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在西方国家,政府非常重视退役军官的就业与创业问题,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从全球来看,在退役军官就业的方式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自谋职业的模式。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就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帮助退役军官就业前的培训、就业过程中的服务、民间和政府建立的各种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无缝衔接的退役军人就业制度。如美国的《退役军人紧急职业培训法》《优待退役军人法》,从国家层面的立法,直接对退役军官离开部队之后如何安置就业、享受福利待遇、就业前系统培训、采取何种就业途径等都予以保障和规范。有了国家的法律保障,使得军官退役后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继续工作和生活。
可以说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退役军官制度的标杆,相关的研究也较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量的美国军官退役,由此美国开始研究退役军人的就业援助问题,并于 1944 年出台了《军人权利法案》,首次从立法上规范了退役军人在医疗卫生、就业、失业救济、教育培训等方面应当取得的优待。1945 年,由 Frank T. Hines 撰写的《复员退伍军人和联邦援助计划》,文章对美国联邦政府对二战后复员的退役军人给予的一系列援助计划进行了阐述:通过教育、医疗、住房、经济、社会保险和就业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援助,来实施对退役军人的全方位帮助。
针对美国二战后退役军人面临的教育、健康、就业、住房、医疗和个人调适方面一系列问题,学者 Mark D. Van Ells 从社会、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成了《再次欢呼--美国“二战”退役军人回家》一书。而针对越战后的军人退役问题,E. Robert Stephens 和 Charles A. Stenger 在《越战时期美国退役军人的机会与挑战》一文中,分析了退役军官的特点,提出了对退役军官们的就业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马上可以采取的可量化性措施建议。
20 世纪 70 年代,Keith W. Olson 针对《1944 年军人权利法案》实施后近 30 年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发表了《军人权利法案与高等教育:成功和奇迹》。他以历史的角度为出发点,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受到这一法案的影响,以及该法案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的评论。通过对历史事实和不同人物的真实记录进行的整理,他指出: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差距往往是明显而持久的,这种情况自《军人权利法案》诞生伊始就始终存在。1974 年,Keith W. Olson 在《军人权利法案、退役军人和美国大学》中,阐述了军人权利法案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当时希望达到的效果。文章还从该法案通过管理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在 Michael J. Bennett 发表的《梦想成真--军人权利法案和现代美国的形成》。该书序言中提到:“1954 年,在《军人权利法案》颁布十周年之际,《时代》杂志注意到‘退役军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数已经达到了美国总人口的一半'.通过《军人权利法案》的实施,这些达到美国总人口一半的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庭都过上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个法案彻底地改变了一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
进入 21 世纪,美国的退役军人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在 Suzanne Mettler 出版的《战士到市民-军人权利法案和伟大一代的形成》一书中,作者充分肯定了 1944 年军人权利法案的作用,不仅是为了顺利安置退役军官,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经济学派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办法,充分利用美国充足的教育资源,对退役军官进行系统的再就业教育培训,从而使大批退伍军官进入了美国各类学校进修,造就了当代美国“伟大的一代”.
通过这些国外退役军官安置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国的退役军官尽管安置方式不同,但都是根据其国家的国情,经济政治制度和国力来确定的。虽然对我国的自主择业政策具有借鉴作用,但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和我国有很大区别,绝对不能不考虑国情就照搬这些制度。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结合自已在军转安置部门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经历,查找了历年来中央和河北省政府以及河北省人社厅下发的文件,初步掌握了国家和省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与就业政策、法规以及自主择业干部人员的数量、数据、就业情况等。笔者还在河北省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通过互联网、知网等搜索平台,查找了大量关于转业干部就业的资料、着作、论文等文献,了解了国外军官退役以后的再就业情况。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目前总体的就业形势,运用有关就业理论,对目前军队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模式,进行了分析讨论。
1.4.2 比较法。
参照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择业就业体制,与不同地区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退役军官就业方面的法律制度相比较,学习西方成熟的法律制度和就业模式,分析其成功原因,为提高河北乃至全国军转自主择业干部就业成功率提出好的对策和建议。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地区的差异以及成功与不足,总结归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特点。通过分析从 2001 年至今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比例逐年变化的规律,阐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就业走向及趋势,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4.3 社会调查法。
结合我在河北省军队专业干部培训中心的工作实际以及工作性质,对 2001 年至2012 年河北省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000 余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集中座谈 7 次,走访 400 余人次,电话征询情况 4000 多人次,对各个年度河北省计划安置人数、自主择业人数以及各年占计划数的比例,围绕就业人员的年龄、所从事行业、目前岗位、工资收入和创业人员的年龄、行业性质、员工数量、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以及赋闲在家人员未就业的原因、就业意向、需帮助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调查,为展开系统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对象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在河北省安置的 2011 年前转业的年龄在 40 周岁以上、60 周岁以下自主择业人员,共计 4700 余名为调查对象。之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算出百分比并用图表的方式进行直观表达。
1.5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001 年 1 月,国家出台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推行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安置政策。而自主择业作为一种新的军转安置方式,拓宽了安置渠道,减轻了地方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压力。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实施是我国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军队和地方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安置方式既为军转干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就业途径,同时也为军转干部搭建了更加宽阔的创业舞台,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做法,开创了我国军转安置史上的里程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 14.1 万人选择了自主择业,河北省也接收了 5500 余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全文共分为 5 个部分。第 1 章和第 2 章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切入,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阐述了现阶段研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剖析了与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方式相关联的几个基本的概念,指出了军转干部走自主择业创业道路的必然性。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自主择业干部的管理现状和就业现状,第四部分指出了从政府到个人的不同层面在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五部分内容是对河北省目前的自主择业安置办法和模式给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河北军转安置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对河北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进行的系统研究拓展了此项研究领域的范围。同时,研究内容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转干部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效果的评价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尽快走出旧的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