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11978字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一、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一)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教师应该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很大一部分是"言传"的过程,可见语言力量的强大。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清晰、音量适中、音调丰富、语速舒缓,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肯定而友好的语气,表达着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肯定与成功预言,能让学生当真并据此树立信念。哈伊姆·吉诺特认为:"虽然家长拥有子女成长初期的钥匙,但是教师却掌握着子女后来发展的钥匙。他们同样可以打开或关闭孩子思考和心灵的大门。"[20]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能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教师的言行需谨慎。当教师出言谦逊、待人和蔼时,学生会感到舒适,会愿意与教师亲近,并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貌待人、守纪好学。同时教师的肯定或否定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被教师表扬,他就会继续努力赢得更多的表扬。但是如果学生被教师判定为不可救药的差生,那么他就只会给自己和课堂制造更大的麻烦。所以,教师言行需谨慎,学生会当真并据此树立信念。[21]

  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教师有条不紊地驾驭课堂,用平静的语气向问题行为制造者坚定而友好地提出明确要求,会让学生找不出不服从的理由而放弃问题行为。基于此,教师则构建了一个有责任感并团结协作的民主型课堂。相反,教师课堂上的匆匆忙忙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紧张感,进而引发问题行为。教师对问题行为者的大喊大叫不但不会让他配合,反而会吓到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造成紧张感,甚至引发问题行为。

  (二)关注行为而非学生,关注"首要问题行为"而非"次要问题行为"

  柴姆·吉诺特说过:"重点看行为而非行为人,重点看学生的表现而非学生本人。"[22]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时也应关注并客观陈述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并为其提出明确的改正要求,而不要"不忘旧情"地重述学生以前犯过的种种错误。有些教师甚至会歇斯底里地对学生喊"你真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学生。"这样做只会让该学生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给其他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原本在交头接耳(这是"首要问题行为"),教师进行指正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服气的表情或嘟嘟囔囔的低声反抗(这是衍生出的"次要问题行为")。这些"次要问题行为"往往比"首要问题行为"更容易造成教师的愤怒和尴尬。教师处理不好,就会让事态升级,远离了本质目标是应对"首要问题行为"的目标。所以,教师需要学会关注"首要问题行为"而非"次要问题行为",避免注意力被"次要问题行为"所转移。

  (三)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并给学生充足的"等待时间"

  很多时候,教师会发现我们真的无法强迫学生表现好,教师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学生能够主动做出更好的选择。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他们是能够自主选择的主体。学生在得到尊重后反而会不再进行叛逆与反抗,而是更加冷静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教师给出的选择一定要体现课堂管理的专业性,后面关于"运用选择"的技术中会具体讲到。

  教师要懂得学生在收到指令后,需要有一个接受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开始前,等待学生全部安静下来做好了上课准备,再开口讲课。在对学生做出提问后,等待学生认真思考后再作答。在学生不小心犯错时,接纳错误并给出学生自我发现并改正的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能够表达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由此会做出良好的回应。

  (四)运用"正能量"效应,保持明确性与一致性

  "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就是赋予了他人生活的希望。这将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实现的期望。"[23]" '指责游戏'没有赢家,因为每个人都揪住问题不放,而没有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24]经验告诉我们,一味训斥学生会让教师情绪失控、让学生无所适从。换种思维方式,运用"正能量",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在友好地指出其错误后,表明其中蕴含的可取之处(比如爱调皮的学生头脑灵活、想法新颖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积极地面对问题、寻求策略、解决问题。成功能够孕育成功。学生在得到了小小的肯定后会转向积极地改进、完善自己的行为。

  虽然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反抗行为,但"小孩子确实希望生活中的成年人以明确肯定的态度对待他们。孩子们需要成人为他们划清行为界限,树立规矩,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安全。"[25]这就表明,课堂规则一定要明确,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遵守。对教师而言,就要在提出要求时,运用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或反问句。教师需要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指责或追问他们做错了什么。同时,教师要保持规则及要求的前后一致性,避免朝令夕改,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让自己的行为向规范化靠拢。

  (五)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要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视觉型的,有听觉型的,也有动觉型的,还有一些学生是属于混合型的。如果他具有学习优势的感官长时间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就会分散注意力,转移学习兴趣,甚至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与学习风格,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是不同的,应对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而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性。运用到一种问题行为之上非常灵验的方法,换个对象或情境可能效果就会丧失殆尽。教师需要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客观、灵活地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课堂问题行为。

  (六)与学生生活最久的是家长,要充分发挥家长积极作用

  虽然学校生活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或出现的问题。而与学生个人生活最久的就是学生家长,所以教师有必要鼓励家长成为教育的最佳搭档,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进与指导,这将会给学校工作带来极大的活力,给学生发展带来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追本溯源。通过第三章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出现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就要在对学生自身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教师主导能力、赢得家长积极配合等方面做出努力。

  (一)让学生成为优秀的自我管理者

  "我们的领导力、管理、教学及纪律并不仅仅定位于控制学生,而在于帮助学生自控并管理自己、管理他们学习及他们在学校的社会关系。"[26]只有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从本质上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1)记住学生名字

  名字作为一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应对课堂问题行为时的有力工具。如果教师记住了学生的名字,有助于表达教师对他的关注与尊重,同时便于在其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及时制止,在其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相反,如果教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就很难有效地要求某一位学生完成教师的指令或要求。"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通常还会和这个班级建立更融洽的师生关系。"[27]

  (2)表现出教师的关心

  正如迪贝勒和霍夫曼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我们的爱,但需要我们的关心。"[28]关心是一种行动,而非感情。教师可以试图记住学生的生日,记住学生曾经讲过的事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及。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或爱好给予真诚的评价。教师无法做到爱每一个学生,但是教师可以控制不良情绪,对学生做出关心。学生得到关心,会逐渐放弃课堂问题行为。

  (3)让语言交流成为解决问题的开端

  教师可以就学生个人话题在课下与其进行聊天,谈论学生喜好、家庭、朋友等,这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而变得更加守纪律。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要试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将公开的批评转为课后的单独交流。学生可能在下课前都不会再违反纪律,如果这样,教师在课后的批评中则可以变更一下批评方式,将原本计划好的训斥式批评变为指出错误,提出期望,而且语气要和蔼,学生会对教师给他留了面子而感激不已,转而遵守纪律。当然,如果学生依然在课堂上为所欲为,教师只需将他提前请到办公室等待教师下课后的批评即可。

  交流可以化解矛盾与冲突,教师不但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要帮助学生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主动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主动化解问题。
 
  (4)适时运用非语言交流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赢得学生的积极配合。
  
  目光交流: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给予肯定的目光,会让学生成就感倍增;学生偶尔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给予提示、关切、信任的目光,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身体接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也可以在讲课的同时,踱步到他的跟前,轻轻抚摸他的头,学生会很温顺地转向认真听课。当学生因听不懂而走神时,教师可以站在身边,轻拍他的肩膀,学生会感到极大的鼓励。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训练学生专注力和自制力

  所有教师都知道自制力和专注力对学习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方面是通过数数做好学习准备。即课前要求学生安静地闭上眼睛默数十个数字,然后睁开眼睛平静地转入学习活动中;第二方面是通过"木头人"游戏。即当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后过于激动时,教师喊出"木头人",学生完全保持静止,直到老师说"解冻"并宣布重新回到学习。第三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即安静地闭上眼睛,听校园内的声音或教师播放的大自然中的声音,30 秒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一下听到了什么。随后,让学生重新安静地闭上眼睛,继续听同样的声音,30 秒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笔者多次在课堂上尝试,都顺利地在 60 秒内让班内 50 多个孩子稳定了情绪。

  (2)引导学生关注良好行为

  课堂上的良好行为会给出现问题的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只需在讲课同时给予具体性的指向。比如一位同学在开小差,教师可以就近从这位同学的附近寻找一位坐姿端正、听课认真的同学,给予具体性的表扬,开小差的同学会意识到良好行为会被教师关注、认可,于是转而摒弃不良行为。

  (3)教会学生运用"同伴声音",而非"操场声音"课堂上学生不可避免需要与同伴交流,比如无意识的暂时走神会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伐,忘记带必要的学习用品会让学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此时,学生需要寻求同桌的提示与帮助。有些学生习惯使用"操场声音"(在操场上喊人时用到的音量),则会对全班造成消极影响。为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必须寻求同学帮助的情况下,运用"同伴声音"(只有同桌才能听见的声音)迅速解决自己的问题。

  (4)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寻求关注,还要教会学生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挫败感或敌对情绪,让他们学会向教师或同学表达情绪,在相互交流中寻求帮助,缓解不良情绪。

  当然,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被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弄得灰心失望时依然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积极而自信地进行应对策略的寻求。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样子,用积极的心态、正向的思维解决不良情绪,而不是通过一味地制造问题行为来进行报复与宣泄。

  3.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1)接纳错误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学生为了避免犯错误而被批评或耻笑,选择消极、被动地学习,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芭芭拉·克拉克曾说过:"一个孩子能够经历的最关键的对待就是作为一个人而被完全接纳……这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成长礼物。"[29]教师应该先明白:主动的学习者可能比被动的学习者犯更多的错误。这样认为之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错误。

  谈论错误。学生往往会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而关注别人的成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着说出自己犯过的错误。在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错误其实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就会试图接纳自己的错误。肯定错误。学生不可避免出现错误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犯错并不可怕,犯错的过程正是探求完美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最终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即使犯了错误,努力也没有白费。打败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努力分析错误原因,设计解决方案,将错误打败,从而取得最终的成功。

  (2)关注学生

  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而且学生的很多课堂问题行为也是寻求关注的无意结果。作为教师就更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要给予学生良好行为以大量的关注,并适时进行鼓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够得到老师的喜爱,学生会更加愿意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还有责任教会学生学会在需要的时候寻求教师的关注。毕竟,班额大的情况下,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就不得不教会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启发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意识。

  (3)关注过去成功,培养信心

  关注过去成功。每个人都曾有过成功的体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意识到自己曾取得过成功。分析成功原因。伯纳德·韦纳指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出学生的成功而已。大多数人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五个因素: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自己的努力、别人的帮助、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运气。"[30]而学生能控制的只有前两项。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在过去成功的案例中找到自信点。

  创设成功体验。教师还需设计适当难度的活动,向学生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学生的能力一定能够完成。学生在努力后的成功中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能力。肯定成功因素。成功会孕育成功。学生有了"我有能力"的信心,明白别人的帮助、任务难易以及运气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付出努力,这便实现了教师对其培养信心的目标。

  (4)指明特长,预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教师需要深入发掘,让学生及时地、具体地听到自己的优点。随后教师需要现实地预言学生的成功,学生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动力并朝着教师所预言的方向努力。

  (5)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对他人是有所帮助的。斯蒂芬·格伦博士曾指出:"被需要的需求远比生存的需求更强烈。"[31]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我能行"信念后,试着让他承担班级内的某些任务,学生会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满足了自己被需要的需求。学生不但收获了自信,还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会以一种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从而不断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总导演

  1.教师要"读懂" 班级和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读懂"班级风格,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高效管理。同时,教师要掌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班级内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准确的了解,才能做到提前预设,有的放矢。

  2.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安排学生座位

  (1)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乔安尼·韩德瑞克曾写道:"一种充满快乐与喜爱的氛围会……培养起那种幸福的基本感觉,而这种感觉对成功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32]教室是教师和学生一天中待得最长的学习环境,而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怀着积极、平和的心情互相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舒适的教室学习环境。

  首先,要保持整洁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教师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学生保持井然有序的学习风格。

  其次,要营造能够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氛围。只注重整洁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单调,而丧失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生最容易看到的黑板上设置形式多样的评价台或量化台。比如评价台的设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两到四个大组,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小贴画、小饰物等奖励,并贴到相应的区域。这样学生整节课都会关注自己小组的奖励情况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量化台也大致采用同样的分组方式,量化学生的良好表现或者不良表现,这都会帮助学生进行很好的自我约束。

  再次,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舒适环境的主人。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墙报、环境等。教师就需要放手委托一些负责人来承办教室的某个角落,并由其招募志愿者参与,力争让教室文化墙的各个角落成为充满趣味、体现成长、展示风采的小舞台。

  (2)有效安排座位

  对学生座位进行合理安排,会避免一些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这需要教师能够依据不同的班额、班级风格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最好是将桌椅排成行,这样显得井然有序,避免了学生过多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对于班额较小的班级,则可以适当将四至六张桌子摆在一起,这样可以在教师能全面掌控局面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小组活动,增进学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不同的班级风格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对于课堂纪律很好的班级,可以民主地与其商量排座位方式,可以是小组式的,可以是同桌式的,也可以是混合式的,但前提是学生必须保证而且能够保持良好的课堂行为。对于纪律较差的班级,则尽量采用常规的成行成列的排座方式,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局面。

  (3)合理分组

  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经常涉及到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合理分组,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只会起反作用。

  首先,要考虑分组的目标。当目标是完善黑板上提供的评价台或量化台时,要考虑将全班分成两到四个大组,这样各个小组成员为小组争取奖励的机会更多,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也更容易操作。当目标是检查学习掌握情况时,最好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成员控制在六人以内,这样会充分利用更多优秀学生帮助教师完成检查任务,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小组长也更有精力帮助组内出现的极个别学困生。

  其次,要及时调整。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基于不同的分组目标,小组作用总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既定分组的有效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让课堂上的学生分组更加合理化,更加有效化。

  3.教师是学生的角色榜样。切记:身教重于言教

  (1)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态度

  当教师被一小部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弄得焦头烂额、灰心失望时,所有学生都在关注着教师的情绪。如果教师因此而变得口出粗话、行为粗鲁,学生的压力就会逐渐增加,学生的态度也会变得焦躁、粗鲁。相反,无论问题学生如何挑衅,教师始终保持平静而有礼貌,学生们就会做出是非判断--教师是对的,错误的是那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同时学生也会用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着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矛盾升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