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

时间:2016-05-1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4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困境探析
    【前言  第一章】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国产低成本电影的特点
    【3.1  3.2】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案例分析
    【3.3】优质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要素
    【第四章】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出路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突围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前 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目前处境艰难,处于低谷期,市场繁荣的背后是与其票房数据不成正比的观众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部分有其特殊原因,难以改变;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的特性,一味追求电影的绝对艺术性和教化作用,逐渐使电影脱离了群众。大家不爱看电影,因为其不具观赏性、不能引起共鸣,电影逐渐失去市场,由此导致投资方亏损,弱化了后续资金的投入动力,影响影片制作水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目前的这种艰难局面。可喜的是,年轻一代的电影从业人员,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意识到了市场才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他们总结市场规律,有的放矢,创作出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重新点燃了人们的观影热情,使我们又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我国中小成本电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在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之后,中国电影发展走向了市场化。年轻的导演开始更多地去关注现实,把视线投向小人物的生活,他们在制作小成本电影上倾注了毫不逊色于大片导演的热情与执着,中小成本电影的加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00 年,迎来了大成本制作的商业电影的辉煌时期,但是这些大片有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沉迷于华丽的包装与频繁的炫技,同时在故事讲述上却力道不足,导致内容空洞、感情做作,一时间众多大片被观众和媒体口诛笔伐。而此时,执导小成本电影的导演们却把握住了机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例如徐静蕾导演的《梦想照进现实》、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青年导演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于 2006 年上映,这部影片可谓创造了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投资仅 300 万元,却取得了 2600 万元的票房收入,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得电影界对中小成本电影刮目相看。

  本文以分析中小成本电影的形态特征及成功要素为主轴,通过分析中小成本电影的典型案例,反思发展瓶颈,总结成功经验,讨论中小成本电影未来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同时,本文梳理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路径,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现状与困境所在,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入思考实现中小成本电影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突围之策,对中小成本电影的良性循环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现如今,中小成本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力阵容,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中小成本电影在引导电影的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中小成本电影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寻求出路,是电影从业者必须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特征与其成功要素的研究就变得必要起来。

  关于中小成本电影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概论。目前,对中小成本影片的观点与看法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独立电影,可以说是国外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开始,之所以称其为独立电影,是由于这些影片没有好莱坞八大制片厂的巨额成本的注入和大牌明星的参演,并通过独立制片来实现。像《阳光姐妹淘》、《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中小成本影片口碑与票房俱佳。在国外,理论上对于这片领域的涉及程度远远不如此类型影片本身的发展及影响力。与中小成本电影相关的著作有:《电影艺术》(波德维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电影美学》(贝拉·巴拉兹,中国电影出版社)、《认识电影》(贾内梯 L,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世界电影史》(克里斯汀·汤姆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著作在提到中小成本电影时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过多的阐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小成本电影的研究虽然已经逐步深入且与时俱进,自《疯狂的石头》开始,中小成本电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受到了学界的追捧,相关的专著有《叛逆 困惑 回归 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杨晓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电影的历史省思与当下观察》(刘宇清,中国传媒出版社)等。学术论文方面有张继宝的《中国小成本电影的流变与坚守》、郭英男的《当前中小成本电影发行状况研究》、雷利的《中国小成本电影发展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只涉及小成本电影的创作特征或者探究小成本的发展前景,因此本论题将国产优质小成本电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法,选取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小成本影片进行分析,从个案入手,总结出取得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共同要素,并分析现下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瓶颈,阐述了对国产小成本电影如何取得突破和发展的理论思考,对中小成本电影如何在市场化的今天更大地赢得市场并获得褒奖,提出突围的可行性举措。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和社会现状的研究方式。在本研究中文献分析法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研究方法采用。本文整理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去粗取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到所需要的研究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法来获得资料,有助于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在本文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中小成本影片,以求从特例中总结出中小成本影片取得成功的普遍性因素和规律。

  (三)分析归纳法

  对典型的中小成本电影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出我国中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四)跨领域综合研究法

  电影产业的外延非常广泛,针对它的研究也需要涉及不同领域,想要对中小成本电影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就要涉入不同领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自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取得高收益、大获成功起,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失恋 33 天》、《泰囧》、《钢的琴》等中小成本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数量庞大的中小成本电影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影片毕竟只是零星几部,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出路令人堪忧,在专业电影从业人员群体中拥有好口碑的《钢的琴》在票房方面却并不理想。

  中小成本电影受其自身成本低、融资少的影响,在影片拍摄、制作、宣传、发行方面存在很大劣势。但从另一角度考虑,由于中小成本电影投资少,所以与大制作的商业大片相比,在回收成本问题上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样就为电影创作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状况喜忧参半。本文重点通过对国内中小成本电影成功案例的分析,结合其普遍特征,总结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要素。探讨在大片云集,资金缺乏,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小成本电影如何突出重围,更好地适应电影市场化,更好地迎合观众,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第一章 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小成本电影的概念界定

  中小成本电影并不是一个严格考究的专业术语,这个概念的提及,更多的是为了和标注上巨额投资、大牌明星等标签的商业大片区分开来。在投资金额上,关于中小成本电影概念的界定,电影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界定的标准,且我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对中小成本影片的概念界定也会是与时俱进的,就目前来说多是电影理论家和电影从业者大致划定的一个范围。北京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认为:"投资高于 8000 万的算大片,投资在 3000 万元左右的算是中等成本电影,小于 1000 万元的,算作小成本电影。"一般说来,总投资金额在 1000 万元到 7000 万之间的,非武打、非战争题材的商业或艺术电影,我们称之为"中等成本电影".总投资额在 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下,没有大牌明星或者只有很少的明星加入的影片,基本上可以被称为"小成本影片"第二节 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受到广泛关注,一些优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在创作上吸取经典电影的长处,同时,融入本土化特色,在大片来袭的时代,这些优质中小成本电影能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博得片片掌声。2006 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掀起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带来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凭借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引人共鸣的台词,和流畅细致的叙事节奏,这些优质的中小成本影片没有大牌明星的星辉璀璨,依然在大片时代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我国的电影市场每年产出500 多部影片,其中有近九成是中小成本电影,但在产出的这些中小成本电影中能够取得票房佳绩的,能够盈利的,只占到了全部中小成本电影总数的 1/5,其余的都入不敷出,经营惨淡。

  同时,电影行业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文化语境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文化话语权显著增强,"精英"文化不再占据主导,新媒介也应运而生。新媒介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这里的"旧媒介"是指传统媒介,即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当下,以电脑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干的媒介为新媒介。

  技术的革新是一把双刃剑,给电影带来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使用得当能够促进电影发展。使用不当,就会给电影的发展带来打击与伤害。在新媒体时代,中小成本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故事上看,比不上电视的密集和更新;从传播上看,比不上网络视频的迅捷与广泛;从影像功能上来看,比不上广告的直接实用性,在日益强大的商业运作中,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中小成本电影目前的处境甚至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外有好莱坞大片的闯入,这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中国电影雪上加霜;从内来说,中小成本电影又面临院线排片、融资、宣发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与此同时,新媒介也为新的电影理论和实践打开了另一扇门,传统电影已从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少数人的专利变成了多数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中小成本电影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还是走上了"歧途"?这个问题还需要中小成本电影人用时间与努力去给出答案。

  第三节 中小成本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中小成本电影进入院线难

  中小成本电影一般没有实力强劲的出品方和制片方,也请不到一线明星,势必缺乏更多号召力,宣传经费也有限,不能够做到像大片那样铺天盖地的轰炸式宣传,造成了观众对影片了解少的境况,进而投资少的局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小成本影片自身的性质也是进入影院的障碍之一,中小成本电影由于成本的低廉,没有票房号召力,院线对上映中小成本电影没有兴趣,贾樟柯曾经说过"从《英雄》开始,大片垄断了资源和话语,与权利合谋",其实是在说院线和制片方的合作,使得中小成本电影在影院上映更加艰难。大多数中小成本电影院线排片的几率非常小,很快就会被其他影片替代。除了《人在囧途》、《失恋 33 天》等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大多数中小成本影片上映前基本无人知晓,许多中小成本电影选择电视和网络作为播放渠道,也有少数艺术类的影片通过出售海外地区的版权获得一些收益。

  不少中小成本电影的投资方、制片方在电影创作完成后,就打算将影片投放到电视电影频道播放,或是农村数字院线。每一个中小成本电影人都希望影片既叫好又叫座,然而实际的院线排片情况却让创作者望而却步。

  二、投资有限,融资难

  正如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局限性一样,作为一门年轻而特别的艺术,电影也不例外。由于它对诸多技术条件的依附,影片制作的难度和耗费的成本,就要大大超过其他艺术作品。与大片动辄千万上亿的投资相比,中小成本电影几百万的资金只是冰山一角,中小成本电影的优势是故事多,主要人物少,不需要布置大场景,投入少,摄制周期短。同时,优势也是它的劣势,由于缺少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明星",投资方不感兴趣,这就直接导致无法开展大规模模的宣传。

  盈利是投资商最主要的目的,基于剧本、主演、收益等原因,投资商在对中小成本电影的投资商尤为谨慎。在资金链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资金很难一次到位。投资有限就会直接带来宣传经费不足的弊端,宣传经费不到位,影片的宣传就收不到成效,观影人数少,导致中小成本电影在影院的拍档处于被动地位。

  三、内容题材的同质同构现象严重
  
  创作影片就像搭建楼房,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是整栋楼的结构,故事的情节就是楼的基石,其他的一些元素都相当于是室内装修,王朔戏谑艺谋是搞装修的,实际上指的是张艺谋没有讲好故事,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片的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然而,一些所谓的大片忽略了故事,只能引发网民的口水战。如果电影人不会讲故事,或者不提高自身讲故事的水平,一味地追求高票房,浮于表面,那么一部电影肯定是失败的。自从《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之后,搞笑无厘头的喜剧电影引发了模仿狂潮,它们完全以盈利为终极目标,毫无节制的恶搞和模仿。

  《失恋 33 天》这部影片的成功让很多投资商看到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跟风是必然的,但有时跟风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其实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靠题材或某个因素旧可以成就,盲目跟风往往只能带来盲目结果。

  参考成功中小成本的模式无可厚非,但应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些模仿痕迹严重的中小成本电影,单纯为了搞笑而搞笑,忽略了影片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内容空洞、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东西,无异于饮鸩止渴。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