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导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6609字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国内外网站、期刊数据库、各省教育厅年鉴和科研工作统计汇编等渠道,查阅有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本论文是在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框架并写作的,文献资料研究法是本论文的首要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获取文献资料:1、查阅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及教师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2、查阅国家法律法规大政方针政策。3、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4、关注大众传媒对高校创新的宣传报道。通过浏览筛选、查阅、整理记录、比较分析等方式对相关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力求研究的针对性,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广泛吸收和借鉴,找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结合点,综合运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归纳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分析法:查阅各省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有关重要数据,总结分析得出“十一五”以来地方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和教师承担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成果、成果推广转化等相关情况,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对山东省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研究属于人文社科领域,涉及到管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薪酬理论,公平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学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理论等。只有结合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分析,剖析其中要素进行综合创新,才能全面理解和认识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省属高校(地方高校/省属地方高校)

  省属高校、地方高校、省属地方高校,本文将其作为同一概念范畴进行研究,但是关于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官方概念与定义,我国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照学校规格,可分为“211”、“985”工程建设高校、部属高校、省部共建高等学校,此类学校的办学实力、师资队伍、学校规模、教育科研水平等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余为其他本科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按照学校类型,大致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高职高专等单科性大学。第三,按照办学投资主体的不同,有国有公立大学,民办高校(包括盈利和非盈利)和各种形式的公办民助高校以及二级独立学院。第四,按照办学层次的高低,大学可分为本科院校(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教育)和专科院校以及各类中等职业院校。第五,按照大学的基本职能,我国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本科院校和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高专类学校;第六,按学校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部委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院校。这一角度的划分是“省属高校”或者“地方大学”概念来源的基础,由此可见,省属高校(地方院校)一般都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多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非部委所属的公办和民办的本、专科院校。 据教育部通报,截至 2012 年 4 月我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有 2138 所,其中地方高校共 870 所,它们占据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面向本地区招生,肩负着为区域培养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比于教育部所属大学以及中央各部委所属大学,省属地方大学一般办学历史较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有相当部分是专科院校升级而来,学科门类不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实力偏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山东省属高校包括山东省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省、市所属所有类型的公立和民办本专科院校。据 2010 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省共有普通高校 133 所,成人高校 18 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 61 所(含独立学院13 所)。

  为方便研究,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山东省范围内的除三所部委所属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之外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共 39 所(2012 年)。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指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始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的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科技创新一般包括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纵观近年学术文献中有关科技创新的解释,一般有如下几种:

  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一般是指院校、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等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六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某一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指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科技人员本身和集体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

  第二,在工业化时代,为提高生产效率,科技创新能力在企业中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通过对投入要素的性能以及组合比例的重新匹配实现以更少的投人得到更多的产出的能力。[2]

  第三,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本领或本事,有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它包含着科技基础、科技实力、科技体制、科技机制、科技环境等综合因素。[3]还有的学着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应当包括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环境支持能力,并建立了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般有如下解释:

  第一,有的学者从高校科技创新过程来理解,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4]

  第二,有的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包括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三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包括人力和经费的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包括论文、科技专着、专利、鉴定成果数和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包括联合申请专利、专利出售、技术贸易和高科技企业。[5]

  第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以高校中从事新知识创造和科技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为主体,利用并整合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资源与功能,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创造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为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及其结果。[6]

  综合以上研究,我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应当包括科技创新的实践基础能力(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基地仪器设施和科技人力资源投入能力);技术与知识创新能力;从事科研的人数(科研全时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学历水平;科技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能力,包括专利与技术转让、科研成果产业化;与教学水平相对应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水平与能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一般是指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科学知识生产为目标,对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主要人员、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系统、科学劳动结构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建立起效率较高的科研活动系统,采用新的科研方法、开辟新的学科领域、获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过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则是使得这一创新过程获得实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研活动产出能力和科学知识流动能力。[7]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其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产出能力上;科研活动的产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等。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对我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