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完善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71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政策探究
【第2部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工作研究导论
【第3部分】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相关概念与自主择业的必然性
【第4部分】河北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现状分析
【第5部分】影响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主要原因
【第6部分】 完善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军转干部择业问题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完善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军队转业干部人才意识。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经历了在部队的二十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其自身有独到的素质优势,他们是我国干部队伍中重要的人才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政治上过硬,军队干部在政治上普遍具有较好的素养和理论水评,这些政治素质,是做为一个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到了企业或者民间组织中,这些政治素养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善长组织协调与管理。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不论是组织日常训练 还是在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完成抗救灾任务的过程中,都要求领导者具备强大的指挥能力、谋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军队转业干部成为了组织中优秀的管理人员。三是创新观念比较强烈。长期的军旅生涯造就了军队干部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打破陈规,用新观点、新思路筹划工作;能大胆实践,在创新求异、不拘一格上有所作为;能够关注发展和未来,时刻做好抢占先机的准备。保持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敢于在没人走过的地方走路,在有人走过的地方出新,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不平凡,在没有变化的行业寻求变化,许多转业干部取得了自己事业的成功。四是意志品质比较顽强。军人职业的挑战性、风险性,磨练了军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特别能战斗的顽强意志,很快克服“隔行”带来的困难,实现了由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成为“行家里手”的转变,拓展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以上可以看出,军转干部不但是部队干部队伍的佼佼者,也是全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只有的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确立军转干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意识,才能使军转干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让公众认识到军转干部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

  5.2 引导广大军队转业干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军队转业干部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志愿单位,有利于军队转业干部顺利完成转变,有利于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个人、对组织、对事业,都有着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引导军队转业干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2.1 转变“待遇至上”的思想,确立“事业第一”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的物质利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但是,在消除不讲物质利益的极左思潮影响后,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却明显增长。受这种思想影响,有些军转干部择业时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但是,军转干部在社会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都应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坚持把事业作为个人的志愿。

  5.2.2 转变“非公不进”的思想,确立勇闯“事业”的行业观。

  由于多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军转干部怀有重“公”轻“事”的特殊情感。安置到机关,成为公务员最好,如进机关,则必须是可以过渡为公务员的岗位;如进事业,则必须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或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些同志如能实现上述愿望,而且上岗后能够发挥个人专长,那自然是好事,但本不适合机关工作,却硬挤进机关,反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行业和企业结构的多样性,要求军转干部择业志愿也必须客观、现实和多元化。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应自觉转变“非公不进”的思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更应把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作为告别军营后的主战场。

  5.2.3 转变“恋城厌乡”的思想,确立扎根基层的苦乐观。

  受社会上“恋城厌乡”的思想影响,军转干部在选择安置去向是,越来越明显表露出恋城倾向。当然,那些军龄较长、职务较高、生活基础在城市的,理应创造条件,妥善安置在城市。但有些年龄较轻、职务较低、且家庭生活基础不在城市的,也迫切要求留在城市。这无疑会增加城市的安置压力,而乡镇或基层的安置潜力则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目前,乡镇条件是有些艰苦,但随着国家扶农、支农政策的出台,乡镇的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在这种形势下,年轻的军转干部到基层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四是转变“贪图安逸”的思想,确立奋发拼搏的进取观。总的来说,地方工作与部队相比,也会安稳和轻松一些。但是,在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工作不求上进,无所用心,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势必有被淘汰的危险,何况有些部门单位,任务艰巨,责任明确,纪律严格,工作并不轻松。如:公、检、法、安全等单位。转业对于军转干部只是岗位的转换、战场的转移,贪图安逸既不应该,也难做到。所以,择业时还是应自觉放弃“贪图安逸思想”,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奋发拼搏、开拓进取的观念。

  5.3 优化军队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人才资源使用环境。

  妥善安置、合理使用军队转业干部,使其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是党、国家和军队对军转人才开发的一贯要求,也是开展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遵循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与合理使用的原则,是开发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关键环节和根本目的。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就是要因事择人、量才任职,把最优秀的军队转业干部选配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去,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只有遵循人才合理配置与使用的原则,坚持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转干部人才的作用。

  能否合理使用军队转业干部,直接影响到军队干部的自身发展,以及今后的武装动员和国家的建设工作。要结合新的实际,坚持不移地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军队转业干部的原则。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认真地研究落实政策、采取各种办法安排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事宜,使他们处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将接收单位空缺岗位、用人条件、目前壮况,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情况,尽可能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生活要求进行选择,确保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4 完善军转人才开发的法制和政策体系。

  建立军转人才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体制机制对实现军转人才开发工作科学发展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要想开发好军转人才资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规划和设计,必须对军转安置工作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

  应尽快出台《退役军人安置法》,结合《国防法》、《兵役法》和地方已出台的各项人事制度法律法规,把退役军人的待遇、安置、培训、就业、管理等统统纳入其中,使军转安置工作更具有权威性、稳定性,使转业干部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打破区域条件限制,跨区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积极借鉴人才引进的做法,对高学历、有专长的军转人才,打破自然地域条件的限制,实行户籍所在地与工作地分离的办法,允许跨地域接收安置,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利用人才市场,人才洽谈会、跨地域招聘军转人才,军转部门还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布军转人才信息,为本地吸纳军转人才;对符合安置在中等以上城市军队转业干部自愿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职务或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5.5 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转业管理制度。

  要使更多的人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就必须要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服务制度,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才能解除军转干部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军转干部放心大大的选择自主择业。

  5.5.1 适当放宽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条件。

  对不符合军队退休条件和副团职(含技术 9 级)以下的干部,可根据本人志愿实行自主择业、政府协助就业等办法进行安置。因为这一部分干部的职务较低、年纪较轻、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到地方自主择业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参与社会竞争。选择自主择业,既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又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建设与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个人意愿统一起来,是一种兼顾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积极而稳妥的做法。

  5.5.2 完善落实政策制度。

  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重要长期、系统的工作,他的开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来保障。由于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实施仅时间不算太长,随着我国经济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了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目前的暂行办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自主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须要以法律的形式对此加以规范,这就需要要在保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从顶层设计开始,设计出规范、稳定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来制定优惠的安置政策。打破区域条件限制,跨区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必须借鉴人才引进的做法,对高学历、有专长的军转人才,打破自然地域条件的限制,实行户籍所在地与工作地分离的办法,允许跨地域接收安置,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利用人才市场,人才洽谈会、跨地域招聘军转人才,军转部门还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布军转人才信息,为本地吸纳军转人才;对符合安置在中等以上城市军队转业干部自愿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职务或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