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城市化概念,在西方是同一个单词(Urbanization),两者没有区别。城镇是城市和小城镇的统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生存和生活由分散到集中的一种空间聚落形态。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或都市化,是指由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
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1991年,经济学家辜胜阻首次提出“城镇化”概念;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釆用“城镇化” 一词,成为我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概念。它的主要表现为随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屈住。
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特征有三:第一,农村人口向都市转移;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生活方式向现代演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从1981年至2003年22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翻了一番。90年代以后,中国劳动力转移以跨地区异地流动为主,城市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各种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逐渐放开,外出农民工数量从90年代初期的6000万人左右发展到世纪末的1亿人左右。1993年国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设市标准,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机制开始配置资源,大大加快了开发区和大城市建设步。伐。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进入重要转折期,农民工数量增长稳中趋缓。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1?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根据国际经验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达到65%左右,城镇人口超过9. 6亿,城镇化还将保持20 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促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民工
公共政策中的农民工称谓最早出现于1984年,当时叫农民轮换工(1984年6月,国务院发布《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1991年正式称为农民工(199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产业政策或者是人口政策,都不允许农民流动。
当时农村通行的是“以粮为纲”,农民即使不离开农村,也不允许发展非农产业,农民没有不当农民的自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城乡分割体制逐渐松动,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城镇务工经商,特别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规模涌动,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形成了民工潮。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制度出台,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农民工流动的政策法规被政府逐步取消,农民进城务工变得简单易行,在心理上也为农民工松了绑,农民的务工收入大大高于土地收成所。获得的收入,鼓励着更多的农民涌向城市,促使形成了新一轮的农民流动大潮。
中央一号文件连年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在2004年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己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明确了进城农民工也是“产业工人”的观点。这说明我国不仅在政策层面上承认了 “农民工”的阶级属性,而且承认了 “农民工”在工人阶级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关于农民工的概念,学术各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诸多探究。在社会学意义上,农民工被定义成是一个身份加契约的称谓,他们兼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使命,他们是农民群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分化的结果,即使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群体,是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完全或兼职的非农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辞海》对农民工的定义是:“在我国,通常指具有农村户籍但已在城镇做工的劳动者。萌芽于改带开放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不断发展,2004年以后,人数已达一两亿人。且具有流动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部分农民工在农忙时节依然会选择回乡务农,有的则在城镇长期就业,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创造财富,为农村增加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有效形式。为改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本源意义上来说,农民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取得土地经营收入的那部分劳动者,是一种职业概念。然而,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又是一种身份的代表。对一个人口可自由迁徙的国家而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城市化的基木内涵,但是我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上地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只流动不迁移”的特征。
农民工不同于农民,他们的职业是非农产业,在城市打工。农民工也不同于市民,他们的社会身份依然属于农民。因此农民工是“农民”身份+ “工人”职业的特殊群体,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城乡分离是我国农民工的基木特征。这种分离使得农民工不能同等地享有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公共服务,具有角色的双重性、决策的自主性、流动的候鸟性、社会处境的边缘性、行为的失范性、历史的过渡性等特征。
三、农民工市民化
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生产规模化,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为农业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提供了能。工业化带来的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单位土地边际报酬递减,农业劳动力出现过剩,客观上要求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人口流动来保证劳动职能的不同组合以实现优化配置。工业化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生产要素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场所,工业化通过城镇化达到农民工市民化的目的。市民与农民不再是地域上的区别,也不是职业上的区别,他们的区别更主要在于权利、待遇、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等。?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从事职业和工作性质上的变化。农民工市民化是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的转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二是生产生活的地域变化。农民离开土地和村庄,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流动,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三是身份和户籍的变化。即从“农”到“工”、“商”的转变四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方面的变化。小农经济思维模式与市场经济的激荡过程中,为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发生的主动或被动的同化现象。四个层次的内容相互联系和制约,前面三个方面更多的是受制度约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同样都是内涵和表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方面的的转变构成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局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