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契丹文的形态结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7888字

  第 3 章 契丹文形态结构分析
  
  契丹族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对汉字形态的笔划、部首进行了借用和提炼,从而创制出了契丹大字。时隔不久,其皇弟耶律迭刺受回鹘文拼音系统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制成契丹小字。从契丹文字形态来看,表意的大字基本是一字一意,外形与汉字相仿呈方块形状;小字为注音文字,字形与大字相仿属借用字形的关系,较大字简便,且“数少而该贯”,以原字为基准辅字相叠,一个至多个不等[28].通过对契丹文字形态的分析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契丹文字图形化创意设计的突破口,从而更加准确合理地运用契丹文字元素进行文字创意设计。

  3.1 契丹文的形态分析
  
  契丹文字由表意的大字与表音的小字组成,两种不同的高度抽象化文字形态,表达出一种对汉族文化敬仰学习的态度。对契丹文字而言,除了少部分契丹大字单体与由一个原字构成的契丹小字的单一形态形成的单体字外,绝大多数契丹文字是由偏旁部首组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等结构类型。单体字或每个偏旁部首又分别由汉字笔画构成,显现出缜密的结构,通过有限的笔画,组合出意向万千、形态各异的文字符号。研究契丹文图形化设计,首先要对契丹文的形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契丹文的图形化艺术设计活动。本小节将分别以《耶律昌允墓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对契丹大、小字的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3.1.1 契丹大字的形态分析
  
  据史料记载,契丹大字的创制(公元 920 年)受到了汉字的直接影响,而且创制过程有汉人参与,如《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所说的:“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29]”由这段记载可知契丹大字在形体上与汉字相似,是在汉字基础上添加或减去笔画形成的,大字基本构成单位是字且数量有数千之多。据史料记载,大字的确切数量应在 3000 以上,而现有文献中保存的大字字数只有 1000 多字。

  《耶律昌允墓志》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图 3.1)已裂成两半,釆用夹有云雷纹饰的双线把正面刻划成井字形,四角各块均刻有牡丹花纹。志石(图 3.2)正上面阴刻契丹大字 30 行,字形楷体,镌刻工整,字数共计 878 字。《耶律昌允墓志》中由未识别的 452 个文字和能够识别的 426 个文字构成(图 3.3)。其中,与汉字同形态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汉源字”)有 131 个,由汉字增减笔画而构成的文字(我们称之为“自造字”)有 295 个。从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看,有的契丹大字是文字本身的组成部分,不一定对应具体意义,可分为概念字与音节词素字。如图 3.4,契丹词“序”的首音节与第二音节。

  契丹大字可归为表意文字,表示读音的汉源字连缀起来构成契丹大字词,与其他词的字形相区别。契丹大字也可以用来表音,如图 3.5, 本意表示 “弟弟”,又是“同”的首音节。契丹文字词之间还存在“假借”现象,这种“假借”现象在契丹大字中也可以找到,如图 3.6,契丹大字,即表示“南”的意思,又可以表示“同胞”.契丹文中存在大量的“假借”现象以至于契丹大字的字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契丹大字采用与汉字完全相同的行文方式,词与词之间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时的速率,后来契丹人受到回鹘文拼音文字系统的影响,又设计了表音系统的契丹小字,书写上字与字之间间距清晰,更适应契丹文的语言属性。在契丹文中,契丹大字被称为“国字”或“大礼之字”, 有很尊崇的地位且被广泛应用,现有史料记载,应用于纪念碑、墓志、文书、印章、钱币、符牌等,且印章似乎只用契丹大字。但在目前发现的最为庄重的场合--帝后哀册中,又只见有契丹小字、而没有契丹大字文本。契丹大字的存世资料也比契丹小字少得多。契丹大字没有被契丹小字代替的原因:(1)契丹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主张创制的,并亲自监督实行,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2)契丹大字与汉字字形相仿,而且大字书写内容易与汉字同壁书写,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包容与对汉文化的强势地位顺应。

  3.1.2 契丹小字的形态分析
  
  契丹小字明确是受到回鹘拼音文字系统的启发而创制的,如《辽史?皇子表》中所说:“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敏可使。’遣迓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创建契丹大字系统后又很快创制契丹小字,这显然是大字在实行过程中不是很实用,这时回鹘文拼音文字系统”数少“”该贯“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耶律副部署墓志铭》的志盖正面的斜面刻十二生肖像,中央台面没有刻字,志盖背面刻志文的上半部分内容,刻 27 行契丹小字,志石刻志文的下半部分内容,刻 24 行契丹小字,二石共刻 51 行契丹小字,尚存 2000 余字,是迄今发现契丹小字石刻中字数最丰富的一件(图 3.7)。

  契丹小字由原字构成,总数约 400 个,以原字为基准,辅字相叠,一个至多个不等,这是契丹小字典型特征之一。从契丹小字字形看,原字源于契丹大字和汉字(如图 3.8)。

  但从语音、语义上看,原字和汉字、契丹大字上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字形借用的关系(图 3.9)。契丹小字行文方式与契丹大字、古代汉语的排列方式相同,文字从右向左排列,自上向下竖式书写。词内部的原字除单字外,由原字构成的复合字具体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穿插结构等结构类型。

  契丹小字的复合字的方式排列如图3.10所示(以一个大写罗马数字代表一个原字)。图 3.10 契丹小字排列方式以及《耶律副部署墓志铭》中原字组成个数对应的字数契丹小字采用原字相叠的方式比较容易凸显词语之间相隔的界限,这在外形上与韩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类似, 外形上则没有契丹大字和汉字显得整齐工整。实际上,采用契丹大字式的”I-II-III-IV-V“式排列并不影响契丹小字语义的表达,契丹小字也有少量分写式应用在在墓志盖、正文注释等场合。从存世实物看,契丹小字可用于纪念碑、墓志、哀册、铜镜铭文等。
  
  3.1.3 契丹文形态特征形成原因
  
  我们见到一些契丹文书籍,其字体笔画粗细较一致,不禁感到有些诧异,用毛笔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有人会提出疑问:契丹人到底是如何书写的?有学者做出了”辽人使用了一种硬笔“的推断。学者在对部分辽墓进行考察时,发现墓中壁画保存完好,描绘着主人生前的情景,其中就有对笔的记录(如图 3.11)。这些笔与一般毛笔的放置位置也完全不同,既不是平搁在笔架上,也不是悬挂在笔架上,而是倒插在笔架上。后来研究推断,这种笔应该是当时辽代的实际用品,发觉大多是用当地特有的、已难见踪迹的香柏木做成。(如图3.12)笔端有凹孔,嵌有软木笔头,笔尖径约 2 毫米,带有蘸墨使用过的痕迹。笔头根部有两眼似可灌墨汁,有的笔杆刻有大安五年和一行契丹小字,其中一支是毛笔样式,但端头无孔,估计这是装饰品,而非实用品。除了木笔,也有用银铜合金制作的笔杆。

  笔杆上刻有多个契丹文与佛像,估计是抄写经书时使用。

  这种”蘸水笔“实际上是竹笔的改良,它的蓄水性比较好,可以书写更多的笔画,书写速度也就更快了。由此看来它可称得上是现代圆珠笔的始祖。

  契丹文除了在字形上与汉字相似外,其纵向书写的排列方式也与汉字古代的排列方式相似,但其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的特点又是契丹文字独有的。契丹文的这些特征为其契丹文图形化设计带来了优越的形态素材和依据。

  3.2 契丹文中的图形符号设计元素
  
  契丹文字具有汉字由线形笔画构成形态的特点,由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折(乛)等不同笔画形态相互搭接配合,形成一个紧凑的视觉整体,产生数千契丹文字符号。契丹文笔画构造顺应笔势而生,每个笔画造型都各具特点,然而有相互匹配,成为系列,将线化结构部件完美成熟地表达出来。形设计元素包括:点、线、面、形状、结构、肌理等,在本节中我们将从图形元素的角度对契丹文字进行研究,根据契丹文字的书写元素特征,概况分为点、线、面等类别作分析。

  3.2.1 契丹文中的点元素
  
  契丹文字中的点(图 3.13),如同力量的凝聚,带来瞬间的停顿。它可长可短,可以根据字形,自如地调整自身的形态空间。点可以变换为各种形态,只要它相对面积较小,不造成其他笔画的歧义,都可以被看作是点。勾和挑,曲折且带有挑式的形态,给文字营造出回折、停顿的变化美感。点元素另一个形式主要是附加符号,附着在原字上,表示文字的性别(如图 3.14);有时,”原字-加点原字“构成的是”概念字-假借音节字“的关系(如图 3.15)。目前附加符号的语音性质问题还没有确凿的结论,是契丹小字研究的重要课题。
  
  3.2.2 契丹文中的直线与曲线元素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弟契丹迭剌在创制契丹文字时,参照汉字字形使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线来构造文字。因此,线的使用是契丹文字字形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知道汉字中,横竖两种笔画的使用是很广泛的,这点契丹文字与汉字有共同之处。契丹文字除了点以外,基本都是由不同形态的线来表现的,分为横线、竖线、曲线三类。

  以下为契丹文字中一些主要使用线的文字:

  (1)横线元素横,以舒展坦然的形态展示出自然的平静、安宁,仿若契丹文字建筑中的大梁。横在契丹文字中出现最多(如图 3.16),在不同文字中,横可以根据字体结构而长短不一,横可以发展演变为横折。
  第 3 章 契丹文形态结构分析
  
  契丹族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对汉字形态的笔划、部首进行了借用和提炼,从而创制出了契丹大字。时隔不久,其皇弟耶律迭刺受回鹘文拼音系统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制成契丹小字。从契丹文字形态来看,表意的大字基本是一字一意,外形与汉字相仿呈方块形状;小字为注音文字,字形与大字相仿属借用字形的关系,较大字简便,且“数少而该贯”,以原字为基准辅字相叠,一个至多个不等[28].通过对契丹文字形态的分析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契丹文字图形化创意设计的突破口,从而更加准确合理地运用契丹文字元素进行文字创意设计。

  3.1 契丹文的形态分析
  
  契丹文字由表意的大字与表音的小字组成,两种不同的高度抽象化文字形态,表达出一种对汉族文化敬仰学习的态度。对契丹文字而言,除了少部分契丹大字单体与由一个原字构成的契丹小字的单一形态形成的单体字外,绝大多数契丹文字是由偏旁部首组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等结构类型。单体字或每个偏旁部首又分别由汉字笔画构成,显现出缜密的结构,通过有限的笔画,组合出意向万千、形态各异的文字符号。研究契丹文图形化设计,首先要对契丹文的形态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契丹文的图形化艺术设计活动。本小节将分别以《耶律昌允墓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对契丹大、小字的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3.1.1 契丹大字的形态分析
  
  据史料记载,契丹大字的创制(公元 920 年)受到了汉字的直接影响,而且创制过程有汉人参与,如《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所说的:“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29]”由这段记载可知契丹大字在形体上与汉字相似,是在汉字基础上添加或减去笔画形成的,大字基本构成单位是字且数量有数千之多。据史料记载,大字的确切数量应在 3000 以上,而现有文献中保存的大字字数只有 1000 多字。

  《耶律昌允墓志》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图 3.1)已裂成两半,釆用夹有云雷纹饰的双线把正面刻划成井字形,四角各块均刻有牡丹花纹。志石(图 3.2)正上面阴刻契丹大字 30 行,字形楷体,镌刻工整,字数共计 878 字。《耶律昌允墓志》中由未识别的 452 个文字和能够识别的 426 个文字构成(图 3.3)。其中,与汉字同形态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汉源字”)有 131 个,由汉字增减笔画而构成的文字(我们称之为“自造字”)有 295 个。从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看,有的契丹大字是文字本身的组成部分,不一定对应具体意义,可分为概念字与音节词素字。如图 3.4,契丹词“序”的首音节与第二音节。

  契丹大字可归为表意文字,表示读音的汉源字连缀起来构成契丹大字词,与其他词的字形相区别。契丹大字也可以用来表音,如图 3.5, 本意表示 “弟弟”,又是“同”的首音节。契丹文字词之间还存在“假借”现象,这种“假借”现象在契丹大字中也可以找到,如图 3.6,契丹大字,即表示“南”的意思,又可以表示“同胞”.契丹文中存在大量的“假借”现象以至于契丹大字的字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契丹大字采用与汉字完全相同的行文方式,词与词之间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时的速率,后来契丹人受到回鹘文拼音文字系统的影响,又设计了表音系统的契丹小字,书写上字与字之间间距清晰,更适应契丹文的语言属性。在契丹文中,契丹大字被称为“国字”或“大礼之字”, 有很尊崇的地位且被广泛应用,现有史料记载,应用于纪念碑、墓志、文书、印章、钱币、符牌等,且印章似乎只用契丹大字。但在目前发现的最为庄重的场合--帝后哀册中,又只见有契丹小字、而没有契丹大字文本。契丹大字的存世资料也比契丹小字少得多。契丹大字没有被契丹小字代替的原因:(1)契丹大字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主张创制的,并亲自监督实行,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2)契丹大字与汉字字形相仿,而且大字书写内容易与汉字同壁书写,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包容与对汉文化的强势地位顺应。

  3.1.2 契丹小字的形态分析
  
  契丹小字明确是受到回鹘拼音文字系统的启发而创制的,如《辽史?皇子表》中所说:“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敏可使。’遣迓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创建契丹大字系统后又很快创制契丹小字,这显然是大字在实行过程中不是很实用,这时回鹘文拼音文字系统”数少“”该贯“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耶律副部署墓志铭》的志盖正面的斜面刻十二生肖像,中央台面没有刻字,志盖背面刻志文的上半部分内容,刻 27 行契丹小字,志石刻志文的下半部分内容,刻 24 行契丹小字,二石共刻 51 行契丹小字,尚存 2000 余字,是迄今发现契丹小字石刻中字数最丰富的一件(图 3.7)。

  契丹小字由原字构成,总数约 400 个,以原字为基准,辅字相叠,一个至多个不等,这是契丹小字典型特征之一。从契丹小字字形看,原字源于契丹大字和汉字(如图 3.8)。

  但从语音、语义上看,原字和汉字、契丹大字上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字形借用的关系(图 3.9)。契丹小字行文方式与契丹大字、古代汉语的排列方式相同,文字从右向左排列,自上向下竖式书写。词内部的原字除单字外,由原字构成的复合字具体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穿插结构等结构类型。

  契丹小字的复合字的方式排列如图3.10所示(以一个大写罗马数字代表一个原字)。图 3.10 契丹小字排列方式以及《耶律副部署墓志铭》中原字组成个数对应的字数契丹小字采用原字相叠的方式比较容易凸显词语之间相隔的界限,这在外形上与韩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类似, 外形上则没有契丹大字和汉字显得整齐工整。实际上,采用契丹大字式的”I-II-III-IV-V“式排列并不影响契丹小字语义的表达,契丹小字也有少量分写式应用在在墓志盖、正文注释等场合。从存世实物看,契丹小字可用于纪念碑、墓志、哀册、铜镜铭文等。
  
  3.1.3 契丹文形态特征形成原因
  
  我们见到一些契丹文书籍,其字体笔画粗细较一致,不禁感到有些诧异,用毛笔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有人会提出疑问:契丹人到底是如何书写的?有学者做出了”辽人使用了一种硬笔“的推断。学者在对部分辽墓进行考察时,发现墓中壁画保存完好,描绘着主人生前的情景,其中就有对笔的记录(如图 3.11)。这些笔与一般毛笔的放置位置也完全不同,既不是平搁在笔架上,也不是悬挂在笔架上,而是倒插在笔架上。后来研究推断,这种笔应该是当时辽代的实际用品,发觉大多是用当地特有的、已难见踪迹的香柏木做成。(如图3.12)笔端有凹孔,嵌有软木笔头,笔尖径约 2 毫米,带有蘸墨使用过的痕迹。笔头根部有两眼似可灌墨汁,有的笔杆刻有大安五年和一行契丹小字,其中一支是毛笔样式,但端头无孔,估计这是装饰品,而非实用品。除了木笔,也有用银铜合金制作的笔杆。

  笔杆上刻有多个契丹文与佛像,估计是抄写经书时使用。

  这种”蘸水笔“实际上是竹笔的改良,它的蓄水性比较好,可以书写更多的笔画,书写速度也就更快了。由此看来它可称得上是现代圆珠笔的始祖。

  契丹文除了在字形上与汉字相似外,其纵向书写的排列方式也与汉字古代的排列方式相似,但其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的特点又是契丹文字独有的。契丹文的这些特征为其契丹文图形化设计带来了优越的形态素材和依据。

  3.2 契丹文中的图形符号设计元素
  
  契丹文字具有汉字由线形笔画构成形态的特点,由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折(乛)等不同笔画形态相互搭接配合,形成一个紧凑的视觉整体,产生数千契丹文字符号。契丹文笔画构造顺应笔势而生,每个笔画造型都各具特点,然而有相互匹配,成为系列,将线化结构部件完美成熟地表达出来。形设计元素包括:点、线、面、形状、结构、肌理等,在本节中我们将从图形元素的角度对契丹文字进行研究,根据契丹文字的书写元素特征,概况分为点、线、面等类别作分析。

  3.2.1 契丹文中的点元素
  
  契丹文字中的点(图 3.13),如同力量的凝聚,带来瞬间的停顿。它可长可短,可以根据字形,自如地调整自身的形态空间。点可以变换为各种形态,只要它相对面积较小,不造成其他笔画的歧义,都可以被看作是点。勾和挑,曲折且带有挑式的形态,给文字营造出回折、停顿的变化美感。点元素另一个形式主要是附加符号,附着在原字上,表示文字的性别(如图 3.14);有时,”原字-加点原字“构成的是”概念字-假借音节字“的关系(如图 3.15)。目前附加符号的语音性质问题还没有确凿的结论,是契丹小字研究的重要课题。
  
  3.2.2 契丹文中的直线与曲线元素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弟契丹迭剌在创制契丹文字时,参照汉字字形使用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线来构造文字。因此,线的使用是契丹文字字形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知道汉字中,横竖两种笔画的使用是很广泛的,这点契丹文字与汉字有共同之处。契丹文字除了点以外,基本都是由不同形态的线来表现的,分为横线、竖线、曲线三类。

  以下为契丹文字中一些主要使用线的文字:

  (1)横线元素横,以舒展坦然的形态展示出自然的平静、安宁,仿若契丹文字建筑中的大梁。横在契丹文字中出现最多(如图 3.16),在不同文字中,横可以根据字体结构而长短不一,横可以发展演变为横折。(2)竖线元素竖,具有坚挺挺拔的形象,显示出生命的力度之美,又仿若契丹文字建筑中的中柱,一般要表现得粗实有力,以支撑起文字。竖画同时是契丹文字中最基本的笔画(如图3.17))。

  (3)曲线元素撇和捺,两条遥相呼应的倾斜形态构成飘逸洒脱的视觉动感,带给契丹文字形态灵活多变的神韵(图 3.18)。这些笔画通过相接、相交、相离的不同组合方式,遵循”先横后竖、先横后撇、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30]“的笔顺规律,构造出一个个情趣盎然的生命形态。杉浦康平先生曾说:”文字是循其轨迹,通过人体的跃动变现出来的生命体……“
  
  3.2.3 契丹文中的几何元素
  
  面,是由边缘线闭合形成的区域,体现为完整的图形轮廓。几何形大多是人们参照自然界中蜂巢、树干等形状设计出来的,在图形中,面以形状的不同体现个性的差异。

  契丹文字形中有很多几何形的特征,我们用图形的视角,将文字简单归为方形、三角形两类(3.19)。通过对契丹文字的形态分析,并且站在图形的视觉角度将契丹文字的字形从点、线、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仅了解到契丹文具有极强的视觉形象,有着广阔的创意表现空间,更多的是体会到这种一千年以前的文字传达出的民族文化及契丹族先民们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认识和诠释。通过了解和掌握契丹文形态规律,在今后的设计中,可根据信息目的的需要,把控契丹文字的形态,使其展现出更大的视觉魅力,传递出更加形象、深刻的语义信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