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6358字

  第 1 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2001 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的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制度与计划经济下我国人事干部制度相一致,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后,按照计划进行指令性安置。这种制度曾经在我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其中的一些做法和原则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的军转安置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企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的推行,使得军转安置的主渠道越来越窄,过去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为安置主渠道,逐渐变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为安置主渠道,加之军转干部安置期望值越来越高、大中城市成为主要安置去向,造成了人员安置去向集中、大中城市安置就业的多、县乡一级安置少,企业安置率仅占 1%的不利局面。这样就造成了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满编、超编还得大量接收安置军转干部,而基层和企业一线缺少干部却很少接收军转干部的现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减轻指令性安置压力,合理配置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 2001年国家对军转安置制度进行了改革,出台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 号),结束了单一指令性由国家计划分配的安置,改变为指令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互结合。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有力拓宽了安置渠道,缓解和减轻了地方行政安置军转干部的压力,对于稳定军心,解除军队干部的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实施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军队和地方共同关注的热点,这种安置就业方式既为军转干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就业途径,同时也为军转干部搭建了更加宽阔的创业舞台,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指令性计划分配做法,开创了我国军转安置史上的里程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13 万余人选择了自主择业,河北省也接收了 5500 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但从河北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的实施情况来看,伴随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项政策本身的系统性问题凸现,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愈加突出,进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与政策制定的初衷不一致。二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门槛较高,选择自主择业的比例还不高。三是管理措施还不够有效。四是政策本身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五是军转干部的就业率有待提高。有些选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闲置在家,不愿意就业,或者没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没有工作收入的来源,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军队在职的同等职级军官或者同时转业顺利就业的干部拉开了差距,时间一久,容易使这部分些闲置在家的军转干部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政府和社会积累不满和负面情绪。2003 年至 2007 年,在我国部分城市先后就发生了一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聚众上访问题,要求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就业和相关待遇,在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1.2 研究意义。

  我国政府历来关注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问题,从自主择业安置政策出台以来,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才能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能够尽快转岗就业,到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继续在地方工作服务,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享受应有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但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福祉,也是关乎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现役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消除现役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

  提升军转干部的社会地位,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使他们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是社会稳定、军心稳定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台对有利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导的方式支持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之路,使军转干部能够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顺利进行择业与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行业的收入不存在明显差异,收入也相对平均,在军转干部的安置就业上,一直以政府为主导,军转干部在待遇上一般也比较满意,所以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少。另外,转业军官的安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每年各省也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的。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各省各地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军转安置政策不尽相同。加之与军队相关的政策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封闭性,致使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笔者通过 CNKI 及国内其他数据库查找,共找到关于军转安置的期刊文章 5182 篇,涉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文章期刊共有3282篇,这些文章大都是在2004年以后出现的,2004 年以前的研究文章数量很少。关于军转安置的有代表性成果有罗平飞、张东江、聂和兴、陈树荣、魏有先、廖国更、阎志军等先后出版的论着。

  其中罗平飞在《军人退役安置制度的国际比较》一文中指出:以经济运行的体制来划分,基本上可以分成 3 类:一是由市场支配的完全市场化安置体制;二是政府完全主导的完全指令性计划性安置体制;三是部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和市场结合型安置体制;从立法和法规政策出台、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和绩效的角度来看,这三类安置就业的方式虽然其效率各有不同,但是也适应了各自国家和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廖国庚在《转业干部-走出军营的困惑》一书中,对于探寻转业军官职业角色转换的规律性及加快转业军官职业角色转换的对策思路做了有益探索,对于自主择业干部如何转换角色以适应环境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阎志军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导论》一书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对自主择业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对于自主择业转业干部自身的条件,择业地区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曾化波的《当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中自主择业政策分析》一文中指出,采取自主择业的方式是兼顾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家、军队、地方和退役干部个人的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做出的决策。

  总结以上观点,我国的学者绝大部分对自主择业这项制度的出台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自主择业安置方式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是在顺应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事干部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其他的国家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军人退役安置体制和方式,主要是由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制、兵役和退役体制、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刘红岩在《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制度研究》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军转安置制度的矛盾是,“以计划安置为主的军官转业制度与极速转型的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我国军队转业安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确实是因为经济制度的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的改变造成对原有军转安置的巨大冲击,是造成目前退役军人安置需求与政府原来安置所提供资源和服务之间产生落差与矛盾的主要原因。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都从制度上,具体操作上,从政策和经济结构层面分析了自主择业制度产生的原因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给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建议,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不足。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从我国军转安置制度的历史沿革入手,试图从政策上寻找自主择业制度建立的依据。虽然研究的问题不尽相同,有很多研究还具有地方性色彩,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同质化严重,大部分处于就事论事,对于目前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给出的建议都是一些“补救”措施,没有从根本上给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二是研究有广度却缺乏深度。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国外军队退役军官安置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分别对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法国、英国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做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对形成这些国家独特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的历史和经济原因进行了探究,对于这些国家安置制度的优势为我国的军转安置改革提出了值得借鉴之处。但是这些研究和借鉴还处于较浅的层次,没有对这些国家制定的就业安置制度所从经济学原理角度做深入的探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