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我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研究绪论

时间:2017-02-24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3432字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目前充斥在电视荧屏上的节目,尽管种类、形态各不相同,但是表现出的娱乐泛化倾向却是相同的。找寻这种现象存在的土壤和根基,分析这种现象的特征、影响,分清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引导规范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使其繁荣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目前电视中的泛娱乐化的问题,让电视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成为传播健康、高尚、知识的载体,成为宣传正能量的窗口。
  
  (二)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现实出发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会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虽然有一些关于“泛娱乐化”的相关学术研究,但现有研究多以较为简单的现象分析为主,或对某一个具体节目运作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比较集中,尚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对“泛娱乐化”的相关概念界定模糊不清,这就导致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只能停留在蜻挺点水的表面,很难有深刻的见解,而我的研究将填补这一空白,将《奔跑吧兄弟》这档有代表性的电视节目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透过 “泛娱乐化”的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产生的根源,这就摒弃了以往研究视角略显狭溢这一不足。
  
  实践意义:本论文是实证加理论研究,深入探究“泛娱乐化”的成因、影响,研究将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力求使研究成果有的放矢,为“泛娱乐化”倾向的拨正提供可行的对策方法,为客观评判这一现象挖掘其有利的作用,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研究的概括描述
  
  纵观国内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到观点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认为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是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源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电视适合这种思潮,提供了这种文化消费品,提供了享乐的机缘,这种机缘是以电视这种现代媒介载体搭建的平台,这种观点认为“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粗俗、低级,不入主流。
  
  第二种观点认为,“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肆意地扩大低俗化、平庸化,三俗突出,过度娱乐。电视极度发挥娱乐功能,而丧失教化功能。认为“泛娱乐化” 电视节目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和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3、结合电视节目的研究主要有:
  
  南京大学的沈慧认为电视节目不应该过分娱乐,不应该只是娱乐,而应该提供娱乐的同时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在《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探析》中阐述:追逐娱乐是人的天性,电视节目的娱乐亦无可厚非。但时下以《非诚勿扰》
  
  为代表的电视婚恋节目,将“泛娱乐化进行到底”、“以娱乐为目的的娱乐”,实际上与娱乐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非诚勿扰》低俗、“嘉宾身份造假”现象的背后,显示着拆解中心、消解主流价值的倾向,和对社会主流文化嘲讽和戏弄的立场,它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掩盖了对严肃问题的思考,反映在节目话题上就是“一切皆可娱乐”.
  
  还有的是结合儿童节目进行的研究。扈晓婕《我国电视儿童节目泛娱乐化表现及对策研究》中指出,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无论学识与阅历,受众的娱乐欣赏水平和心灵放松的方式在电视屏幕打开的一刹那被同化,人们的审美品位日趋下降,甚至慢慢的忘记了自己本身追求的价值观念。不仅如此,泛娱乐化的蔓延也让受众在“其乐融融”的假象中失去自我、安于现状,甘心在这虚假的世界里享受,不敢去直面困难与艰辛。这种麻痹的心理状态影响了公众对现实的思考,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批评类的研究
  
  美国的尼尔·波兹曼是一个对电视娱乐节目批判的领军人物,提出了很多有建树性的观点,他认为电视天生适合表现娱乐的内容,而这种表达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视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加入了娱乐,使人们的思维能力降低,尖锐地批评了电视这种媒介。
  
  2.从媒介角度的研究: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提出电视天生是“娱乐的媒体”,这一本性决定它的节目必然带有娱乐性。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三项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 2、联系社会 3、传递遗产。这三项社会功能无不和社会现实、信息传播有关,具有实用性。很显然,这主要是从传播的工具用途来谈的。至于大众传播媒介还有“提供娱乐”的功能,则是由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补充了进来。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在传媒那里,而不是在传统的学校和教会,媒介的娱乐特性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如果媒体过分强调了娱乐的同时又没有能够做到合理的引导,并伴随着大众的狂欢而狂欢的话,那么整个媒介生态就进入了恶性循环。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人们对于娱乐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的需要一样的自然和迫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三)文献评价:
  
  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的速度加快,涉及面较广,从概念的界定,到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特征、弊端、对社会的影响、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还结合实证案例进行研究,案例的选择涉及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
  
  目前虽然此前已有一些学者就电视传播的“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如南京大学的沈慧所写的《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探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黎伟军的《在新闻与娱乐之间-“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的新闻化”研究》、河北大学程雪的《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电视娱乐节目的社会责任探析》、谢庆芝、王国权的《浅析体育电视节目娱乐化营销-以 CCTV5 城市之间为例》、暨南大学陈琦的《论我国电视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等等,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的研究是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批判;有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在不同的具体栏目、不同种类节目表现的揭示、总结;有的学者提出了作为传媒工具的电视应该对社会负责任,要考虑对社会的影响;有研究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与青年思想教育和社会影响关系的;有研究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和优良传统发扬的关系。总结目前的已有的这些研究,相关文章鲜有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化”的,绝大多数都是从负面角度评价“泛娱乐化”的,笔者认为,“泛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也有其有其积极影响的方面。本文将从正反两个角度对“泛娱乐化”进行研究关于国外的研究,他们起步早,研究深入,政府重视,取得了许多成果,涉及多角度、多方面。现在先进的国家已经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为了抵制“泛娱乐化”他们在课堂中专设了媒介素养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观摩法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将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文化馆、文化站等途径获取关于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资料,通过对获取的材料的深入分析,为下一步的研究进行铺垫、明确方向。
  
  综合分析法:
  
  通过对电视节目相关理论的梳理,加之对现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力求从现有的理论中归纳出切合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法:
  
  将搜集的《奔跑吧兄弟》的电视节目资料进行汇集、分析,进行客观的比较,以达到更进一步认清“泛娱乐化”现状,明确电视节目发展方向的目的。
  
  定性分析法: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电视节目,如:《奔跑吧兄弟》先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观摩法:
  
  有意识有目的的对相关电视节目进行观摩、体会、总结、分析、理论概括。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目前的研究绝大部分人是持批判态度的,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辩证的评价、解析“泛娱乐化”这一问题:“泛娱乐化”有其不利影响,但在经济效益、观众喜爱程度等方面来看,它也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应该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其消极的作用,本文将借助事实和数据就此方面进行探索。
  
  本文将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策制定方面,我将结合市场营销学提出的,现代企业应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理论观点,引导媒体增加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考虑到效益,也考虑到泛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自觉处理好泛娱乐化的利益诉求和弊端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借鉴了英国 BBC 的“信托委员会”
  
  这一自我评价机制,这种机制讲提升电视台决策的科学性,督促电视台的专业人员对节目进行把控。另外近些年“泛娱乐化”影响程度加深,影响变广,在新的形势下“泛娱乐化”也有了新的表现,本文将结合这些新情况对“泛娱乐化”进行解读。
  
  另外,与已往研究的视角多聚焦在某个具体节目的微观层面有所不同,本文采取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将《奔跑吧兄弟》这档有代表性的电视节目置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首次采用 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泛娱乐化”给节目带来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透过 “泛娱乐化”的现象,找出多元生存的根基,这就摒弃了以往研究视角略显狭溢这一不足。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