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判断和推理的双加工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6 共4340字

  1.2 判断和推理的双加工理论概述。

  1.2.1 判断和推理的双加工理论和双系统模型。

  判断和推理的双加工理论的内容。

  虽然依据常识,在人们的日常信息加工中,人们会对发生的事件和认知任务进行理性思考,但事实是人们在许多时候会感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很多理论试图探索和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对这一想象解释较为充分的就是判断和推理的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信息加工被两个系统同时控制(Epstein 1994,Evans &Over 1996, Osherson 1995,Sloman 1996,Stanovich 1999)。

  上世纪末许多研究者相继提出人有两套加工体系。比如 Epstein(1994)认为人的加工系统是一个感性的、全局的并且以联想为方向的经验系统,另一个是理性的的、逻辑的以原因为导向的分析系统。再比如 Sloman(1996)提出了两个类似的系统:一个是依赖环境中的相似性也规律性进行判断的基础系统,另一个则是通过符号建构和已有的计算原则进行加工的规则系统。除此之外,Evans 和 Over(1996)的两个系统是,一个是针对日常目标的习惯的和默认系统;另一个是为了符合外在规范性服务的系统。这些研究都提出了两个加工系统,只是语言的描述上有所差异,实际的内容则有许多相似之处。Evans 则在 2003 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的判断和推理系统 1 和系统 2.其中系统 1 是内隐的、生来既有的、自动的、并且人和动物都有的,系统 2 则需要假设思维和抽象推理它是外显的也是人类独有动物没有的,但系统 2 不但受到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也受到智力水平的限制。当下对于双加工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和决策的研究上(Gilovich,T. &Griffin,D.2002)。

  不难发现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可以总结为:人类在进行信息加工的时候有两个系统在同时工作。这两个系统在加工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一个是自动的、不占用认知资源、不需要过多努力的,并且通常情况下时感性的。另一个则恰恰相反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加工的、消耗认知资源的,并且大多数时候该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们的思维是理性的进行的是有逻辑的推理,受日常经验的影响是有限的。这就解释了开始提出的人们决策判断的结果有事是不符合逻辑思维的这一问题。

  双系统模型。

  双加工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双系统模型。双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以两个基本加工模型为基础:一个以启发式加工为主导,另一个以分析式(系统)加工为主导。

  前者是局部的、近视的和窄渠道思考的;后者是整体的、远视的和整体的。当人们进行日常判断、决策和推理等认知活动的时候,以上两个模型会同时工作。但是这两个模型工作的方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反的。当以启发式加工为主导的系统和以分析式加工为主导的系统工作方向一致的时候,人们的认知结果就可以一方面达到理性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也符合感性思维结果。然而这个时候因为理性和感性的结果相一致所以通过这些认知任务不能够体现出两个独立的加工模型的存在。相反地,有许多时候启发式加工为主导的系统和以分析式加工为主导的系统的工作方向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证明两个加工模型的存在。因为此时两个加工模型之间会产生竞争关系,哪一个占优就可以掌控人们的判断结果以及行为结果(Evans,2003)。很明显当两个系统工作的方向相同的时候,研究者观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因为结果都是统一并且容易理解的。这样一来要想在研究中这名两个系统的真实存在只有寻求两个系统工作方向相反的任务。因为这样的任务重我们的推理、判断中有非理性行为的存在。Solmon 认为当两个系统工作方向相反的任务环境称作 S 标准(SCriterion)的情景。

  一些研究的证实:有别于分析式加工,启发式加工不受认知负荷与工作时间的影响:Roberts 与 Newton(2002)的研究认为在要求被试快速做出反应的时候,上述偏差效应是明显呈上升趋势的。Ferreira 等人(2006)认为,一旦增加被试的认知负荷被试所使用的分析式系统就会比较倾向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分析式系统对于被试做决策和盘旋的影响力就会下降,不过如果是被试的启发式系统则不受认知负荷增加的影响。信息加工这两个系统的划分也符合信息加工的理论。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一般并行加工方式不会随着人们加工时间和认知负荷的改变而改变,但是穿行加工方式却会,而前者对应的是启发式加工后者对应的是分析式加工,即是说加工时间以及认知负荷不会影响启发式加工只会影响分析式加工。

  因此,如果一旦限制了人们的加工时间或者增加人们的认知负荷,在满足 S 标准的前提下,会出现两个系统发生矛盾认识产生偏差的情况。

  此外,除了上述的研究能够解释和支持双加工理论之外研究者也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发现了双加工系统的存在。用 fMRI 有关信念知识与逻辑规则相对立的三段论推理研究就证实了双加工系统,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分析式系统占优势的条件下,被试会倾向于做出符合逻辑的准确回答。这个时候被试的右下前额皮层被激活,但是当被试做出错误回答即启发式系统占优势。激活的是出现信念偏差效应的被试的腹内侧前额皮层。

  双加工理论的经典问题。

  信念偏差效应(The belief-bias effect)。

  信念偏差效应表现在三段论推理上。比如,有这样两段话,每段话三句分别是:

  "容易让人成瘾的东西都是便宜的。有一部分香烟算起来为便宜的。由此看来,一些容易使人成瘾的东西不会是香烟。"和例 2"没有警犬会使凶恶的。有些接受了严格训练的的犬看起来是凶恶的。由此看来,一些警犬没有被严格训练过。"让被试看完这两段话后问他们:设定每段话的前两个句子一定是对的,那么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研究结果显示(Evans, 2002),高达三分之四的被试认为第一段话的结论是对的,而只有十分之一的被试认为第二段话中的结论是对的。

  信念偏差效应是说:仔细分析可以很清晰的意识到以上两个三段论所涉及到的逻辑结构其实是一样的,无论哪一个前两句话即使正确也推不出第三局结论。那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原因在于第一段话用逻辑思维的结果和用启发式思维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用日常尝试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第二段话则不是这样,如果被试用日常思维也就是启发式加工方式的时候结论是与用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相反的。所以前者的场景是与日常场景相符合的,而后者的场景与日常思维相悖,两者都是启发式占优,前者启发式系统的结果和分析式系统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后者的启发式结果和分析式系统的结果是相反的。

  联合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

  双系统研究中常用到的 Linda 问题是由 Tversky 和 Kahneman 在 1983 年提出的。

  被试会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对于 Linda 这个人的简介:"Linda 今年 31 岁,单身。

  外向,非常聪明。她所学专业为哲学。在学生时代,她非常关注歧视与社会公正问题,也参加反核的游行示威。"看完了之后会被试一些问题,统计被试的回答会发现大多数的被试感觉"Linda是一个银行出纳且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的真实性比"Linda是一个银行出纳"的真实性要高。这一场景下研究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联合谬误。从判断决策的双系统模型角度来看当应用启发式系统时被试更倾向于认为 Linda 是女权主义者的正确,究其原因是三段论中对 Linda 这个女性的描述非常符合社会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果被试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使用管理分析式策略被试会遵守联合规则(Conjunction Rule)于是所给出的决定会是反方向的。那么为甚么这个例子中会出现非理性偏差呢,就是因为启发式系统在被试加工信息的时候相较于分析式系统占了更大的优势。

  沃森选择任务(The Wason selection task)。

  沃森任务包含两个任务。任务 a 是四张两面都有大写英文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的卡片,能看见的那一面分别是"A"、"D"、"3"和"7",现有一关于卡片的命题为:"如果卡片的一面是'A'那么这张卡片的另一面就是'3'".要求被试翻两次卡片来验证这个命题正确与否。任务 b 与任务 a 基本一致,卡片看得见的内容分别是"喝啤酒"、"喝可乐"、"22 岁"和"16 岁",待判断的命题是:"如果一个人喝酒那么他的年龄一定超过了 18 岁".

  运用分析式系统解决任务 a,正确答案是翻"A"和"7",但是研究显示只有10%-20%的被试选择了这个正确做法,而大多数的被试选择翻"A"和"3"这是启发式系统占了优势的结果。运用分析式系统解决任务 b,正确答案是翻"喝啤酒"和"16 岁",而大约 75%的被试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任务 b 的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用启发式系统得出的结论和用分析式系统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那么针对任务 a 中出现的不一致就是因为非理性匹配偏差(Evans,1998)。

  双加工理论的解释。

  研究者对双加工机制理出了多种解释方式,其中比较得到认同的分别有:直觉信心、调成不足以及认知繁忙和认知懒惰。

  直觉信心。

  Simmons 和 Nelson 研究了被试依据所阅读的内容作出相应决策的的不同。在研究中一共有两组被试,一组被试的阅读裁量印刷相对清晰,阅读起来比较轻松简单;而另外一组被试面对的阅读材料印刷的就相对模糊,虽然能够阅读但是阅读的难度明显增大。两组被试所阅读的材料内容是一模一样的。研究的结果发现,阅读材料的清晰程度影响了被师门的直觉信心。也就是说当被试的鱼的材料比较清晰的时候他们的更多地用启发式系统进行信息加工,直觉信心更加强,即比另一组的被试表现出了较多的非理性偏差。通过 Simmons 和 Nelson 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由启发式思维系统所形成的直觉判断与它诱发的个体的直觉信心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前者越简单后者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人们所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产生了偏差,人们是很难去克服分析式系统的。而在与之相反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启发式系统所形成的直觉判断比较困难,那么它所引起的直觉信心就会比较微弱,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偏差就更加方便分析式加工方式做压制。

  调整不足。

  Epley 和 Gilovich 等人在 2004 年的研究中先后控制了被试的认知懒惰因素、认知繁忙因素并这样解释双加工理论。启发式加工往往占优的原因主要是启发式系统的运作速度较快,这样一来在进行判断的时候直觉判断现行,随后才是分析式系统对之前的判断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成。但是因为加工本身已经产生的了一定的问题(启发式判断的结果先入为主)所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符合启发式系统的,而不是分析式系统。认知繁忙或者认知懒惰在较早前对于双加工理论的解释比较普遍的是把它归结于认知繁忙(cognitivebusyness)或者认知懒惰(cognitive laziness)。在 1995 年 Petty 和 Wegener 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人们在做决策时动机不足会使他们产生认知上的懒惰或者导致负荷高的加工于是产生认知上的繁忙。他们的研究发现当做决策的人的动机水平以及工作负荷不相同时,非理性偏差的大小差异显着,具体说来,当工作负荷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和工作动机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决策者的非理性偏差偏低;反之则会较高。因为启发式系统所产生的非理性偏差很难收到分析式系统的改进和弥补,所以两个系统相互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前者获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