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社团与中职生的概述
一、社团的定义及分类
社团(英文名:mass or ganizations)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中国的社团一般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组织特征【49】。社团与政府组织、非正式组织或自然群体有着明显的区别。还有其他的定义称其为社会团体,现网络也流行的一种团体名词,是指以文化、学术或公益性为主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大陆,根据 1998 年 10 月 25 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49】。
社团依据其性质可分为政治性、经济性、科技、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健康卫生及宗教团体等;依其成员间的联系纽带分为生理、社会、精神物质以及由个体所属组织功能等方面因素结成的四类团体;亦可依其民间性程度分为官办、民办、半官办三类【49】。
二、中职生的定义及特点
(一)中职生的定义
所谓中职生就是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在以下几种学校中读过书的都可成为中职生。①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两年或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今年来,培养目标已经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②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或三年,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③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发展起来,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或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④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⑤其他机构(教学点)【50】。
(二)中职生的特点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职学生主要有三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初中分流生,他们初三(四)被学校分流,不上高中,直接上技校或者中职的学生;另一部分是参加中考但是没有被高中录取的学生;第三部分就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的,感觉自身知识水平单薄,需要继续深造的,这些学生包括民工、大学生、转业军人等。这些学生中除了第三部分,其余的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部分在十五六岁之间,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的时候。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特点比较明显,分别是:
1.独立性强
不喜欢被动的听从父亲母亲的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取值;
2.情绪两极化
他们既会为了一时的成功激动不已,也会为了小小的失败而意志消沉,他们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出现莫名的烦躁和焦虑;
3.心理上“锁”
他们的自控能力较之孩提时代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会了掩饰、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出现心理封闭的特点;
4.心理向成熟过渡
青春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他们以前的孩提世界已经被打破,而成人的世界观等又没有建立,他们既非大人也不是儿童,因此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5.行为易冲动
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指出,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中,负责控制感情和冲动的神经尚未发育成熟,这是他们容易冲动的原因。
他们的优点就是想象力丰富、爱动、有激情,敢想敢干,若能积极发挥此几项优点,能对社团工作有所创新。但是他们的缺点也非常突出,就是稳定性差,容易冲动,不能持之以恒,这也是中职社团发展不稳定的原因。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当新老社团负责人交接时,新的社团的社长不愿意沿袭以前老路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新,希望能干出一番成绩。创新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社团会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的发展。如果只是搞创新,而把以前一些好的传统和经验摈弃,那对于社团的发展来说是有很大损失的,每年都重新回来站在起跑线上,就算你是飞人“刘翔”,你又能跑多远?这一届可以达到一个很辉煌的高点,但是下一届可能会消沉,甚至面临着会注销的困境!这是曾经发展比较好的社团——甚至是发展几年的有很厚根基的老社团濒临注销困境的主要原因吧!
三、社团对中职学生的意义
中职院校社团作为中职学生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特长、信念、观点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心理品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生刚刚走进中职学校大门,面临着从初中生到中职生的转变,在学校社团老师和同学的宣传下,在各自想好好表现并锻炼自身能力的驱使下,对学校各个社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