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导 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教师是科研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本论文根据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践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进行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深入了解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发现科研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借助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对日后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此论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全面提升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措施》的部分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意义
加强对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增强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与指导。其具体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意义如下:
研究的实践价值意义:有数据显示,截止 2012 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 3000 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2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据教育部规划司的资料显示,除北京外,我国其余省市区所属的普通地方高校都已占到当地高校总数的84%以上。
这说明在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各级各类省属地方高校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国大多数的省属地方高校由于历史体制等各种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教育质量和科技竞争力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及“211”、“985”高校相比,实力明显不足,地方高校承担科研项目多以市局级和省厅级为主,很少有国家课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发展。所以,进行山东省属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抓住发展机遇,提出合理对策,增强省属地方高校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的合理定位与教学研究功能的发挥。
研究的理论价值意义:
第一,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为宏观背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理论和战略目标,在科教领域,制订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以此探讨山东省属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问题,将有利于丰富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校教师科技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现阶段,国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研究将首先探讨省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我国省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宏观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与任务,通过对比分析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这不仅可以推进我国省属高校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丰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二,本论文在了解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和企业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知识来研究我省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这是以往进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学者鲜有涉足的视角。教师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科研工作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脑力劳动,科技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踏实的理论基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本论文借鉴激励理论、薪酬理论、公平理论,根据省属高校教师人员结构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构建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这对我国省属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科技竞争能力的增强都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关于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最早始于杜威《高等教育的职能》(1919 年)和孟禄《大学的职能》(1921 年),我国关于大学职能的研究从 1980 年开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雇高岩的《论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职能--教学和科研》(1980)和潘懋元的《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986 年)等,目前有关高校职能的问题比较达成一致的看法是高等教育机构兼具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项主要职能,应当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对高等学校细化分类和省属高校教育创新的关注,最新有以孟庆国为负责人进行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间与政策研究》(2013 年),本研究旨在呼唤顶层设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宋伯宁、宋旭红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2012 年),其目标为高校合理定位,做强做特地方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出现关于创新的复合术语,如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组织创新等。学者们提出的涉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有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目前的研究范围主要有如下三个方向:一是高校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横向对比,通过对高校科技活动的内容和成果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排名和改进建议;二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出特定高校所处的竞争地位和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三是直接对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总量和趋势分析;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第二是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第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1]
其中比较系统全面的有有刘念才、赵文华《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2006);张厚吉、帅相志《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2009)后者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所涉及,探讨了高校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山东高校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持续发展做了对策建议,本文是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
由此说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前辈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其研究人群和领域主要集中在科研管理、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等方面。
但是,山东省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未有系统性成果,而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仅一篇四千字的小论文,发表于 2010 年《社会纵横(新理论版)》。所以从省属地方高校教师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视角和领域。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中西方发展水平差异、高校发展体制的不同和国情及语境的区别,“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译为未确定词,利用 ProQuest 学位论文全文检索平台进行搜索,分别以 University's Scientific-Technical Innovation 和University Teachers innovation ability 为关键字,分别共有 16 项和 12 项搜索结果,但并未有系统性的阐述,在此本文未做参考。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国家近期来颁布的有关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创新型国家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相关高校教师科研实践的统计资料数据为依据,对近年来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影响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历史、环境等因素,从省属高校教师这一创新主体出发,得出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特点,障碍与不足以及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结合山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建设,进而提出对增强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