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4444字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依据

  (一)破坏性

  稳定而有序的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但是有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判断这些问题行为是否构成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依据之一就是要看其破坏性。理想的课堂上,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师生配合协调。然而问题学生却给理想课堂的实现带来了一系列的破坏性,其破坏对象首先是学生本人,不可避免地还要波及到教师、同学和良好教学环境。

  根据其破坏性的外显与否,我们又可以将课堂问题行为归类为外显的课堂问题行为和内隐的课堂问题行为。外显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堂上的交头接耳、大声喧哗、违反课堂纪律、公然违背教师教导等直接表现在外的、通过感官能够感知到的行为失调行为。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其本人的破坏性。学生在出现这样那样课堂问题行为的同时,必然没有认真听讲,没有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对自身知识的习得不可避免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其次,是对他人的破坏性。既包含对班级同学的负面影响,又包括对教师情绪或权威的破坏。有些学生的交头接耳会导致身边同学无法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学习,如果是大声喧哗,则其影响范围更广,全班同学的学习活动会被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会被中断。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进行制止或管理时,公然顶撞,甚至侮辱教师,给教师的教学情绪造成消极影响,使得教师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最后,是对环境的破坏性。学生产生问题行为,较大范围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造成混乱的课堂局面,公然顶撞教师,造成紧张的师生情绪,都会给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造成极大的破坏性。

  内隐的课堂问题行为则经常不容易被教师察觉,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参与活动积极性差,同伴互助意识弱。这类问题行为的破坏性最初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自身造成影响,不利于其知识的有效习得,能力的顺利提高,品格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察觉,任其自由发展,其破坏性则可能不仅对学生本人产生消极影响,久而久之,他的冷淡会影响身边的同学,继而形成沉闷、冷漠的班级氛围,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激情,对教师、学生与环境这课堂三要素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二)出现频率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其学习活动具有节律性的特点。学习者的生理节律会不一样。比如,有人是百灵鸟型的,觉得早起时脑子最清醒,思维最活跃。有人是猫头鹰型的,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越来劲儿,早上反而不行,晚上精神充沛。同样的,学习过程也有心理的节律。因为,学习是需要投入心理能量的,尤其是班级授课情况下的正规学习。它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开动脑筋,投入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需要心理能量的。而人的心理能量不可能一成不变。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我们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是有节律的。当它受到一个刺激后,会进入一个兴奋期,产生反应;反应之后,它就会进入一个不应期。它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对新的刺激产生反应。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学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始终保持聚精会神的状态。他是有波动的,特别是经过了一段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疲劳,需要调整、休息。所以,在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需要舒缓的节奏、轻松的活动;在他很兴奋的时候,则可以进行快节奏、大强度的练习和思考。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点,然后使我们的课堂有节律,同时允许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节律性的短暂休息。只要学生短暂休息的频率不足以对其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就不被判定为课堂问题行为。

  (三)维持时间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学生学习具有节律性的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适量的大脑短暂休息时间。只要在这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后,学生能够及时转回到学习状态,没有对自身、其他人和环境产生破坏性,则不被判断为课堂问题行为。反之,如果大脑短暂休息时间持续时间过长,致使学生休息后赶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出现学习障碍,则应该被判定为课堂问题行为。

  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知识经验不同,可能对不同的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大脑休息时间出现的频率及维持时间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注意力及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创设有张有弛、张弛有度的课堂教学节奏,有效抑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我们通过理论学习、结合研究需要,设计了《灌庄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数据汇总及结果分析做如下报告: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全员问卷调查。针对灌庄小学四、五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采取当堂答卷、当堂收回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向四年级学生发出了 124 份问卷,实际收回了 124 份问卷。向五年级学生发出了 138 份问卷,实际收回了 138 份。所有 262 名学生全部认真完成了问卷,确保了 262 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调查结果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 262 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及其结果汇总,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具有这些特点:

  (一)普遍性

  对于学生有没有出现过课堂问题行为的问卷结果显示,所有的 262 名被调查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表明自己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课堂问题行为。所不同的只是问题类型、出现频率、破坏程度的不同。

  (二)差异性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类整理,我们发现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性别差异性

  不同性别的学生所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不同的特点。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你出现过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哪些"的多项选择题目,对问卷进行数据汇总,其中男生出现"扭头说话"问题行为的几率为 40.43%,而女生出现该行为的几率为 24.79%.男生出现"打断教师说话"的几率为 9.22%,而女生出现该行为的几率为 3.31%.男生出现"与教师顶嘴"的几率为 9.22%,而女生出现该行为的几率为 2.48%.我们发现,男生出现外显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出现"不愿参与课堂活动"的几率为 47.11%,而男生出现该问题行为的几率为 23.40%.这表明,女生出现内隐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要高于男生。

  2.年龄差异性

  通过对学生所出现过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汇总,我们发现,对"扭头说话"这一行为,四年级学生出现的几率为 39.52%,而五年级学生出现该行为的几率为 27.54%.这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外显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出现几率有降低趋势。

  3.情境差异性

  在被问及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是不是有时频繁,有时很少时,有 221 名学生选择"是",只有 41 名学生选择"不是,比较平均".这表明情境的不同会影响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而且许多同学表示同学的行为、自身的情绪状态等都会对其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4.性格差异性

  在 119 名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中,出现"扭头说话、与同学吵嘴、打人、多动"等外显问题行为的几率为 87.23%.在 66 名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中,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不愿参与课堂活动"等内隐问题行为的几率则明显高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这表明,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所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类型也不尽相同。外向型的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多为外显性的。内向型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则多表现为内隐性的。

  (三)波动性

  在被调查的 262 名学生中,有 221 名学生表明自己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有时频繁,有时很少,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每一节课,也不是均匀分布在一堂课的每个环节。这与学生学习的节律性特点有关:当受到一个刺激后,会进入一个兴奋期,产生反应;反应之后,就会进入一个不应期。他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对新的刺激产生反应,.所以,四十分钟的课,学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始终保持聚精会神的状态。他是有波动的,特别是经过了一段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疲劳,需要调整、休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了解这一点,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注意知识密度、活动层次及教学节奏,使学生能够在疲劳的时候参与到较为熟练、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从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四)迁移性

  对"哪些其他因素造成了你出现课堂问题行为"这个问题,居于首位的答案是"同学影响",这表明已经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行为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致使其他同学也出现走神、说话等课堂问题行为 .另外,同学们还认为"状态不好、天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这表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具有迁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学间的迁移,比如有位同学在交头接耳、随便说话,那么他的同桌或者周围同学就会受到他的影响,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或者参与到说话的问题行为中。还有一方面是情感上的迁移,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他们的问题行为会集中出现在个别不喜欢的教师的课堂上。

  (五)原因多元性
  
  对学生关于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的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会选择三到四个选项。

  这表明学生出现课堂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通过学生对原因的排序,我们发现在原因多元化的同时,还存在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内因在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除此之外,外部因素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依次可以表现为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及其他因素。

  接下来的章节,笔者将深入分析学生出现课堂问题的多方面、深层次原因,以期通过原因分析,探寻解决策略。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根据课堂问题行为损害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损己型

  主要是指那些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积极性差等自身因素而造成的课堂问题行为。比如,有些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而且不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愿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看课外书。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阻碍了自身的成长进步,但是一般不会对其他同学造成大的影响。

  (二)损人不利己型

  这类课堂问题行为不但对问题行为者本身造成不利影响,而且经常会对其他同学或教师造成消极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扭头说话、与同学吵嘴甚至打人,这不但妨碍了行为者自身的正常学习活动,而且小范围内可导致同桌或邻桌的学习注意力被打断,大范围内会使教师无法掌控课堂局面而出现纪律混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教师将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而转向矛盾冲突的解决。有些同学经常迟到或睡觉,这不但浪费了自己的宝贵学习时间,而且在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下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活动时间,在教师置之不理的情况下给其他同学做了可以效仿而避免老师惩罚的"榜样".有些同学还喜欢在别人答错问题的情况下,嘲笑别人,这不但损害了自身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而且给答题者造成更加沮丧的心理状态。

  (三)破坏环境型

  这类课堂问题行为既妨碍了问题行为者自身的正常学习活动,又对教师、学生得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情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忍不住打断教师讲课、粗鲁地接教师话茬起哄、与教师顶嘴等。这些行为不但中断了教学活动、浪费了学习时间,而且极大打击了教师权威,削弱了学生在积极协作的班集体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