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电影蒙太奇和建筑蒙太奇
2.1 电影艺术中蒙太奇
作为出身于建筑语汇的蒙太奇一词最初的含义为装配、构成,却在之后的电影领域中大放光彩,用来作为对电影镜头的剪辑。同时,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记录性的影像表达方式更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一种观察周围事物的客观方式。
早在电影诞生之日,美国导演格里菲斯[3]就率先发掘了蒙太奇叙事在电影艺术中的表意特质并开启了对电影叙事形式的不断探索,呈现电影镜头中了叙事的多样性。他的早期研究为后来的苏联理论大师库里肖夫[4]创作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之后,另一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5成功地提出了 1+1>2 的公式,“只要是两个不同的空间系统对列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对列中新的空间而产生出来的新表象”.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的叠加认为是二者之积,远远大于两者之和的含义,为丰富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发挥了作用,使蒙太奇一度达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并从一种单一的影像记录方式走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艺术领域。可以说是蒙太奇的应用给了电影绽放艺术生命的价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发挥了极大的自由。例如一个飞机的镜头(或直接的镜头转换)就可以在空间上从东京跳到伦敦,又或一个镜头的转换从时间上一下子跨度几十年,通过两个不同时间、空间镜头的剪辑重组,满足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艺术表达。可见,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扮演着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单一镜头,通过导演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和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的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6].如电影《罗拉快跑》中(图 2-1),导演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通过不同镜头的剪辑手法,获得三种不一样的结局。导演设定二十分钟内,完成三种假设的结果,罗拉的每次奔跑,情节都有所不同,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导演的意图是为了表达对于生活不确定的一种探索精神。
2.2 建筑创作中的蒙太奇
可以说建筑蒙太奇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完整的含义,我们对它的研究是源于蒙太奇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蒙太奇运用到建筑空间中的手法与电影蒙太奇一样,按照总-分-总的过程把一个整体分解,进行个别的处理,最后把它们重新的组接起来,或者在两个并无关系的系统进行并置、交叉,而系统之间的关系却表现为冲突、或者相安无事,呈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品。而这个新的艺术品具有的特性是原本任何艺术品所不能表达的。蒙太奇作为一种对时空连续体组织和选择的构成方法,建筑蒙太奇依托这种手法回归于建筑体系,不仅对原本只是建筑材料简单的构建,更是利用蒙太奇方法重新有机拼凑起来,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视觉流线,对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创新型的视角。如图 2-2 是由比利时建筑师所拍摄的简单的建筑照片,通过使用蒙太奇手法并结合手工制造纸板模型和电脑建模等方法,拼贴出了非同寻常却略显自然的建筑造型。虽不符合建筑构建逻辑,但对开辟未来理想的建筑空间道路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当然,对于建筑空间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一味的追求空间组合的复杂性,更要进一步考虑到建筑空间中“时间”属性的介入,为电影与建筑在影像化语言的层面上提供了可以无障碍交流的平台。
进一步挖掘出电影与建筑共属的本质特征为更多城市空间的剪辑组合提供可行的理论。
例如屈米在早期时通过电影来对建筑的叙事进行研究,在《空间与事件》一文中强调了一种新的对应可能即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体验对应为空间与事件,并指出“建筑不能离开行为,没有建筑离得开时间,没有建筑离得开谋划”[7].图 2-3 中通过对电影镜头中打斗场面的分析,将时间、空间、事件的剪辑模拟形成建筑空间。两名前卫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为时代探寻了新的方向,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2.3 电影蒙太奇与建筑蒙太奇的理论交集
通过表 1 对电影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动态的时空艺术,既强调空间性的同时,也强调时间的作用。建筑艺术无不在多个方面体现着蒙太奇思维。
2.3.1 从时间的角度看
电影以叙事为主要功能,其事件的发展必然有时间维度的存在。所以,电影成为一种虚幻的时空艺术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电影时间的合理处理。比如电影的时间可以压缩,看电影时常发现有的镜头会加快,这是由于降格造成的,相反电影的时间也可以放大,升格可以将银幕上的电影播放速度放慢,不仅可以看清楚事物,也是增强其放大部分的美感。
另外,时间可以快进:或是可以延时,在某些时候还有停止时间,电影中的定格就属这一类,强调某一瞬间或某一角色、场景等的作用。对于整部影片,时间的弹性收放是通过蒙太奇造成的。这些手法能展示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运动过程,从而加深观众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从自然时间的角度思考建筑,它是一个静止的实体艺术,包括了从建成之后经历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事件,但我们又说每一个建筑都是有自身寿命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使建筑烙下了岁月的痕迹。可以说,是时间给了它永恒的建筑精神并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建筑物群体是具有时空性的艺术载体,除了自然时间,人在空间中运动的同时受到外部空间组织形式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心理时间和不同的时空感受,因此心理时间在感知建筑空间的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除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形体外,更多的在意于追求建筑给人的意境。萨夫朗( YehudaE.Safran)就曾说过:“在霍尔的建筑世界里,并不期望完美的建筑或是辉煌的建筑,也不试图建立所谓安康的社会,而是像剑手追求剑术一样追求一种与自我意识的完美关系。或者说,是为了探索和丰富建筑与个人意识的内外联系”[8].
2.3.2 从空间的角度看
电影空间是自从有了胶片记录之后,由多个镜头的剪辑在一起而成产生的,最终体现在银幕上这个二维平面镜头空间上。通过银幕这个二维平面为表现形式,呈现出的银幕空间却是三维的、立体的,同时我们获得的视觉影像也是虚拟的、幻觉的,这是根据电影透视的不同景深对银幕空间的控制决定的。
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最早是由欧几里德从几何学的角度提出的长、宽、高为组合单位,体现建筑空间的三个维度,这个维度也是建筑建成后必然存在的物理空间。随着爱森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建筑师们发现,除了欧几里德提出的简单的三维立体空间,建筑还有更多的维度,例如时间这个维度。建筑学上的空间离不开人的感知,而人在空间中感知到的时间就成为了建筑的第四维度。对于建立在空间概念上的时间维度的这一说法,最为成功的就是理论家吉迪翁了,他受爱森斯坦相对论启发并摆脱了欧几里德较为机械简单的说法,把“空间-时间”这一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而后的理论家对建筑美学上追求比比皆是。例如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用墙体的“流动”来强化空间中人的感受。而赖特也提出了类似的空间理论概念“Space in Motion”,译为“移动的空间”.
通过上面论述得知,电影和建筑在理论上的交集是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属性,二者存在着相似的结构体系,因此,无论是电影还是建筑的时空关系,其目的是为人类的存在提供现实的或者是虚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