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当代家校合作的发展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学校教育能够向人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价值观等;而家庭教育则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
在制度领域,《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体制改革部分中明确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并且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也明确规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在当代社会领域,独生子女家庭增加,家庭中子女的成才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家庭,这不可避免使家长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闲家长增加,这一方面为他们教育子女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拥有大量富足的时间,这些都为家校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较高,由此驱使家长总是不断地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试图促进子女的发展,继而许多家长希望与教师、学校方加强合作,以希望能够更多的交流子女在家庭、学校的表现情况等等。
2.基于家校合作负效应的思考
家校合作涉及到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社会单元间的合作性互动,家庭和学校各具教育优势,有着不同的教育资源,家庭和学校教育资源之间能够相互利用,以发挥更大的教育功用,因此家校合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化价值。
然而,从当前的合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家校合作并非如我们预期的一般顺利、高效开展,甚至更确切地说,不当的家校合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家庭有很大差距,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全面铺开的实施家校合作的话,不仅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甚至会对弱势家庭的孩子、家长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这一点讲的话,我们缺少对弱势家庭中学生和家长群体的关照。
(二)文献综述
研究者在中国(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家校合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6145 篇,其中 CSSCI 和核心期刊文献 1763 篇;在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同样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博硕士论文 1272 篇。由上可知,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成果颇多,笔者将从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方式与类型、意义与价值、问题及对策这几方面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1.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
(1)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
目前“家校合作”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概念。经梳理,主要有以下研究观点:“家校合作”在英语中常被表述为“home 一 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也有相关的表述,“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 一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一教师配合)、“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概念是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区域内对家校合作的范围进行界定。美国专家艾普斯坦,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并相互影响。
(2)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关于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不同的学者也都从不同的层面做出了不同的论述。20世纪70年代,权变管理理论形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有必要,通过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科尔曼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证实了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来增加社会资本,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6美国学者爱普斯坦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在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重叠影响阈理论。其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网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并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7国内学者刘翠兰试图从管理学、父母教育权的演变、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协同学、教师的新职业精神、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家庭教育的现状等六方面作为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黄河清从包容和共同责任两种代表性的理论对家校合作做出解释。其中包容理论将家校合作探讨的焦点转移至更积极地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反省学校制度上的排拒机制,以及如何消除妨碍不同阶层家长参与的因素,同时,更全面地调动存在于家庭、学校及社区的资源,挽救日渐为功利主义所蚕食的社会网络及文化资源,从而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成长,走向成功。共同责任理论是指家长和教师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负起共同的责任,家庭与学校重视双向的沟通,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交换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信息的资料,互相表达愿望,彼此聆听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愿意采取适当的行动。虽然各个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家校合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合理性的阐释,但其共同特点均是说明需要通过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沟通与协调,促进学生发展。
(3)家校合作的方式与类型
对于家校合作的方式,国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经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者马忠虎从教育活动展开的地点考虑,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与家庭之中。10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活动形式分为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管理式的参与三个层次。王洪秀和温旭明从家长和教师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家校合作的类型归纳为离散型、附属型、民主型三种。湖南师范大学朱赛红总结出相互疏离、单向支配、“战时”联盟和相互敌对四种亲师互动的基本类型,并提出相互“敞开”、“接纳”式的对话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罗伟娟总结的我国家校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一班主任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
(4)家校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可以从马忠虎与黄河清的着作中得到对于家校合作意义与价值比较权威、全面的概括。学者马忠虎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以及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三大部分来论述家校合作的重要价值。其中,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优化德育环境,形成一致教育过程三大方面;“教育社会”意指全体社会公民都形成关心人的教育、人的发展的普遍风气。而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则通过家长的意见、决策、监督以及经费支持等来实现。
黄河清从学生发展、家长发展以及学校发展三大方面说明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其中,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包括提高学业成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化教育,全面提高素质,预防青少年问题等。对家长发展的意义则有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对学校发展的意义是从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来说明。从教师方面说,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则是通过形成教育合力,应对社会的变化,丰富教育资源,加强民主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来体现。
钱扑、梁霞具体论述了家校合作对于教师社会化和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其中,教师社会化是通过家校合作构筑工作场景,创建互动平台得以实现。而学生社会化是从保证正确方向,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的社会化,加强青少年社会化的效果,确保青少年顺利社会化,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健康的环境五点来说明。
(5)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对家校合作问题比较权威的概括是马忠虎,其他学者虽然都有不同方面的论述,但都脱离不了其总结:①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家长的认识问题包括大部分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第三种情况是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而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参与会给学校带来麻烦,还会存在家长没有时间或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参与的情况等,这些都是两者的认识问题。②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偏差。具体包括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相互挑剔多,合作少等问题。彭茜,郭凯以“不愿”与“不能”两个维度,分析和探讨了家校合作的障碍,仔细分析,仍然是从认识和能力两点出发作出分析。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在介绍了国内外家校合作分类、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以及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后,认为我国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之一还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从亲师关系角度来,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对各自责任认识存在偏差,相对地位不平等,因此,亲师交流多是单向度的。
马荣秀分别从教师、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的角度阐述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的具体策略,如作为参与者的家长其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胡芳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家校有效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两大方面提出解决家校责任不明、活动组织随意、沟通单向、合作程度不深等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