-3 度。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可能会造成我国境内极端天气频率提升和气候的异常,干旱地区的范围可能扩大,部分地区的荒漠化加重,低洼的地带可能因为海平面的上涨而被淹没,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也会加速退缩,一些海拔较低的冰川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可能会逐渐缩小甚至消亡。我国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重灾区,国土面积的 30%已被酸雨覆盖,而且还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酸雨有着很大的破坏性,它会导致土壤酸性增加,对植物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系统,导致农作物和树木生长缓慢甚至大面积死亡;还会破坏河流湖泊,使河流湖泊中的微生物以及鱼虾死亡;还会对桥梁、船舶、建筑物等造成侵蚀,给人类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 200 个城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每年因为酸雨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近 100 亿元人民币,而南方又是我国酸雨的重灾区,因为酸雨具有腐蚀的化学性质,一些城市建筑物的安全性令人担忧。此外,酸雨的特殊性对人类健康也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拥有湿地、森林、草原、荒漠等陆地生态环境,还有渤海、黄海、南海等海洋生态环境。在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下,我国拥有许多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真菌种类,数量资源均排在世界前列。而物种的丰富,则代表着生态环境的稳定。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也非常的严重。"据资料显示,我国约有 5000 多种植物和 398 种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另外,多数地区出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在经济的发展中忽视长远利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使得生态平衡无法得到正常运转,阻碍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发展,使得环境环境更加恶化,而环境的恶化也引起了人们对自我行为的反思。
因此,科学技术一旦利用不好,必然会增加环境压力,阻碍生态发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普遍被利益驱动,许多科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背道而驰,多数企业被金钱蒙蔽,发展工业进行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为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所驱动。所以,为了社会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为了人类的文明能够不断地向前进步,科学技术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即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而生态技术创新则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技术创新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止环境恶化的关键。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力量感增强,在这种状况之下,一些人甚至认为,通过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控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利用科技开发自然资源,那么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然而,有这种想法人的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自然开发中的应用往往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是不可控的,因为人的能力和预见是有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成果不是由科技人员控制的,而是由社会的经济需求所决定的。据北京市环保局统计北京的雾霾产生原因分析,30%的雾霾是由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是;柴油车排放出来的颗粒物是多环芳烃的升级版,叫硝基多环芳烃,致癌性比较高,毒性也比较大。在我们感慨社会发展的同时是否注意到它对我们生态环境的影响。有这样一个生活实例:人们往往对自我感觉无能为力的事情从不担心和着急,只有在通过努力能够控制的事情上感到不安。所以,在科学技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人们想要控制科学技术的想法才显得无比焦虑,无能为力。
目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要想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利用生态技术、绿色技术来改变生态环境,更需要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加入"生态技术创新"的思想,即技术创新应与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技术创新与生态相结合。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思路,它为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任何的价值理念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发展的产物,都是对历史中正确观念的深沉积淀。所以,欲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作全面的研究,就应追溯其历史源头、审视其发展历程、把握其中的规律。而在现如今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生态技术创新为人类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应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2. 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日趋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而应想出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源的继续扩散。所以,积极探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道路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它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虽然技术创新己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现阶段的技术创新仍只停留在重视商业利益,没有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生态技术创新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影响在已有的研究体系中并不健全。在传统的研究中,经济领域、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探究是分别进行的,其共同点是强调资源利用效益,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研究方法完全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违背了环境系统的客观运行规律。本文将在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技术创新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从理论上探讨在一定资源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如何选择正确的生态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并使得这一研究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效地推广,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将更加深化和丰富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都在各行各业努力发展经济,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居住环境急剧恶化。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全面认清我国当前的生态资源形式,从观念上摒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取代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的落后技术,淘汰技术不达标的企业,实现向生态技术的创新转变。
在科学技术研究的众多主题中,生态技术创新研究对于从当前我国国情角度分析显得特别的关键和紧迫。可以说,没有深入的生态技术创新研究,作为"马克思实践的自然改造论"就难以真正确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会止步不前。为了更好的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传统科学技术应用生态理念不足的弊端,提出"科学技术创新应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树立符合时代的全新技术创新观即生态技术创新。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论文所展开的深入讨论对政府制定决策、企业的技术创新构想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的有关研究散落在区域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与资源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当中,并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深化研究。尽管目前该理论尚不成熟,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利用不当而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促使国内学者和政府组织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化。
自 1992 年联合国制定了《21 世纪议程》以来,我国便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等问题,政府积极的采取行动,实施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曾在国外的环保大会上学习到先进的环保与技术创新理念,并在 1973 年召开了环保会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李克强总理也曾针对环保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他认为,积极开发节能环保技术,把技术创新应用于环保产品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彭福扬在《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中认为:"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可以克服传统技术创新单一的经济化倾向,把生态追求社会效益逐步纳入到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之中".
他认为科技进步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运用先进的技术与生态理念相结合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钱俊生曾在《建设生态文明》一文中曾提到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转变。"福建省科技厅丛林博士在《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武汉大学黄笑本等撰写的《科技进步与区域发展》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生态发展的内部关联和其他相关问题。
但就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上来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研究还不够充分、系统和全面,对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度量、提升生态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等问题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应当在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上更加努力深入研究这一课题。
2. 国外研究现状。
有很多国外的学者和专家研究过有关技术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理论,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来看,较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和流派如下:
产业生态理论:该理论是 1980 年从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为工业技术不只是生产产品,还应是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技术网络的一份子,它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有效代谢作为最终目标。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要控制好资源的社会利用率,尽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建立统一的生态循环代谢系统,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对产业生态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是以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它研究的侧重点是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转移扩散问题。该理论认为,经济上的差距是造成技术差距的重要原因,这种差距发展到最后就会形成区域的梯度和技术的转移过程。
除此之外,它还认为发展的步骤是不可跨越的,必须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应由传统技术开始,逐渐过渡到先进技术,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存在差距,所以各地方的技术发展会形成不同的梯度,发展高的梯度应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而发展慢的梯度应努力争取外援,争取技术的优越发展。但是,该理论不能给予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是不完善的理论体系。
上述理论都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的不同作用,但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得到公众认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应用的理论体系,仍需作深入和细致的探索。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
1. 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与生态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资料,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著作和期刊进行仔细研读,并将其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分析,掌握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理论与现状,借鉴各个领域学者的理论,对本文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索。这些资料对论文的撰写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论文的论证更加充分。
第二,比较分析法。本论文使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优劣的对比,得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技术创新这一重要结论,也使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具体。
第三,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的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它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比如生态学、社会学等。本文就是在对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后加以总结,为生态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2. 基本内容。
生态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可持续的、高效的发展方向,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更好的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技术创新是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创新过程存有诸多阻力,但从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它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绝对不是金钱可以比拟的,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论文将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讨论生态技术创新,对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和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帮助。论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阐述了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并提出了生态技术创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提出了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生态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四)创新点。
本文从生态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的相结合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以往追求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向以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在保证生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如何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应用做了综合分析,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