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服务设计——繁育、保护整体规划设计

时间:2016-11-1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6200字

  第四章 设计介入生态项目实践规划

  设计参与大鲵保护项目,也是围绕大鲵最终得到保护目的而展开的服务于自然需求、去寻求项目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之道,大鲵的栖息地以及周边村镇环境需要科学规划,与保护大鲵行动相关的器材需要设计,大鲵的科学知识需要面向公众普及、以大鲵为经济支柱的区域如何解决保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政府、保护行动 NGO、生物科学研究员以及设计多次分析、讨论并系统规划,并最终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大鲵的保护结果会比最初的预计结果更快速与效率化。

  前文提到笔者参与调研发我国的大鲵保护具有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互相抑制的矛盾问题存在,我们不能理想化地模仿日本大鲵保护将设计重心全部投入到结解决保护问题,以大鲵为产业的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同样需要考虑在内。因此,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才是设计研究的核心。

  4.1 服务设计--繁育、保护整体规划设计。

  提到服务设计,就不得不提到1991年,服务设计由 Michael Erlhoff 教授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引入科隆国际设计学校(KISD),Birgit Mager 教授在推动服务设计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开辟了服务设计发展的新篇章。

  2004年建立了首个为了服务设计相关学者 专家联系的国际化网络--服务设计网站(Service Design Network),网络发展至今,由科隆设计学院、米兰理工大学等学院派发展至整个世界的专业服务设计人士与专业的服务设计公司。说到底服务设计的宗旨既是针对人的需求,对人的行为模式观察、分析设计,以达到解决现有存在问题的设计活动,服务设计将设计解决问题提升至系统的宏观考虑,以系统中出现的各方各面的矛盾与问题得以解决为设计思考核心,考虑的不只是当下的问题,并且在未来产生何种效应也是服务设计需要考虑的范畴。同时服务设计所提供的方案,是应具有效率性与创新性质的,因此,服务的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背景,以客户为中心以设计为导向的,是对相关利益综合考虑的可持续发展一个设计系统。

  本文以服务设计的角度整体规划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建立中国首个大鲵保护繁育中心,采用来自中国、英国、日本及国际领先的两栖动物保护繁育技术(如采用"两栖动物方舟"的实践经验),构建以野外引种为目的的保护繁育基地;在保护区内建立首个以大鲵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作为公众教育、志愿者基地及专家技术指导中心为保护教育及大鲵可持续养殖提供培训及咨询。前文调研分析中所涉及的大鲵保护中由笔者观察所需考虑的问题,在应当需要设计解决问题中服务设计的考虑是最首要的设计任务。

  4.1.1 规划设计目的。

  以服务对象--野生大鲵得到保护的社会效应为主要目的公益项目与商业行为的服务设计的商业项目最终的目的是有多区别的,商业项目最终目的是要获得经济效益,公益项目首先却是要得到最大化的社会效应,其次才是经济效益的填充,因此为了达到公益的目的,设计也不能由某个某学科的设计师独立完成对整体项目的思考,而是需要与生物学学者、设计学各个行业的学者共同深入调研,了解设计最真实的需求,最终形成系统、更趋向于完善的设计方案。

  服务设计的主要目的还需要进行大鲵保护项目的可持续性考虑,一方面需要分析考虑大鲵物种多样性得到保护、大鲵周边生态资源可得到保护,周边社区以及整个国家的保护文化形成,达成社会效应,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以此为生的乡村、农场如何科学养殖,从另一个角度与单纯的保护文化达成共识、大鲵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由生态资源获取形成新产业的转变,最终需要注重项目结束后,自然保护与社会文化的的持久性与可持续。设计过后保护形成良性循环、吃文化转移到保护文化,大鲵栖息地周边地区大鲵产业转移为文化产业后发展能否平衡等后续问题也是服务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团队在推进该公益项目时也在帮助以大鲵交易为生的居民生活环境改造,形成认同感并不再向自然过分索取,也帮助政府部门解决了保护与发展难以平衡的社会难题。综上分析后,我们制作了大致的服务设计模型:

  4.1.2 需要服务设计的原因。

  我国的大鲵保护与英国、日本相较之下更为困难,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中国大鲵尽管赫然立于一级濒危保护物种名单,然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每个地区的经济的主要来源都仍然大部分依靠于这个地区的多产的自然资源。因此考虑到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我们不能效仿日本由政府下达"一刀切"式的禁止食用一切大鲵的法律法规,那样对于中国的地方社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断绝了周边居民的经济来源。我国相关大鲵保护划到野生动物保护的法规中,使得动物保护者们就目前情况看也需要将"野生"和"非野生"分开对待,然而这对自然与人类是否是有益并真正可持续的发展,尚不能判断其利弊所在。另外,保护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不能如项目初期计划的那样,主要依靠生物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的视角片面的看待大鲵保护问题,如果只谈保护而不言其他,那么保护行动的效果只能微乎其微,在中国进行的保护行动更是需要各方参与研讨多次,得出涉及当地居民的社会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可行道路。在调研中,我们总结了保护困难的主要原因:

  1) 公众认知不足。

  项目起始一周,我们便在云南、贵州两省县市做了科学的问卷调查,用数据统计的方式得出结论,市民问卷调查是在城市地区进行(即公园,博物馆,学校和住宅区)贵阳,昆明,西安等市,从7月至2013年8月,以收集公众意识的基线数据对中国大鲵的认知状况(CGS)。总共有904份有效问卷:286份(31.6%)来自贵州省贵阳市一到仅存的野生种区域群295份(32.6%)这是最重要的范围,中国最发达的圈养养殖在地区为山西,和云南彝良县(历史野生 CGS存在和 CGS 养殖区域)323份(35.7%)。

  人口统计数据:

  其中904受访者385是男性(42.6%)和519(57.4%)是女性。最少的是低于18岁(N =67,7.4%)其次是介于18至25岁的"(N=264,29.2%)。其他573受访者也同样从年龄段26~35,35~50及> 50岁(图4-2)。昆明和贵阳显示类似的年龄分布格局,而来自西安的大多数受访者都是年轻人,从18~25年长> 50岁。

  在一般情况下,总904受访者(65.4%)591了解 CGS,其中大部分(N=472,80%)是从昆明(N=237,在从昆明所有受访者中73%)和西安城(N=235,80%以上来自西安的所有受访者)。

  然而,贵阳市民不太熟悉 CGS(N=119,比从贵阳所有受访者的42%)(图4-3)。大多数受访者从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学校(生物当然,课本),或长辈告知了解 CGS.

  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受访者熟悉大鲵趋于老龄化、区域化--大部分年长者更能分辨出正确的大鲵形象;大鲵养殖区周边的居民更能准确分辨出大鲵形象,的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相关,但喜欢大鲵与否与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无太大关系,普遍表示没什么感觉或者不喜欢,普遍保护意识都不强。民众对大鲵的不了解、不喜爱与对大鲵略有耳闻的人们略提到大鲵,大部分都有大鲵是昂贵食材的不全面认知,对保护大鲵的意识匮乏也是今年来抑制大鲵保护一各主要原因。

  2) 经济、时间制约。

  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非常强, 需要生长在水源洁净无污染的环境下,因而有野生大鲵出没的地方自然生态都是很好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经济发展不发达的地区,如云南省彝良县和有在我们调研的地区,包括贵州松桃县、江口县等地区,均是无工业生产,农业以不算发达的地区,这些区域如需获得均衡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旅游资源外,另一方面均以大鲵养殖获得经济收入,在保护工作进行中,大鲵栖息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来自于发起的 NGO 组织,NGO 组织并非盈利性质的组织,项目研究资金必须合理分配,在本次项目中,保护大鲵的首要任务是对国内的保护研究院技术、研究知识的教育,公众教育居于次位,因此在该项目上,用于公众教育与设计的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众教育对于设计的取舍。

  我国大鲵保护并非一朝一夕,项目时间仅有3年,短时间制约着设计参与的取舍,公众教育也并不能立刻看到一个明确的结果,直至本文结束时,我们对保护项目中公众教育与设计参与的研究也依然在继续。但是服务设计的理念,可以成为新的保护项目的风向标,将保护行动再向我们期望的结果更有效的推进。

  4.1.3 对象人群与形象元素的选择。

  基于整体的保护思路,可将我国大鲵保护对象人群分为三类:政府相关部门人群、科研人群、公众。科研人员在保护知识层面研究较之其他人群更深,层次也更高,因此面对科研人群的形象选择必须是严谨、科学的,数据、图表以及示例图的详细与清晰是设计参与的原则。其次是政府相关部门人群,他们在保护项目中的角色是双向的,我们在面向相关部门人员向他们表达、寻求保护合作的时候,他们是宣传教育的受众,设计需要直取核心,并且将复杂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在向民众宣传教育的时候就扮演者施教者的角色,这时政府需要将科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的传播给大众群体,此时整体形象的设计就应当以趣味性、生动性为主要设计目标。

  根据传统保护方法,最为困难的野生大鲵栖息区域周边人群的科学知识、保护观念的传达教育,因为这类人群正是与野生大鲵接触机率最高,同时也以饲养大鲵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群,因此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让与野生大鲵共生的人群能够形成保护观念,是本次项目最需要设计解决的问题根据设计对象人群以当以下两个条件为主:区域化、低龄化,基于时间与参与人员有限,需要有针对的选择宣教的人群区域选择,同时针对更容易接受宣传观念的低龄人群宣教。

  4.1.4 设计经济价值与公益影响的平衡。

  基于项目服务设计中,设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可以考虑到后续的发展保护之中的,大鲵项目进行中对支持资金的分配使得设计与公众教育的资金与人力匮乏,本次项目还是着眼于对保护科学技术的设备支持与国内本土研究员的知识培训中,相比于项目中科研方,公众教育在主要人员与资金短缺的前提下,预期效果与时间是成正比的,若是短期需要广泛的影响效应,在集结社会资源中是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大鲵公众教育进程中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若是设计利用其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可形成一条良性的保护、商业、效应的资金链。这也使笔者产生以设计的产生的价值,以延续项目带来的效应可持续。我们从季铁教授对一些社会创新设计项目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社会创新希望对全球范围内得不到服务的、被忽视的、和弱势社区寻求创造转换型的改变。在以设计思维整合项目中的经济资源,IDEO 公司的社会创新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运用以人为本的方式,通过设计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进行创新并取得发展。

  像设计师那样思考可以帮助企业转变产品、服务、流程和战略的开发方式,综合考虑了人的渴望需求、运用可行的技术达到盈利与发展的商业模式。

  IDEO 设计思维来解决生态保护项目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项目资金短缺、人员短缺,保护区域人群经济发展、有时间内保护可持续效果等。在保护项目中设计的不仅是产品,也需要对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系统。为了使所有的概念和解决方案都是可行的,当然这需要设计师在当地、本土,生活和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尊重当地文化的,可扩展的和可持续的。

  4.1.5 体验与互动参与的主题。

  体验与互动,是教育、活动、消费过程中对象人群亲身参与并引起感官、情绪、认知共鸣的参与过程,《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本次项目需求是以引起更广泛的社会效应形成为主要目标,我们在在科技馆举办保护主题活动时宣教活动中运用"拼图"、"填涂画",并在梵净山周边小学举行"大家跟我画"的互动环节,并且根据动漫形象设定角色,邀请参观展览的人们参与角色扮演互动。在宣教过程中设置知识问答环节,从活动举办成果中我们发现,比起以往单一的展板观看形式,互动体验的趣味性使参与人群更加深刻的记住了一些较难的科学知识点,更有效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4.1.6 平台构建与预期效应形成。

  基于上文对大鲵保护为服务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项目进行中通过设计与主办 NGO 的社会性可以形成跨越专业领域界限,联合政府、NGO、其他想换民众的资源构建成一个网络化的平台系统,将项目中面临的公众认知、经济时间制约问题加以研究,并形成解决趋势。利用参与保护项目内部的相关共同利益点,集合社会各界资源的凝聚力促进大鲵保护的合作创新下图所示为大鲵项目中社会平台网络分析。

  同时,构建科研-社会-产业人际的服务设计平台,为联合建设的保护工程的社会平台打下基础。以保护作为共同实现的目标,得到社会层级群众的认同与共同努力,创造比初始资金更多的经济价值,配合社会上商业团体活动的推广,形成有特色的环保文化创意产业区,以分散式经济的发展方式,形成系统、可持续的环保品牌。

  4.2 "物"到"人"--物料的承载与宣传。

  人的行动来自与认知的意识形态,对于"物"的认知可以决定人的行动趋向,因此在保护行动中,物的信息给人带来的保护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的结合并不紧密。传统的保护知识传播受到技术与区域限制显得过于片面化,从而物给人传达的信息也因此受到局限,系统而直观的信息传播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信息展现更立体、更迅捷是我们的设计重心,在大鲵保护项目中"物"对"人"形成保护意识传递的设计体现在展馆的多媒体思路与数字数据库的建设中。

  4.2.1 保护繁育展览馆多媒体设计。

  梵净山大鲵保护繁育展览馆与繁育中心位于梵净山国际旅游景区内,因此在进行保护繁育大鲵的同时可以考虑面向旅客开放展览,通过数字技术突破静态的博物馆,感觉可交互艺术的受众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刺激。使来梵净山旅游的观众可以产生于大鲵感同身受的体验,以达到科学知识不在生硬难懂,潜因默化可以被观众接受,同时多媒体数字在繁育展馆可以根据大鲵主题动漫设计形成一项生动具有趣味性的观展体验。并以门票、旅游产品等形式产生的价值循环作用与繁育中心的保护研究,形成保护可持续。

  梵净山繁育中心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数字化展示设计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为游客表演、展示,当游客参观展览期间,如大鲵迁徙行为、大鲵各生长阶段的变态发育等无法直观体现的内容,即需要数字媒体如可以探查的多媒体平台、动画演示等手段让观众更直观全面的获得大鲵相关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展示中的教育功能实现。同时数字技术设计的参与,也解决了传统动物保护展厅中游客观察的局限。梵净山繁育展厅位于进入梵净山景区的必经之路,运用数字虚拟技术,游客可以直观了解梵净山地形、展馆地图等环境的立体形象、或者与主题中的大鲵进行游戏互动,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获得导览内容,自然而然地获得科学知识的接受,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提升游客参观展览的体验与积极探索的乐趣。

  4.2.2 数据库网络。

  大鲵保护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跨越生物学、环境学、社会学等等多项学科,笔者在设计研究初期进行资料整理时面对多而杂的研究理论毫无头绪,难以取舍。因此思考是否能有一本书籍,将大鲵的生物学知识,包括全国各个区域大鲵的个体形态、疾病等数据;各地大鲵生活习性比较数据;养殖大鲵与野生大鲵分个体区别数据;以及各地有关文化、经济等数据集成,并加以计算分析趋势得出研究所需数据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这个数据库如果按照以往科学研究员的数据收集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分别去到全国大鲵栖息地,或许能形成研究,然而依靠如今的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便捷,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各地大鲵研究者的上传完成,数据库可在短时间内建成,提高研究员的效率。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