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界定与理论基本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9190字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本概述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并不是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房等硬件建设,它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通过研究,研究及实践表明新形势下,新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1 概念界定
  
  2.1.1 美丽乡村

  广州市美丽乡村是建设新型城市化下的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实施的"12338"决策部署[1],坚定不移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施"美丽城乡行动计划[2]",全力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独具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都市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方案公布了建设计划,从 2013 年起完成第一批 14 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和验收工作,目前南沙区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试点金洲村已完成建设和验收,按照美丽乡村的思路和计划,按一年调整优化,三年功能提升,五年建设典范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其他 128 条(含第一批 14 条市级美丽乡村)按逐级打造,逐年提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具体,包含了村基础组织建设,农村土地,村庄规划、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从方案任务开始,避免进行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不推进农村整体改革的普遍农村建设情况。

  一是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二是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是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四是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五是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1.2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在学术方面,广义上属村镇建设范畴,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全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狭义上由于给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本次研究的是特指广州市开展新型城市化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期限是2012 年至 2016 年选择试点村进行建设,总结后进行推广。在 2004 年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新提出了 "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议还具体制定了新农村的五个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 年 5 月,南沙区按照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2012 年-2016 年完成金洲村等10 条美丽乡村试点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一项措施,美丽乡村是建设的是村庄,但是包含了城中村,城郊村,远郊村,按照村庄的类型进行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如城中村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片区,一是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矛盾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二是城市发展的边界和更新升级需要以改造城中村作为长期发展的指点;三是城中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是城市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又如远郊村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片区,体现在远郊村的生态环境。

  南沙新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具体建设目标:2013 年,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试点金洲村建设,目前已通过验收考核,金洲村位于城市中心区南沙街,结合蕉门河城市中心区建设任务,按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推进规划、建设任务;2014 年,第二批市级美丽乡村试点东涌镇大稳村位于东涌镇区旁,通过环境优化提升,结合镇区推进民俗水乡,榄核镇子沙村为纯农业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生态农业村,万顷沙镇红港村,属于滨海渔村,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滨海渔村体验;2015 年至 2016年完成黄阁镇蕉门村(蕉门河城市中心区)、横沥镇冯马三村(水乡农业村)、大岗镇鸭利村(大岗镇区)、榄核镇大生村(榄核镇城区郊区)、南沙街芦湾村(休闲商务区)、南沙街塘坑村(文化古村)。

  2.1.3 美丽乡村建设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属于村镇建设管理,学术上定义:村镇建设管理是指政府主管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村镇建设目标,对所辖区域内的村镇建设进行的决策、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系列活动的总称.在广义上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主要有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管理、村镇工程建设管理,村镇节能、节水、节地管理、资金管理及档案管理等。狭义上的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包括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资金管理三个方面。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内容如下:

  第一、村庄规划管理。

  深化美丽乡村试点村村庄规划,组织开展试点村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编制过程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成果要公示,通过科学民主的方式,打造"阳光规划",编制出能够"落地"的村庄规划,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注重村庄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和艺术环境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用地,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核查试点村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试点村村庄建设用地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盘活美丽乡村试点的土地资源,把土地资源转变为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的资本。

  第二、项目建设管理。

  一是全面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做好试点村的村容村貌专项设计,实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全面清拆村庄内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全面统筹改造危旧房和泥砖房,重点帮扶困难户修缮改造破旧住房;整饰建筑外立面,彰显属地人文景观和建筑特色;村内设有垃圾集运点和垃圾箱,实行定时定点清运,做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集运点规范美化,周边环境整洁干净,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或垃圾房,推广建设卫生厕所;大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利用空闲地、边角地、道路两侧、村前屋后等地方,见缝插绿、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小品,开辟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场所,营造村庄宜人生活环境。

  第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着重做好"七化工程":一是道路通达无阻化,户籍人口 100 人以上的自然村村道 100%硬底化、村内道路 100%硬底化,实现道路通达风雨无阻;二是农村路灯光亮化,试点村要率先实现"十大惠民工程"之农村光亮工程计划;三是供水普及化,试点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生活用水集中供水到户;四是生活排污无害化,试点村生活污水 100%经处理达标排放;五是垃圾处理规范化,推行农村厨余垃圾生化处理措施,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县级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六是卫生死角整洁化,清理藏污纳垢场所、治理坑塘沟渠,消除蚊蝇"四害"滋生地;七是通讯影视"光网"化,实施"宽带广州"、"光网广州"战略,试点村 100%自然村通"光网",达到高速数据下载、高清视频点播等高带宽、高速率的要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着重做好"五个一"工程,构建"20 分钟服务圈",即一个不少于 300 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站,一个不少于 200 平方米的文化站,一个户外休闲文体活动广场,一个不少于 10 平方米的宣传报刊橱窗,一批合理分布的无害化公厕。

  第四、建设资金管理。

  按照有关规定的出资比例配套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市本级财政原预算的涉农建设资金优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保障市级创建点,保障美丽乡村试点建设资金需求和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金。引导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和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投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历史文化古村、休闲旅游生态村等建设,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参与农村集体闲置用房综合利用和村级标准厂房及商贸项目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村集体和村民投劳投资。本着"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发挥镇(街)、村,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村集体和群众投劳投资,充分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市级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培养、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机制;发掘美丽乡村试点村观光休闲农业资源禀赋,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

  科学谋划村庄整治的长远规划,推进"农民住宅社区化",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筹措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盘活农村地区的泥砖房、危破房和空心村的土地资源,引导农村住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集聚,鼓励统一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进一步解决符合分户条件的村民的住宅问题。

  2.2 相关理论概述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范畴,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等学科领域都有开展,很多理论日趋成熟。比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新型城市化理论、空间规划、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

  在我国,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村镇建设,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近年来也所突破,如城乡一体化理论等。相对而言,有关农村建设管理的理论比较少,并且没有很好的与实际的应用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尚没有发展成为系统的村镇管理理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也是对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1991 年,我国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 年,通过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制订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 年,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2012 年 11 月 14 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是当前我国发展建设的根本理论,在研究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管理中起到了理论的承接和发展,即从原有的建设中发现问题的判断依据,也是思考和提出对策的理论基础,是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2.2.2 生态文明理论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一是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二是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

  三是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四是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是统筹城乡的行动计划,是一个综合的建设目标,对城市与乡村一体发展的进行统一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统一关系。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因果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交叉重叠关系。四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南沙新区农村地区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但又脆弱的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适应新形势的环保要求,还是南沙新区农村改善生态环境必需考虑的课题。

  2.2.3 新型城市化理论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2]

  刘岚丽(2008)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环节,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战略;也是适应小康后人民生活要求提高,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城市功能增强的生活家园建设模式。[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