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从研一上半学期以来,不管是通过听讲,阅读文献,还是与一线老师的接触,笔者就陆陆续续地关注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有过懵懂,有过疑问,更有过了然。当论文快结束时,似乎更能把握此论文。
总体来看,本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第一,题目的选定。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众多,但更多的是针对家校合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的研究虽然在个别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对这种负效应的具体内容及其规避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对小学家校合作负效应的具体内容及其规避策略展开系统研究。第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本研究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人员和活动分别进行的访谈和观察,分析和总结出小学家校合作带来的负效应。第三,重点论述小学家校合作负效应的表现。本研究从学生、学生家长和亲师关系三大方面着手,分别总结出不合理的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学业成就、个性化及社会化带来的负效应,给家长带来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以及给亲师关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提出小学家校合作负效应的规避策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家校合作的类型,并在肯定其价值基础上,系统论述不合理的小学家校合作对学生、家长及亲师关系造成的负效应,继而又从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实施偏差两大方面论述了负效应的成因,为后文规避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虽然笔者重点关注三所小学家校合作的实施情况,但对这三所小学开展的家校合作大多都是通过教师、家长的描述以及 QQ 群观察间接得到的感受,因此,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感受是否真如他们所说,不得而知。并且由于笔者未曾亲自参与过家校合作,对于其规避策略提出的针对性依然欠缺。这些都为笔者对本论文持续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笔者在后期的研究中越来越认识到小学家校合作的价值之处,更加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内核所在,并发现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7)。
[2]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J].比较教育研究, 2004,(7)。
[3]胡美丽。有效家校合作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7)。
[4]侯娟。谈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李国强。家庭社会资本:家校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6]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7]逯改。家校合作教育的价值理念[J].理论探索,2003,(33)。
[8]郝翌钧,郝若平。亲师互动现状调查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
[9]欧玉松。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意义及措施[J].教学与管理,2013,(7)。
[10]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11]杨桂梅。日本 PT 的经验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4,(2)。
[12]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4)。
[13]庞雪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模式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14]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视角,2013,(6)。
[15]施家桥。谛听“和乐”拔节的声音--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解读[J].中国教育报,2010,(9)。
[16]欧阳利杰。家校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弥合[J].北京教育,2012,(12)。
[17]林美云。陪他度过少年时--台湾省台北市立天母国民中学亲师合作经验谈[J].中国德育,2012,(5)。
[18]潘国清。台湾小学教育改革与“小班化精神”[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19]王敏婕。社会分层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美国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
[20]李国强。家庭社会资本:家校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21]胡金平。家长参与教育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2]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一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视角,2013,(6)。
着作类: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Glenn Olsen(奥尔森)、Mary Lou Fuller(富勒)主编,杜宜展译。家庭学校关系: 亲师合作的成功策略[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4]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英]保罗·威利斯着,秘舒、凌旻华译。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
[6][美]戴维·斯沃茨着,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5.
[7](巴西)保罗·弗莱雷着,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学位论文类:
[1]王爽。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崔文。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马春丽。小学高年级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云星。学校变革中的冲突与观念生成--项教育人类学田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张卓。考察做一个理解的班主任--小学理解型班级建设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唐鑫。家园合作中亲师教育观念冲突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8]张平。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园亲师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9]姜超。中学家校合作问题透视与对策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林玲。倾斜的桥梁:分层视角下的中小学家长与教师的互动[D].北京师范大学,2005.
其它: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与上海市长宁区开元小学联合课题组。保障权利,促进融合,提升品质-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心城区小学促进弱势学生群体发展的个案研究[C].上海:公平、均衡、效率-多元社会背景下教育政策“国际研讨会。2008.
致谢
留不住的是匆匆的时间,留住的却是满满的回忆。转眼间,在山师已经待了快六年时光,闭眼回味,仿佛山师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历历在目,渐渐对山师这个美丽的校园产生了依恋。而在此时,我却不得不说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圆满的落下帷幕。
而对校园的依恋,则离不开至亲的导师--曾继耘教授。曾老师始终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是曾老师一直的提点与敦促,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奋进的态势。
同时,让我懂得:不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是不会轻易获得成绩的。曾老师始终以一位学术大师的风范要求我,使我始终以一种谦卑之心对待学术,并不敢有须臾的糊弄与怠慢。曾老师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导师”这两个字真正的韵味,向我们诠释了为人是范,不仅在学业上教导我,更是在生活上关心我。曾有过面对曾老师时的战战兢兢,慢慢地了解到曾老师却是一个最具包容与理解心的好导师。
我将带着这份对曾老师的深深感念,来应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困难。
除了至亲的导师,还要深深感谢魏老师。特别喜欢称呼魏薇教授为魏导,欣赏魏老师的豪爽大气与可爱无极,感谢魏老师一直的关心与鼓励,或是 QQ 聊天,或是电话交流,让人始终保持一份不可或缺的自信。同时要感谢周卫勇教授、王红艳副教授、路书红副教授等所有带过我们的导师,正是在这些老师们的教育下,给我打下了学术的基础,并教予我为人的严谨与谦虚。还有开题时赵昌木老师为我指点迷津。
我还要感谢在我实习期间曾接触过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他们均或多或少的给予我不同方式的关注与帮助,让我有机会接触你们的为人,并给与我知识;同时,有你们的配合,让我的论文资料得以收集。
感谢同门弟子,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中,既获得知识又增加了感情。感谢同班同学和室友,感谢你们平时的帮助。
最后,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让我在求学的路上走的这么远。我会带着对你们的感恩,更有勇气地去面对未知的一切。
带着这份满满的感恩,让我在以后的征程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