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物-人-物——设计关注点的转变

时间:2016-11-1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376字

  第一章 物-人-物--设计关注点的转变

  我们从近几年的设计活动中不难发现,设计关注点开始从"物"逐渐向人以外的"非物"发生着变化,即由造物为主要目的继而扩展到为人类生活环境提升为主,近年来,设计亦关注一些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非物"的对象,加以思考与创新,设计目的一直都是随着着社会与环境变化而不停发展着,设计的本质是为"设计目标"而服务,进一步也可以说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面临着的生态问题愈加严峻,设计关注点是否能超越"人",继而关注自然的"物","设计目标"即从"物"到"人"再到人之外的"物",是否可为单纯"非人"的自然界保护去做设计?我们需要从设计历史中设计与自然关系中寻找线索。

  1.1设计历史上设计关注点的衍变趋势。

  1.1.1 设计以造物起始。

  人类为了能在大自然中存活下来,经过数万年进化逐渐学会使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如石头、木头等开始造物,这或许可以成为最初形态的设计。人类以自然提供的资源为基础,利用这些原料,通过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的智慧创造"物",这种造物活动诞生的有自然与"人造物"并存的世界。石器时代的"物"通过所需的一定的目的被创造出来,为人类在严酷环境中对抗、征服自然为人所用,将天然的树枝、石头打磨成所需的形状,造型不似"自然物"具有随意性,而是有刻意为之的形态,这种刻意性既是"人造物"的主要特质。另外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不同,区域限制也催生了不同用途,人类可以为了捕猎设计不同尺寸的器具,也有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在岩洞中绘制的壁画、器皿上的装饰图样等。不同形态的"人造物",在人类活动区域增加同时可以自给自足之并有剩余后再衍变为可供叫唤的物质产品。人们使用一定的自然材料,为使用目的创造出的物品便可称为是早期的设计品。

  在造物时期,设计造物的关注点即使如何利用大自然的原始材料,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设计创造出有利于人类活动的产品,早期因为有了设计造物,人类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多样的活动,人类文明自此开始衍生。这段时期设计关注点即在于如何设计产生可供人类更适应大自然的"物"这段时期的"人造物"既有自然的形态,亦有较强与自然相异的特点。

  造物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各种匠人、艺人也作为设计师身份在创造手工直到18世纪,以为权贵造物为主的设计历史也持续了数千年。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真正开始为大众服务,设计从手工造物进入到了器械造物的时代,这时重心转变为更适合量化生产、成本降低的造物工具设计之上,解决使用功能是这一时期的设计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械的巨大潜能彻底改变了设计的地位与设计目的的导向,新材料与能源的发现运用更是拓宽了设计师的造物欲望,在这个时代近乎疯狂的造物设计大规模衍生开来,可以说工业革命也是设计爆发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1.1.2 设计为人服务。

  自二战后经济复苏与大规模发展后,设计作为满足人各种产生活需求的工具不断进化,膨胀的竞争性消费观直接导致产品设计产生了"泡沫设计"的误导,甚至出现为促进消费,不停有新的款式新的功能的产品推出而有目的"商品废止"设计使产品的更替的现象,此间设计作为人类造物的生产思维活动,可以说人即作为设计的主观能动者,同时又是设计关注的对象,到60年代单纯为物而设计的带来反思也带来设计以人的需求出发而设计的萌芽。设计最初以生活生存所运用创造、改进和利用工具服务于人,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的系统化、复杂化之后,设计服务于人进入了新阶段,这个时期的设计可谓为人的生活、经济发展壮大而服务。工业革命的量化生产带来的生产力解放、生产速度提高、效率提高、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与时间,80年代至今"设计为人服务"的思想也成为设计潮趋势的主流。此时设计服务与人的主要生产有"人情味",在满足人在生产活动中能够获得来自生理上的舒适与便利,也要满足产品的外观、色彩对于人心理产生愉悦性的特质。似乎设计服务于人也开始成为设计师所追求的设计的"本质".

  设计开始向造物之外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影响到了设计的关注点,设计开始从从眼前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关注"人"为主体的需求为主要设计目的。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赖弗斯在《设计为人》一书中就强调了人在设计活动中的重要,"我们所设计的对象是要被人使用、看见、谈论、操作或是其他方式所使用的".设计以人作为设计环境体系的核心,更加着重于设计应从"人"心理、生理诉求为设计产品的。这个观点在我国古代即有所体现:《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墨子认为好的设计应当是利于人,以满足与人的需要为首要目的,单纯为表物而但不能所用的设计,再精妙也不是好的设计。因此,为人所用并能体现使用价值的设计成为设计反思中。值得一提的人机工学就在这段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人活动所用之物的物理功能作为设计思考,设计并不单纯为了审美需求,还为了人与人所处的微环境做更科学理智的考量。

  人的需求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计将从表面看可以使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设计产生的经济价值与效益也越来越多,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浅层的服务于人的设计也逐渐将人们的消费层次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不整体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盲目强调人的需求的设计对于自然无谓的索取也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就我们所处的环境来说,对便捷优质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如近年来对各式各样进水器、空气净化器这类给人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设计,设计重心除了技术的不停革新也趋向于智能化等更便于人操作,使人在与之产生关系使带来更舒适的体验感,具有购买能力的往往也只能是中高收入层次的城市群体,而更需要空气、水质净化的贫穷人却无缘消受这类设计产品。以人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设计,似乎走向了高消费的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后,设计为人开始从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方位考虑,开始关注以人与人所处的环境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社会责任的问题。"人"作为设计最终目的的主体,设计过程中与人产生联系的各种因素都被纳入设计思考的范畴。这个时期巴巴纳克的思想与1976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为需要设计"的以第三世界和环境问题、残障者为主题的设计角度的国际会议,都标志着设计开始关注自身社会责任与以先下社会伦理需求,设计开始需要与社会、政治、法律学等设计以外的学习并共同探讨这些社会问题之后,以平衡、解决问题作为首要目的开展设计活动。

  1.1.3 未来的设计。

  设计在"为人服务"思潮亦如双刃剑,在一方面技术的飞跃为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将人从社会中抽离,强势群体对消费的狂热和对自身以外的群体漠视,社会服务的对象也逐渐偏离,回到工业革命以前为少数权贵而服务的消极趋势。设计本身亦是各方面社会资源的集成体,面对全球化的文化认同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应当以社会整体的价值优先考虑。07年的"为另外的'90%'设计"的展览与同名纪录片,无不传递着巴巴纳克提出设计的"社会责任",设计生产应具有创造性、可持续性的、跨文化与学科性,设计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作为设计目的的基准,去为更需要改变生活现状的人群做设计。为"社会"而设计,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创新主题,如 DESIS(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组织,即以社会影响方向的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设计目的的设计研究学术协会,DESIS 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设计技巧支持社会创新,促进相关实例的效率,并增进复制与推广;帮助企业和机构了解并实现服务、产品和经营理念方面的潜力;加强社会创新中设计团体中的作用,加强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共同计划的实施开展。

  同时自然环境的退化、污染加剧也开同样影响着人类设计的决策走向,巴巴纳克在《绿色律令》中第一章即当头一棒写到"今天这样,明天怎么办?",其中提到了非常多的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活受到恶性影响的案例,如美国堆弃的30亿废轮胎不加以回收利用,致使轮胎收集死,为蚊蝇提供了繁殖的"温床",导致舌蝇和携带疟疾的蚊子数量剧增,使得人的疟疾得病率大大增加。巴巴纳克提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应该为弱势人群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人类为了发展破坏的自然平衡,必将有人类自身来承担其后果,当今有限环境资源将带给人类一个有限的未来,"未来性是设计的本质之一,其设计的目的不在塞满管理者的荷包,也非膨胀设计师的荣耀,而是尽力以文明的成果,服务人类的需求和期望。"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与设计师对科学、社会与自然的伦理责任息息相关。曾经对自然过渡索取过量消耗导致如今的被破坏的生态平衡,设计师应当关注发展前先满足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维持平衡的可持续性。

  巴巴纳克的可持续思想在 CUMULUS 国际艺术设计教育联盟中得到实际的行动实践,延续到CUMULUS 协会124名成员于2008年3月28日《2008京都宣言》的签署,让设计界看到了未来的设计方向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设计的关注点已经逐渐由关注"物"的产品开发逐渐演变到对集体利益、环境问题等"非物"的对象,设计服务 的范畴不能再局限于为只人类生活的个体环境,而应该为人所处于的自然恢复而思考。或者再进一步,服务对象脱离了人的个体环境,为"非人"的对象去做设计创意的经历,同时也是拯救人类自己如何生存的思考过程。

  1.2 设计目的转变的原因。

  1.2.1 外因: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关系的催化。

  设计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产品的设计开发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所用,为了"物"的设计向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利用,设计思考中只关注造物而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对自然造成了破坏,随着自然环境恶化,人类又自食其果。在20世纪结束之际,地球由于受到过度污染而形成的严重后果已经清楚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开采已经远远超过可以容忍的范围,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广发的观注。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既然人类本身也是全球的物种之一,当然也就不能吧人类排除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之外。种种悖逆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行为,应该值得我们认真的反省了。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是由自己的需要改变地球的环境,但地球的环境是脆弱的,不能盲目开发、过度采伐自然资源,如果对一个物种的过度索取导致其灭绝,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平衡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在生态平衡中占据关节点的物种更是如此,一旦生态系统稳定的临界点失衡,自然环境即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随即坍塌崩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考量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权衡设计活动中出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利弊关系,以持续、顺应自然的规律展开讨论,这样才能令已遭到破坏的自然自我修复,并且人自身环境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趋于平衡,最终形成可持续循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时,对自然的损耗虽不可避免,但可以人为主观控制、并将建设活动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良性方向引导,人与人之外的环境怎样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保持自然的平衡,也是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们首要考量的问题。

  1.2.2 内因:设计师角色责任的变化。

  设计师可以说自人类开展文明活动以来都始终扮演着社会体系中的角色之一,设计师有别于其他角色便是他们具有对文化、环境、价值观等发展导向的参与性,设计师创造当下所需要的产品,亦可以参与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问题,无论从何种角度思考,设计师都一直在为大众、为发展而做出设计创造,设计师的社会角色与大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设计师作为社会成员,其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是对人类有利的,也可是对自然产生不良影响的。如我国现在颇受争议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聚苯乙烯树脂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丁烷)等进行处理,再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制成的各种餐具)的出现,在当时大大降低了餐具的经济成本,提高携带便捷度,对于国人来说一次性几乎等同于干净卫生的心理,迅速被大众特别是流动摊贩接受采用,然而一次性餐具的泛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铁路沿线的白色垃圾即受到重视,1995年开始铁路车站开始禁止使用,尽管在当时禁用的原因是"环境视觉污染",而不是注意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不过随着"白色污染"愈演愈烈,自1999年到2006年间,政府与相关学会、科研处、企业家开展了系列的学术交流会后,先后发布了三道禁令却屡禁不止,禁令法规也败给了一次性餐具的巨大市场需求。在这之后,如何回收再利用,成为降低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问题解决之道,其间如何回收利用,通过合理设计或称为新能源,或经成为新材料、新产品,并符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少量、再利用、再回首"原则,设计师在其中的社会角色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过:"做设计不能只看短期商业反应,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如果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样一种追求,市场的品位、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了设计的意义所在。我每天都在进行概念设计、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这些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设计师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转移至考虑社会问题与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形成与当下所需的正面价值观作为核心思想主导,产品的设计过程应当合理地考虑环境利益,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社会与环境所服务。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