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中职学校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59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烟台市中职学校社团发展问题研究
【第2部分】 中职学校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绪论
【第3部分】对社团与中职生的概述
【第4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
【第5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第6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策略
【第7部分】中职学生社团发展问题探讨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教育。中职院校社团作为中职学生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信念、观点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心理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烟台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社团经过近八年的发展,社团数量、社团人数都成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团类型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结合中职生的培养要求,建设了各种思想政治类、专业科研类、文体艺术类、公益服务类、社会实践类等社团。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已成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探索专业技能类社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学生社团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缺乏成熟有效地运行机制,物质保障条件有限,品牌社团较少,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如何推动中职院校社团建设,使中职院校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中职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职院校社团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立足职业院校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社团管理模式,提高社团质量和水平,以能力为本,充分体现职业与社会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对社团发展的研究

  国内关于社团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针对中职社团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和高职生。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在资源总库中输入关键字“社团”之后我们发现,自 1950 年以来我国关于社团的研究很多,共有相关资料 74689 篇,在 1990 年之前,相关研究较少,总数为 1022 篇,占所有比例的 1.37%,自 2005 年之后,针对社团的研究则丰富起来,研究的论文总数为 60176 篇,所占比例达到了 80.57%。而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中职社团”,则相关的研究相对很少,自 1979 年至今共计 2398 篇。其实我国学生社团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社团发展的一度繁荣。这一时期我国的社团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近代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学生社团应该是北京大学的“抗俄铁血会”【3】,1904 年,基于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愤慨,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与同学张榕等赴东北朝廷抗俄和反清活动。到东北后,丁开嶂在奉天组织抗俄铁血会发布檄文,声讨俄国侵略中国的罪行。檄文宣称其宗旨在于“纠结海内外学生将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 大败于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入会者半为学界志士,半为绿林会党。1917 年着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环境极为复杂、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纷纷登上新文化运动的舞台并大放异彩,出现了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社团【39】。

  抗战时期,我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这一时期,成立了许多以抗日、求存亡、民族、反分裂、反投降、反内战等为活动内容的社团。特别是上海,各个行业成立的社团较多,且影响较大。1937 年 11 月,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范长江、杨潮、恽逸群等为总干事,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宣传报道抗战情况,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14】。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1937年 10 月成立。该会团结上海地区学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开展救国募捐,慰问抗战将士,抢救伤员等工作,创办机关刊物《学生生活》。1946 年 12 月上海市学生为抗议驻华美军的暴行,联合成立上海抗暴会【14】。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17 所学校学生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并酝酿成立全国学联,共同反对其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继续侵略,以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和解放。上海市学生联合会 1947 年 5 月成立,上海 100 多所大中学校学生参加,随后中国学生联合会(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14】。虽然社团的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阶段对社团的研究还很少。

  第二阶段,建国之后到九十年代社团发展缓慢阶段。建国初期,国内国外形式错综复杂,水旱天灾又相当严重,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需要经受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考验,还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参考,需要摸索着前进,社团建设也处于停滞期,对于社团的研究也出于停滞阶段。随后进行了文化大革命,自 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逐渐恢复之后,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才重新拿起了书本学习,自此学校建设和社团建设逐渐开始走上正规,但是对社团的研究还是很少。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社团迅猛发展阶段。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社团也日益发展,其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对社团的研究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2001 年,雷建民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一文中对学生社团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如校园文化的功能、思想教育的功能等,面对学生社团如何促进个体发展功能的探索较少。

  自 2005 年中青联发的 5 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后,对社团的相关研究相对更多,涉及面也更加广泛,内容涉及到社团的文化建设、社团的组织建设等,研究的人员从团委工作人员到辅导员、教育管理专业人员及部分教育专业学生等。总体来看,现今社会学生社团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参与人数上都较多,社团类型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类、社会公益类、专业科研类及文体艺术类等四种类型。

  针对社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团管理体制不健全、活动场地经费匮乏、指导教师力量不足、社团长效机制缺乏、社团干部培养力度不够及社团活动缺少新引力等几个方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社团管理体制不健全;二是活动场地经费匮乏。这两点在秦守刚《中职学校学生服务型社团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郭建东《中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功能研究》、郑治国《中职院校社团建设研究》、房俊东《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对策研究》及丁秋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几篇文章中都有分析;对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一现象,秦守刚《中职学校学生服务型社团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郑治国《中职院校社团建设研究》、丁秋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几篇文章中提到;另外还有的作者提到社团长效机制缺乏、社团干部培养力度不够、社团活动缺少新引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另从资料显示的情况来看,文体娱乐类与社会公益类社团运作情况较好,学生参与度高。

  在针对以上社团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方面,郑治国《中职院校社团建设研究》、房俊东《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对策研究》及丁秋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吴建明、陈国雄《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家林《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思考》中都比较集中地提到两点策略,分别为加强高校社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和增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和保障。

  (二)国外对社团发展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国外对社团的发展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多。国外社团建设早,社团种类繁多,制度健全、相应的服务比较到位,而且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教育青少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国家大部分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都热衷于参与社团,相应的对社团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中国知网国际文献总库中输入“国外社团”这几个关键字后,能查阅到中外文文献资料 407 条。西方高校社团活跃与对社团的研究密不可分,针对社团的研究西方也有专门的社团,如英国牛津大学的“牛津协会”和美国耶鲁大学的“骷髅协会”即是其代表。

  国外社团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呈现社会化,纵观西方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教派的青年人和成年人都热心于组织和参加社会团体。王万民在《国外学生社团发展的特征及启示》中列举了美国的印第安纳上大学就有四百多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不计其数,学校编校史时只能选择一些大型的或者比较固定的活动。美国的志愿服务团体“和平队”,成立于 1961 年,已经有 13 万名青年人参加过该团体,现在约有 7000 多名志愿者正在全球的 76 个国家服务【10】。美国高校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希腊字母”社团在美国高校校园内都可以见到 ,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10】。国外社团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在美国高校的众多社团中,有一个领导组织是“学生政府”,它是由学生组织一年一度竞选产生的,在法律上代表学生整体利益,一方面它掌握全校的学生活动经费;另一方面它代表全校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凡学校讨论与学生利益有关系的事项时,都要有学生代表参加。

  在学者对社团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美国学生社团制定活动规范时必须遵从以下原则:(1)社团主办的活动必须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相一致;(2)学生活动管理规范要与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一致;(3)学生活动职责清楚,能做到活动、管理、账目三公开;(4)学生活动不能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不得有损学校形象,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损坏公务;(5)学生活动必须照章管理,服从学校整体规划;(6)学生活动必须按照合同进行,不得私自超出预算【10】。国外高校社团还有的优点就是社团经费充足和青年人踊跃参加。在美国,所有注册的社团都有一笔学校拨给的年度经费,其他社团经费来源有的是社会和校友的自助、有的是来自广告、募捐、门票、征收服务费和出租房屋的租金等,还有的来自学生缴纳的活动经费等。由于国外社团起源早,制度健全、种类繁多,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大家能比较容易的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特别是在政府引导和鼓励下,青年人都能积极踊跃的参加社团【10】。在美国不论是任何活动,注重的是吸引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根本不存在用“量化分”来制约和强迫学生的情况。

  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高校学生社团是 1701 年耶鲁大学出现的一批文学社团,克罗托尼亚协会(Crotonia Club)、力诺尼亚协会等【3】,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文学、辩论、演讲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当时大学生单调的课余生活,在学生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这在欧阳大文的《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比较研究》中也有了一定的研究。

  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并于 1864-1889 年一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巴纳德(F.A.P.Barnard)说:“我在耶鲁学院所接受的任何训练都不如我从自己所属文学协会的写作和演讲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更有益。【3】”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以前的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以秘密形式组织开展的社团活动,如 1776 年出现的第一个只限男生参加的秘密兄弟会——“菲贝卡协会”、1870 年在美国迪保尔大学成立的秘密女大学生社团“姐妹会”等【3】。1787——1960 年美国经历了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时期。期间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南北战争、一战、经济萧条、30 年代学生运动和二战等重要历史事件,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又兴起了“赠地学院运动”,大力创办高等教育,各大学开始积极建立大学体育馆,学生社团活动拓展到参加体育竞技、戏剧表演等,学生社团逐渐脱离教师和校规控制,成为自由活动和自我保护的团体。美国 60 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学生反对派的崛起始于 50 年代的文学反叛社团、嬉皮士文化及黑色幽默文学的思想发动,自学生运动爆发后,一批以高校学生为主组建的激进学生组织迅速出现。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美国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环境的逐渐改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才又开始复苏和活跃起来,而且与 60 年代学生社团不同的是,学生社团在活动上已经由过去的激进、片面追求自由而转向比较理性、全面了。在注重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增强了公民的责任心,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例如耶鲁大学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全国无家可归问题教学”社团,1987 年秋这一社团扩展到了全国五十多所高校。

  廖良辉的《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弗大学为研究实例》中从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历史与现状、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比较、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对美国社团进行的分析中提到,美国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完整学生”,提出“学生人事服务”(student personnel work)he “服务学生”(student services)的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社团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很多。以哈佛大学为例,截止到 2005 年 2 月,哈佛大学有 600 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建立了自己网站的社团有 546 个,得到学校认可的学生社团有 302 个,平均不到 30 个学生就有一个社团【48】。哈佛大学的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信仰型社团;二是专业学术型社团;三是艺术类社团;四是服务型学生社团;五是地域性社团。美国高校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了一次又一次有影响力的活动,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的人才,美国大学培养出的许多政界、商界、军界、科技界、艺术界等精英人物都是在校期间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如尼克松、克林顿、肯尼迪、布什等,当年都曾经是学校社团的风云人物【48】。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国外对社团的研究一直比较多,比较深入,我国自 2005年中青联发的 5 号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工作意见》后,对社团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社团的研究丰富起来,对中职学校社团研究方面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在中职社团的管理制度、怎样利用社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欠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中职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并按照各自章程独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调查了解社团现状,发现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理解国家政策,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社团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对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职院校社团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立足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社团管理模式,提高社团质量和水平,以能力为本,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本文通过期刊网上检索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有关联的文献资料,为调查问卷设计和论文撰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对烟台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及烟台市其他中职院校学生采取问卷填写形式,广泛深入社团内部,了解社团发展的现状,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归纳分析;

    (三)访谈法。到学校团委和各系团总支等部门进行调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进行具体分析,为后期数据整理统计打好基础。

  (四)个案分析法。选择研究的典型个案(社团、学生等)为对象,分析社团具体作用于学生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