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8269字

  第二部分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探讨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8],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职能介绍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到来,大学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发生了调整变化;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高校治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同一时期,因高校办学与发展历史,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职能也不尽相同。纵观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相继出现并不断丰富。

  (一)国内外高校职能介绍

  二十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洪堡(Whelm von ·Humboldt)摆脱中世纪的束缚,创办柏林大学,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柏林大学成为科学与研究的中心。由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赠地学院与社区学院大幅发展和实用与民主思想的倡导与流行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的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强调实用主义的美国大学中,社会服务职能逐渐得到发展。这一时期各种社会力量,农民,派系,宗教组织等都开始重视大学的服务职能,州立大学与社区学院的校长开始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开展多种应用学科。此时威斯康辛大学的校长万·海思(Van· Hose)大力倡导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满足大工业的发展,美国大学正式提出大学应该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二战时期美国大学大量从事雷达、原子弹等军事理论和国防科技研究,为赢得战争胜利和促进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我国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真正发挥社会效用是在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被认定为第一生产力,我国高校的科研功能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八十年代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校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自此发展起来。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进程的到来,为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各级各类高校开始根据自己特色开展科学研究,这一时期,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上升,应用性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普遍提高;高校建立了一批应用开放性的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高校与企业结合日益紧密;此外,基础研究也受到重视,中央政府和重点大学纷纷加大对各种研究基金的资金投入,并有意把部分大型国家工程项目、科研攻关项目向高校倾斜,而部分高校在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体系上也加大了从事基础研究和国家大型项目的权重。高校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也不断规范,鼓励教师进行高科技创新性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活动。

  (二)高校科研职能的定位与实现途径

  1、高校科研职能的定位原则:办学定位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特色,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类型和学校服务的主要面向[9].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是互相交叉与联系的关系,其中在高校发展进程中,教书育人的职能先于科研职能出现,纽曼、马利坦、依曼(南斯拉夫)等都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后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学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大学的层次、目的、性质、任务、职能而有所区别”.[10]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科研的应用性和社会性,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对于教学具有促进作用,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高水平的科研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而才能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大学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高校以科研服务于科技,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带动学科知识更新、促进学科进步,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其教学、科学研究都是间接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形式。

  2、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与发挥:高校社会服务是大学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活动之外,利用自身的各种知识资源,从事旨在推动其所处的社区、城市、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活动。[11]

  高校服务职能的实现主要有:一,通过科学研究与创新、知识传播、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服务。二,高校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知识,改变贫困现状;其次高校组织师生进行扶贫建设,如“三支一扶”工程、基层挂职锻炼、暑期实践等)。三,高校,尤其是高校科技人员,通过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为社会服务,我国政策制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吸纳大量专家意见、民主科学决策;很多高校从事某一领域专门研究的的专家学者都直接参与过重大的政策的制定。如跨海大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等。此外,高校中有专门从事政策研究的机构和研究人员,对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如国防军事政策研究,公共卫生与教育政策研究等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这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四,高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我国有许多高校都进行了高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结合的探讨实践。此类高科技企业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也为学校本身的教学、科研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反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亲身参与技术研发过程中能够发现社会需求,获得灵感,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山东省属高校办学定位与科研职能发挥

  地方高校应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以取得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我省高校应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大力促进跨学科研究,多学科交叉联合和新学科开拓;推动跨校跨系统的合作,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瞄准科技前沿领域,集中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重大科技前沿基础研究;对高校从事科研的教师实施宽松开放的管理措施,使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基地相结合,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科研功能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按照高校三种职能发挥的程度划分,我国省属地方高校大部分属于教学-研究型。其主要特点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科学研究工作居于次要位置,发展地区、行业或学科的特色研究优势,带动教学内容更新,为特定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知识创新资源。省属高校科研的目的不是为科研而科研,而是为资金或者教学内容革新而科研。提高科研层次和科技创新水平不能一蹴而就,应该与教学工作密切配合,依据院校特色和区域发展情况,循序渐进,扬长避短,找准与教学的平衡点,突出区域性、地方性、行业性特点。在服务社会方面,应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投融资机构合作,建设合作开发基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国家宏观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教师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举措。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可贵日益凸显,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基础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是人才强国的前提保障。

  (一)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

  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 2006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概念,并成立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推进委员会。他在讲话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已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必须提高科研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12]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1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四角相倚的科研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仅仅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若干政策文件规范和鼓励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作用,2002 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和重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明确高校定位,推进体制创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尽快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省属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高省属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动省属高校长期健康发展,进而为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省属高校科技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省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对提升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