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体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与人民的社会生活交织、互构,形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而社会结构、社会关系都对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地方精英对于体育社团形成、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盐城市保龄球协会的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地方精英可以分为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以及体育精英等类型,地方精英群体利用个人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有效的链接政府、公众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地方精英群必须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保障群众体育的良性运行。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会受到地方精英以各种关系纽带形式的链接作用,而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合的健身组织中,例如盐城市保龄球协会,在该协会中地方精英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对体育社团产生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地方精英之间的社会关系纽带作用得以再次彰显。
第二,地方精英在资金募集、群众运动开展、大众体育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不同阶层的体育需求有所差异,而根据统一的体育模式是无法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会进一步压抑大众体育的开展。在这种形势面前,国家显然无法应对差异化的群众体育需求,并且国家在大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受到抑制。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社会功能,以公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精英更加符合大众体育的需求,因此在民间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地方精英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地方精英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凸显。
第三,地方精英与大众体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地方精英中各类精英在各自领域中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而这些精英出于强烈的公益精神以及对体育的热爱,在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国家之外的另外一股重要力量。在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国家、地方精英、体育社团的发力量都起着各自不同的动员策略,因此各自的功能是相互交融而不是相互冲突的, 在未来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地方精英来进一步完善国家、社团和地方精英之间的共同治理与共同参与到架构,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培养大众体育。但同时应当注意到体育社团在资金募集上过于依赖地方精英,体育社团的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化,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地方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在能力、资源、社交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地方精英构成的决策中枢容易与普通大众的需求出现脱节。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旦:《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第 133-154 页
[2] 孙葆丽,孙葆洁,潘建林:《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体育科学》2000第 1 期
[3] 于涛:《社会转型期群众体育观的转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 第 2 期
[4] 段健芝,彭健民:《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第 4 期
[5] 李捷:《北京市大众体育政策执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6] 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 秦椿林,王凯珍,肖林鹏:《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8]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9]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
[10] 杨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第 6 期
[11]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式社团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2] 郝勤:《体育史仁》,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13]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14] 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 黄亚玲:《中国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6] 田稼禾:《大众体育与现代社会》,《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第 6 期
[17]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18] 宁自衡,詹建国,李益群:《澳门体育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19] 任慧明,王凯。 地方精英、社会网络与一个乡镇的发展--对湘中 M 镇崛起的社会学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0] 于鹏杰。 地方精英与族群认同--一个村庄族群记忆的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08(01)
[21] 刘宁宁。 中国新的社会分层和新的地方精英的崛起[J]. 国外理论动态。 2007(10)
[22] 衷海燕。 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3] 尹克峰。 浅谈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J]. 内江科技。 2010(07)
[24] 张晓春,王伟。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与特征研究综述[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2)
[25] 王凯珍,汪流,黄亚玲,刘元福,褚波,谈莺,于蕾,李琳。 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01)
[26] 史为临,毛丽娟。 体育发达国家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10)
[27] 董众鸣。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 2008
[28] 余涛。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评价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9] 李启迪。 我国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改革与发展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30] 张军。 国外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类型及其组织特征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致 谢
本文主要得到我的导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戴俭慧教授的精心指导,从研究内容构思与设计、论文提纲修改、论文撰写过程的阶段反馈与指导、论文答辩设计等,都得到了导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我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导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令我深受教育。在此向我的导师戴俭慧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在研究中得到苏州大学研究生处领导、体育学院领导、教师、班主任等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文在研究中得到盐城市保龄球协会、会长郭建生通知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在研究中得到学院、系领导的支持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