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出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0 共34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困境探析
    【前言  第一章】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国产低成本电影的特点
    【3.1  3.2】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案例分析
    【3.3】优质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要素
    【第四章】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出路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突围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出路
  
  第一节 从"综艺电影"中汲取经验教训

  自从冯小刚导演在综艺节目《我看你有戏》上炮轰综艺电影,称其为"中国电影的自杀"始,关于综艺电影是与非的争论便甚嚣尘上。自 2014 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票房成功以来,相关讨论一直存在,只是这次一贯以"小刚炮"闻名的冯导发声,才在广泛范围内集中爆发了一场激辩。2014 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资金投入仅 5000 万,属于中等成本的范畴,上映首日取得 9167 万票房,首日观影人数、场均人次、上座率遥遥领先,最终票房超过了 7 亿。

  这场争论中有几个关键问题,比如,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谁更优先?电影市场是否应该由票房主导?以及,综艺电影算不算电影?针对每个问题,争辩双方分庭抗礼,似乎都有理有据,然而实际上每个回答问题的人都面临着相当的困惑,因为综艺电影的崛起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它隐隐折射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许多乱象。

  大家普遍有一个感觉,近些年来,中国观众成为庞大的消费主体,中国电影市场是一块新鲜的蛋糕亟待瓜分,然而,看似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却是国产烂片的疯狂涌现和观众的全民吐槽。欧美电影对国产影片造成强烈冲击,以致国产影片在遭遇欧美大片集中上映时需要总局延迟外片上映时期来予以保护。国产片制作水平落后的原因不一而足,包括漏洞填不完且常语出荒唐的审查制度,整体创作人员创作能力落后,投资方盲从浮躁、投机心理主导,观众欣赏水平落后等。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利润丰厚又不够成熟的环境里,综艺电影这样讨喜又新鲜的事物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走一杯羹。

  作为电影人,冯小刚导演的愤怒无疑是对电影艺术尊严本身的捍卫,但他的言论之所以引起争议,就在于作为一名卖座的院线电影导演,其立场本身的艺术型不够纯粹。换言之,市场中的电影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商品,它有自己的性格和倔强,但它也必须接受消费者的遴选。当粗制滥造的电影在影院大行其道之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标尺去约束和指责综艺电影的异军突起呢?

  单就综艺电影本身而言,其属性我认为不能定义为电影,正如电影放到电视里播还是电影,反过来,综艺节目放到电影院播还是综艺节目,两者之间本就存在互不相容的特质,虽然广电总局立项时给几部综艺电影的许可都写明的是纪录片,但我想真正做纪录片的导演们对此一定是嗤之以鼻的。《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在筹备之初曾邀请过专业的电影团队参与构思,希望它能成为与十余期节目气质不同的"电影化"产物,这一尝试可以在其前期宣传时看出来,彼时的宣传海报上,主演们身着戏服,似乎正在参与一场神秘的丛林冒险,然而这种电影化运作导致整个节目趣味全无,结果是既不能适应电影模式,也不能体现综艺效果,最终制作团队放弃了这一打算,观众最终看到的效果是一部加长版的节目,那些电影化的剧情痕迹仍然保留,但在整个节目里显得画蛇添足。大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相当令人失望,其内容甚至不如电视综艺里的水平,更遑论作为电影进行评价。从属性出发,可以推知综艺电影的存在不会真正威胁到普通电影的发展。一方面,每年能达到现象级以形成足够票房号召力的综艺节目少之又少,且存在数量不稳定,另一方面,这种更多是快餐式的新鲜体验也伴有极高的被抛弃的风险,由于其存在基础就是无限迎合观众,一旦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观众将没有理由继续为其买单。

  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综艺电影这一所谓"类型片"上。综艺电影不是电影,却带有许多"烂片"的特点,除了前面所说的一味迎合观众之外,还存在对主演过度消费的问题。不可否认,演员是电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好的演员有时可以成为影片质量的保障,从而进一步拉动票房,但当一部影片完全或主要靠演员本身的粉丝数量刷票房时,这本身就是甩给影片的耳光。在演员明星主导的电影市场,剧情、制作统统被弱化,电影成为当红明星搭配拼盘之后的一场走秀,比如郭敬明导演的"惊人巨作"《小时代》,全程消费演员颜值与私下宣传动作,再如在《变形金刚 3》里的超级酱油韩庚,全片出镜 2 秒钟,甚至才女徐静蕾的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都要从筹拍到宣传全程携带吴亦凡。影片消费演员本也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影片数量拥塞影院,成为票房主流时,就真的需要引起警惕与重视。
  
  中小成本电影要从综艺电影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错,避免盲从。

  如前所说,中国电影市场正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扩张速度里,出现什么样的新兴事物都不奇怪。无论发展的轨道通向何方,永远都会有偏离轨道的枝杈生出,对此我们要时刻反思,时刻调整。但更重要的,是保持信心,保持文化自信,保持创造自信。

  扎实了基本功,就不怕奇招怪式的挑战。

  第二节 中小成本电影如何突围

  随着人们对电影大片的审美疲劳,中小成本电影自身的发展优势也愈加明显,未来中国的电影市场也需要中小成本电影的参与。当下,中小成本电影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寻求出路,是电影从业者必须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寻求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

  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电影是快速文化消费品,中小成本电影要想被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大范围内知晓,并且愿意掏腰包进电影院去观看,就必须在宣传上下功夫。现在,中国的观影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这部分观众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中小成本电影只有迎合了这部分观众的喜好,找寻适合自己的宣传营销策略,才有可能达到最优的宣传效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小成本的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影片宣传团队应努力挖掘电影自身的话题和卖点,与粉丝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二、坚持"故事"为王,重视剧情

  中小成本电影的快速发展确实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但也带来了影片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讲好故事,能够让观众深入到故事中去,完全进入故事的氛围中,满足观众对影片的心理期待。观众决定看某部影片,最主要原因是剧情的精彩,亦或是良好口碑。中小成本影片首先应在内容和故事上打动观众,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爱情呼叫转移》讲述了一个男人和 12 个女人谈恋爱的故事,故事创意虽然充满幻想,但却满足了都市男女的一种真实愿望,引起了人们对感情的思考。对比鲜明的是《命运呼叫转移》,整部影片缺乏创新,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娱乐,缺少真正的内容。另外,近几年的中小成本影片,贴近社会底层生活的黑色幽默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多数为黑色喜剧风格,而悬疑片、爱情片等却不多见,缺少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

  三、参加国外知名电影节提高国内关注度

  艺术片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但由于国情、受众观影水平的影响,我国的电影市场及其狭窄,必须通过海外市场的补充。艺术片在中小成本电影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通过电影节提高知名度,打开海外海外市场再回国上映是中小成本影片值得借鉴的方式。参加电影节是中小成本电影海外发行的重要方式,除了数额不少的奖金之外,参加国际电影节能够提高我国中小成本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声誉。此外,全球电影市场的需求不在仅仅局限于个别导演的个别大片,小成本电影也成为了海外电影发行商关注的热点。电影《白日焰火》就是一个"未映先火"的典型。

  四、不局限于单一的流通渠道
  
  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这样一个营销影响观影需求的时代,没有很好的外在的宣传,就会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迫境地。影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影片外在的宣传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注定了电影必须实现价值,产生效益。国内大多数影院会将大部分排片留给大制作、大明星的影片,给中小成本电影的机会并不多。在这个中小成本影片与商业大片共存的时代,谁占领了银幕就是占领了市场,最终也就赢得了票房。目前我国银幕数量有限,院线机制不健全,加之商业大片对银幕的把持,这就要求"穷则求其变",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观众群,电视拥有一部分庞大的收视群体,借助电影频道放映不仅能回收一部分资金,还能起到宣传的效果。二级市场的开发也是中小成本电影拓展放映渠道的一种途径,随着我国电影二级市场的逐具规模,中小成本电影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抓住这个观影群体数量庞大的潜在市场。此外,还可以通过出卖版权、与电影频道进行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广影片,获得经济效益,弥补票房上的不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