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区域环境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6505字

  第一部分 概述

  大到中华民族的各种优良品质,小到国人说话、行动的方式,都体现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血液和骨髓中。研究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区域环境,首先要知道中华文化是什么,它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相近名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呢?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幼儿的,如何对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起作用的,要阐述清楚这些问题,本文按照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和区域环境的层次来说明。

  一、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概述

  (一)中华文化

  1.概念界定

  要了解中华文化,首先要知道何为文化。对于文化的认识,古代与现当代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文化发源于《易·贲》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所谓的"文化"是一个词,而《易·贲》中是两个词,"人文"指人类文明,"化成"是教化使之有成就,后来逐渐将"文""化"合二为一,但是基本含义不变。《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指靠武力而兴盛,不被顺从,文治教化如果不改正,要诛杀他们。在《补亡诗·由仪》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是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在文化上内兼,再外在的建树外并。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指建立一个有关神权天理的理念来影响大众,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怀柔野蛮的民族。由此可见,"文化"主要指文治教化,对野蛮、武力进行文治教化。

  "文化"又有很多的区别,像"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遗物遗迹的综合体,是文化的专指。而本文中的"文化"是引用"文化"的泛指,"文化"的泛指又有"广义"、"狭义"之分,本书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这两大概念的运用,基本上以《辞海》中的定义为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被称为"人文文化",重点则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它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一词由来已久,中国人常常以中华民族自称,而"中华"一词与占中国人口据大多数的民族--汉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传说汉族的祖先黄帝、炎帝在阪泉爆发大战,炎帝失败,炎帝族部落并入黄帝部落,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由于居住在河南地区,河南及周围的黄河中下游被称为中原,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中华"一词由此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发展成为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华文化不仅是汉族创造的文化,还包括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即以中国境内以中华民族为主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也包括中华文化在台湾和其他中华民族聚居地的新发展。

  2.中华文化的分类

  (1)物态文化

  中华文化的物态文化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类认识、把握、利用、改造自然的程度。可以分为融饮食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和的饮食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兼备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标志功能的服饰文化;以木石为主体、中轴线对称格局、具有实用价值又不失等级制的建筑文化;涵盖交通工具、交通途径的交通文化。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制度文化可以分为包括一切与宗族内部主从之分的相关文化的宗族文化;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法律文化;以汉代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等选官制度为始的科举文化;自秦朝愈加严密、系统逐渐形成复杂官僚体制进而逐步产生的官僚文化。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世代相传、以民风民俗为主要形式、融入到人类一言一行中的文化。中国乃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行为文化首先包括起源自与农业生产相关时令的节令文化;其次是不同地域、不同水土、不同民族形成的地域文化;由人类对自然、祖先崇拜产生,逐步发展为政治生活礼仪和日常生活礼仪的礼仪文化;由人与人之间称呼或自称发展起来的称谓文化。

  (4)精神文化

  处于中华文化核心地位、在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思维孕育出的是精神文化。包括根植于社会又有较强独立性的哲学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既有本土产生、以老庄思想为主、融汇其他流派哲学思想的道教,又有西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组成的宗教文化;由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多种形式的文学;富含音乐、说唱、舞蹈、书画等类型的艺术。

  3.中华文化的特点

  (1)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是中华文化的外在形式,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大陆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经过四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文化融汇交融,形成中华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民族性。

  (2)开放性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它不仅将自己的文化无私的传播给中国以外的国家,也不断的吸收外国的文化。张骞出使西域,大通中国通往亚欧的要道,广开丝绸走向世界之路,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南亚、非洲人民送去中国先进的文化,同时中国文化也不短吸取西方的宗教、天文地理和科技文化。

  (3)时代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必然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内容和形态,因此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原始社会,以集体狩猎为主要生产形式,人类处于依靠集体力量与大自然作斗争,争取生存发展机会的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生崇拜自然、崇拜图腾的原始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经济以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家庭为单位,是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政治是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决定中华文化的封建性。

  (4)历史传承性

  中华文化的选择性是指中华民族对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华文化历经浩浩五千年而传承至今。中国的文字,几经改革,但汉字的结构原则和语法规律至今沿用;古代的建筑物至今保留,并在餐饮、旅游等行业不断发展,深受人们喜爱;中国的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止一次的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在发展创新中一次一次的震撼世界的心灵。

  (二)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人类大脑的开发需要教育起作用,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来分,分为学前教育或者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儿童,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适龄儿童,本文主要论述幼儿园内的文化启蒙教育区域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对象主要指幼儿园幼儿,也就是3-6岁的儿童。

  "启蒙"在《辞海》中有开发蒙昧,是明白事理,特质教育童蒙,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因此,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就是以0-6岁儿童为受教育者,使儿童得到有关中华文化的基础的、入门的知识的教育。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有关中华文化基础的、入门的知识的教育。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