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提升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
本部分将在前文所述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借助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政策层面形势与任务的分析,分别从六个方面介绍促进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与对策,以期对我省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的转型与发展,支持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有所帮助。
一、加强科技管理,为教师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为教师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面对我省科技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以新视野新方法来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为广大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第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更新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科学合理利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第二,大力开展管理咨询,转变管理观念,鼓励高校聘请校外着名管理专家和专业管理机构,围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方向凝练,科研发展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开展管理咨询,规划适应本校的特色化、差异化科研发展路线图。第三,强化现有政策的执行,培育造就一批科研实力强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继续抓好“泰山学者”计划的实施质量和落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力争早日实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才的突破。第四,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造就一支有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使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倡导学术自由,解除教师科技创新的思想束缚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有关大学教育的研讨会上讲过:“学术自由,可以最简明的界定为,在学术探索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不受干扰的条件下,享有研究、教学、言论和发布的自由,无论这种自由最终探索的结果如何,都不用担心惩罚”.这里主要讲教师科学研究的自由。在欧美国家,保障学术自由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同行评议。欧美高校同行评议的形式主要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对新出版的的论文专着和新实验结论的同行评议;高校间教师互相邀请做学术报告;学术网站和报纸期刊开辟评价互动专栏等。我国的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夕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出现学术百花争鸣的局面。省属地方高校可以借鉴学习,定期开展同行评议活动,逐渐形成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标准,使研究工作的有关事实数据、理论和假设得到有效性的评判,保障学术自由和不被追责,解决教师的精神压力与思想束缚,使广大教师专心于科研,进行大胆创新。
学术自由的另外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避免高校教师发展的“近亲繁殖”.我国无论是省属地方高校还是部署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的现象都非常普遍,而在欧美国家一般高校都不会留自己的毕业生,真正优秀的也是等若干年以后才回来。
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学术上的“小团体”和新任教师对导师、领导的权威恐惧,从而实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自由发挥。
(三)加强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否到位影响着教师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与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已成为推进教师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其核心是要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和职能。具体应该: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定期将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科研经费支出与使用情况、科研成果取得与转化情况在全校范围公开,并组织教师互相交流、讨论、学习,互相监督与鼓舞,促进共同提高。成立科技督导小组,建立完善科技督导制度,加强对科研项目执行的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避免科研资源浪费与闲置,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特色研究
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黄河三角洲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为高校教师开展特色研究和相应学科建设带来难得机遇。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前提是地方高校明确的科研定位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不同类型的大学应遵循不同的科研定位,以形成差异化的科学研究内容、科研成果和服务方式。做为省属地方院校,不同于部委直属研究型大学,我们应更多的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避免科研项目的量大、面全。
教师科研功能的发挥应符合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我省高校教师可利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优势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多方合作,进行基础研究、国家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环境、海洋资源、能源等重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深远海技术、低碳技术、海洋能源开发等重要前沿性领域展开研究。
我省地方高校教师科研应当兼备科研内容的地域性和科研目的的实用性特点。我省高校教师应努力把握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两区建设、半岛城市都市圈和鲁西南西部隆起带建设的良好机遇,转方向、调结构、以学科发展为统领,把握科技工作新方向。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以量的扩张向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转变,注重科技创新内涵和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明确重点研究方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开展具有广阔前景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支持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内涵发展,构建学科特色群,发展海洋经济类和生物环境类相关专业,在学校方面,应与省内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强对海洋和生物专业技术创新类的支持力度,扶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生态环境等新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积极与企业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三、加强平台建设,为教师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基础
目前我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规模发展不足。“国家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设的 71 个协同创新中心中,我省仅有四所属属高校入选其中,分别为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煤炭高校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平台还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已提上日程,2013 年已批准认定由省属本科高校牵头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和 由省财政设立的“高校协同创新专项资金”,这说明山东省属高校协同创新正在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短,经验少,我省地方高教师进行校协同创新的机制还不甚完善,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多方参与,制定总体发展战略明确研究人员、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责权。第二,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人才交流与聘用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第三,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第四,注重创新质量和贡献,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教师科研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山东省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第五,着重建立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科学前沿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对协同创新中心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24]另外,鼓励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吸引国内外人才,发展高校科技园区。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为纽带,实现我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从而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实力与后劲,真正建立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基础,实现新时期山东科技经济的全面提升和教师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山东省高校的特点是政策优势、资金短缺,拥有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源,我省应利用政策优势和科研优势吸引资金、集聚人才、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使研究成果更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省属高校中青年教师占据着较大比重,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的后备科技创新人才;他们承担着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工作。他们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和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能力距离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但是青年教师科技创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如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缺乏经验,科研意识薄弱,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科研环境欠佳,科研氛围不浓厚等。
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第一,多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熟悉项目申报,成果评奖等科研程序,培养学术习惯,学习科研业务。第二,进行在职进修与学术交流,提高学历层次与科研能力,比较有意义的做法是国际合作交流,使国际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相互改造和补充,在文化分析与综合之中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第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学术导师制; 支持泰山学者接收青年教师进行访学研修,协助泰山学者开展科研工作,[25]建立青年教师科研业务档案,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第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青年教师获得实际经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第五,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