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媒体报道中孙杨的形象分析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62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门户网站中关于孙杨的报道研究
【第2部分】 媒体报道中孙杨的形象分析前言
【第3部分】2011年上海世锦赛中孙杨的形象
【第4部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孙杨的形象
【第5部分】奥运会后孙杨的形象
【第6部分】2013年巴塞罗那世锦赛中孙杨的形象
【第7部分】2013世锦赛后孙杨的负面形象
【第8部分】孙杨媒介形象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代表队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众多优异的成绩。

  游泳项目一直是我国非传统优势项目,特别是男子游泳一直被视为薄弱环节。直到孙杨的夺冠,使中国男子游泳队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此中国游泳“阴盛阳衰”的局面有所改变。

  运动赛场上历经着新老交替的变迁,特别是“90 后”的新秀们逐渐成为赛场上的主角。孙杨作为 90 后优秀年轻运动员的代表,不仅在赛场上创造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并且凭借着帅气的外形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仅微博粉丝人数已达到 2 千多万。除了受到众多体育迷的喜爱,孙杨也成为了媒体报道的宠儿。无论是赛场内、赛场外,孙杨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选择了新浪网和搜狐网相关孙杨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新浪网是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体育资讯频道。

  搜狐网的搜狐体育是中国最领先的体育媒体,是最受体育迷欢迎的的网络资讯及互动平台,也是搜索量最大的平台。因此本研究以这两大网站媒体刊登的报道作为研究的重点依据。

  1.2 选题意义

  首先,通过搜狐、新浪对孙杨报道的研究得出媒体在孙杨不同时期,塑造出孙杨多元化的形象。比如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关于孙杨在赛场上的报道刻画出孙杨“领军人物”、“中国一哥”等正面形象;在奥运会后,孙杨被爆出“换教练风波”、“爆粗口”的负面消息,媒体塑造了孙杨“忘恩负义”、“脾气坏”的负面形象。在不同时期,媒体对他的报道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奥运时期主要报道孙杨在赛场上的英勇表现,所展示出的形象为正面多负面少,而奥运后则主要关注孙杨赛场下的生活,所呈现的形象是负面多正面少。在研究孙杨形象的背后,也展示出当代年轻运动员在努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在团队运作以及形象包装上应有待完善。

  其次,通过对目前孙杨研究的文献检索后,发现关于孙杨形象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还未能对孙杨形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所总结归纳的形象对今后他人的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最后,孙杨是年轻运动员的代表,他的形象研究不仅对以后年轻运动员的形象塑造有着借鉴意义,并且对喜欢他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也有着指导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1.3.1.1 媒介形象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极为迅速,进入九十年代后,传媒行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传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运动员媒介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形象,不再单纯得只反映媒介的文化作用,而是社会风貌、大众价值展现的具象表现,所以,到底何为媒介形象,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的塑造则表现出重要的意义。

  早在 19 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创世人塔尔德就在《传播与社会影响》[1]一书中提到报纸、书籍在当时社会中这些媒介所产生的影响。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更近一步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格伯纳将电视看成生活中的象征性环境,这个环境培养特定的世界观,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2].张国良的《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中提到通过大众媒介意义被建构,这直接影响着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实践。大众媒介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环,一头连着诸种社会体制,一头通向受众。社会诸方面、诸层次围绕着媒介这一中心相互作用,扭结成一个整体[3].在王朋进的《“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背景、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到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形象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剖析现实、媒介和认知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成果为“媒介形象”研究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本研究论文站在学习的角度,以以上论文作为借鉴,从而对本研究进行指导,为体育运动员的传媒形象的总结提供理论性的指导,从而完善论文写作。

  1.3.1.2 媒介形象定义“媒介形象”这个词大多被研究的人拆分为“形象”和“媒介”两个部分。

  在宣宝剑的《媒介形象内涵分析》一文中提到:媒介形象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需要把分成媒介和形象两个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媒介形象是人们通过大众媒介对事物的传播,对其认知的总和,他的形成是受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共同制约;媒介形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局系统,由传播者形象和媒介在线形象两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传播者形象可以从物质、价值、审美等三个层面来认知,媒介再现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主动、部分主动和被动三种类型。[5]在栾轶玫的《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的一文中详细说了“形象”这一词的概念来源,“最初是指对现实的某种视觉性表述或是实际的或是想象的。现状一般是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众印象。”[6]

  指出从雷蒙威廉斯在其着作《Keywords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对形象一词的梳理,“英文词image (意象)最早意思源自13世纪,指的是人像或肖像。其词义可追溯到最早的词源--拉丁文imago( Imago 词义演变到后来便带有幻影、概念或观念等义)”.媒介则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具体来说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在栾轶玫着作《媒介形象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手中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8]

  1.3.1.3 网络媒介20 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在通信网络的发展,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介诞生了。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网络媒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介,它让各种信息更快速、更全面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在姜志敏的《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媒介形象分析》一文中有所指出,网络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认知信息的总和,就已经确认了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网络媒介形象系统中具有规定性的一面:一是网络媒介形象系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形象;二是网络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认知信息,这种认知信息还是关于它的各种认知信息的一个综合的、总体的、统一的,并且是整体性地把握的结果,是一个信息总和的概念。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不同的地方在于使得受众融入了及时评论,使媒介形象与受众评价充分融合。

  在李倩仪的《网络媒介的媒介形象分析》一文中提出了网络媒介形象的三个价值:“资本市场的增值;文化价值观的重塑;社会力量的协调与整合”.其中,用媒介形象的四个指标--公信力、亲和力、传播力和整合力(在栾轶玫的《媒介形象建构的四个标准》提出)来评析网络媒介的媒介形象。
  
  关于媒介形象的一些研究中,大多都是从媒介形象的理论依据出发,来解释媒介形象的含义以及媒介形象的发展。主要研究社会中的各类人群(比如大学生、农民工、男性、女性、城管等),某一时期的特定人群(如“80 后”、“富二代”、“剩女”等)的形象塑造描述性研究。而研究较少的是媒介形象所塑造的具体人物或具体的某事对受众者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形象塑造对受众的认知结果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3.1.4 公众人物的媒介形象研究关于社会某一特定群里的媒介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人形象研究、大学生形象研究、女性形象研究以及农民工形象研究等。在于晓静的《政府官员媒介形象作用初探》一文中探讨了政府官员良好的媒介形象将产生的沟通作用、动员作用和显着的示范效应。在李薇的《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一文中总结了大学生在新闻报道的形象描述和大学生媒介形象塑造中的传媒歧视。邓巍的《大众媒介对女研究生形象塑造的偏差》一文中认为造成女研究生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偏差的原因,在于媒体不合理的议程设置和无意识的性别歧视。在孙朝芳的《议程设置下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一文中从媒介议程设置的角度,分别分析政府机制、媒体、公民、传播者、受众、农民工自身的媒介素养问题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影响,最后建构农民工的媒介形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