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农工民市民化困境与对策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6 共59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第2部分】 农工民市民化困境与对策绪论
【第3部分】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4部分】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第5部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6部分】农民工市民化中的阻碍因素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有两件事情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有着最深刻的影响,第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新科技革命,其次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工业化给现代社会创造持续供给,而创造需求的强大推动力则是靠城镇化来实现。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人既是城镇发展的基木要素和根木动力,也是城镇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城镇化进程是否健康发展,归根到底还是看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木,是否坚持了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的总体协调可持续。就我国城镇化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而言,是如何转移农村人口,让作为城镇化主体的农民工快速、全面地融入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中去,让农民既能从农村“走得出去”,又能在城市“安得下来”,完成农民消费向市民消费的转变,激发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使其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尽管有大批的农民工涌入了城市,但仍然游离在城市系统之外,处于一个“半城市化”的状态,或者叫虚假城镇化。同时,农民工群体也在不断的分化,新生代的农民工与上一辈农民工在知识和技能结构、思维和行动方式上都产生了显着的差别,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些新的课题开始进入政策。的视野。“十二五”行将结束,农民工市民化将依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核心任务。

  (二)研究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当前释放的改革红利,吸纳更多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永久性转移,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历史任务。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这就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所在”,“把符合条件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1、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个基于现实国情的基本判断,不因进入工业化中期而有所改变。“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一个行业领域、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其中,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完整、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如何把农民从土地上充分解放出来,“放活”农村经济,根木出路还是在于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只有大规模的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才能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资源分配比重,为促进繁荣农村文化、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城镇化不仅是要吸纳农民,而且要促进农民1?市民的转变,一个是量的增加,一个是质的变化。农民工参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却与自身的市民化进程脱节,造成大量的农民工不能从根本上在城镇沉淀下来,是这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力能否以产业工人或城镇居民的形式在城镇固定下来,培育和刺激新的消费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与制度的完善可以减少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性,促进更多农民工及家属向城镇稳定有序迁移,稳定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人口在劳动就业和居住生活上的合理分布。改变与城乡一体化不适应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势在必行。

  3、是f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近80%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1/3,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远低于城市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卫生、保险等环境全面落后。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变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理念、消费意愿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消费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基木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的升级,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农民工市民化创造的巨大需求,无疑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在未来一二十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届时,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逐步转移到各大城镇。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将会创造出了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充当起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引擎。

  4、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改进的方面。

  因为大量农民工不能在城镇定居,流动性就会一直存在,稳定的产业大军不能形成,管理和技术的积累不能有效延续,不利于企业成长、市场培育,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呼唤一支成熟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农业大国,服务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虽然占比不多,但潜力很大。这种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人口方面的贡献显而易见的。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水平能够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农村、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产业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城乡经济发展融合之路。

  5、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农民进城变工人和市民是一个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来看,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还是希望将农民禁锢在了土地上,加强身份管理,在政治上防止社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后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户籍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农民工已经能够自由进城务工,但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他们的身份依旧没有改变,长期处于城市的边缘,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为工业化进程“铺路架桥”,相应的权利却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市民的忽视、排挤和伤害。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矛盾就会与日俱增,造成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社会产生疏离感和不信任感,相应的责任意识缺失,如果处理不好这层关系,就会埋下不稳定的隐患。所以,我们要统筹_城乡公共服务,致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与国情相符,与城乡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完整的、可持续的基木公共服务体系,这不仅关系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