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才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人才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2.1.1 人才资源的定义
在论述人才资源之前,有必要先强调一下人才的含义:人才是指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可以说是人力资源中素质、能力较高的劳动者。人才资源是把人才看成一种资源,一种资本,注重的是产出和开发。以国家统计局及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人才资源标准来看,人才资源调查突破职称、学历等的教条,而是看重实际能力,以从业人员实际从事的岗位和职业来确定,已成为大势所趋。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都包括在人才资源之内。党政人才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指的是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无技术职称但实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也包括在内;技能人才是指除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之外,所有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能动地发挥自身技能的工作人员;经营管理人才指的是能为企业发展做宏观指挥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技能岗位上的管理者;农村实用人才指的是农村中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起带头作用的劳动者,包括:生产优秀者、经营优秀者、科技社会服务人才、技能带动人才等。
2.1.2 人才资源开发的定义和意义
“开发”的概念最早用于自然界资源,如石油开发、森林开发、土地开发等,而后才指如新工艺开发、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开发等人类技术领域的发展内容,最后才运用到人类自身,比如创造力开发、智力开发、潜能开发等。汉语词典中开发的意思:人民某种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也有发现或发掘人才,技供利用。英文单词为 Develop.笔者认为开发是指某一开发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各种途径,发掘(人类社会的或自然的)潜能资源的活动。综合相关的解释,我认为人才资源开发可以大体如此定义,是指把人的各种主观因素(诸如经验、技能、知识、智慧、创造性、积极性等等)当作一种资源用以发掘、利用、培养和发展,使这种资源的潜在形式价值转化为显性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局势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个负责的系统,人才资源开发包括了以下内容: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调配等。
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上来看,人才资源的积累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西德和日本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凭借着自身有具备充足的人才存量(一大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再加上在始终把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放在经济发展政策中的首位,从而做到了短时间内战后恢复乃至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一段经济史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人津津乐道。作为世界强国,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本国人才培育与发展,一方面对内重视教育,大力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对外实施针对优秀人才的优惠方针,吸引外国人才资源,提高自身人才储备。虽然同为发展中国家,但二战后却有相当多国家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才发展道路。那些经济发展迅速,并能在短期内实现预期目标的国家大多不仅注重物质资本积累,更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比如新加坡、韩国这样一些虽然国土面积有限、资源并不丰富的小国,也能从 80 年代起就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大力加强教育与培训、保证劳动者技能与知识水平的稳步提高,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看哥伦比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没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这些国家缺乏具备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当代人才,也就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2.2 人才资源开发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介绍
上世纪 60 年代,舒尔茨和贝克尔这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讨论出了一条关于人类生产能力分析的新研究思路,他们认为:(1)人力资源是当代社会所以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人力资本理问题应成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谈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无法与人力资本媲美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同时还与国民收入成正比;(3)教育投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是一种明显的投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这种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由于教育投资在此间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人力投资也是教育投资问题。人力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技术知识程度下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明显能比低技术知识程度人力带来高产出;(4)教育投资必须在人力价格浮动的衡量之下,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做出部署和调整。 (物质)资本积累早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形不仅使人为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且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已不再是投入多少物质或实体性资本,而是能够拥有创造当代经济社会财富的能力,比如科学和技术这些知识资本以及个体对存于自身内部的各种天赋和后天习性、知识积累的运用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要素,人力资本的积累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本的可积累性使得它的存量往往不是一次投资就能形成的,多次投资才能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正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条件。要使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就应该不断积累高素质的人才资本,在依靠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无论是一般性的人力资本,还是特殊的、专业性的人力资本,都是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而后者又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必须强调教育和社会分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科研机构与教育单位的多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资源的多寡。我们会发现,在实际经济增长情况中,人为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界研究中,研究视角也从物质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内部也从简单讨论其数量上升到了检验质量层面,高层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无疑对当代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2.2 人力资源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源自经济学领域。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外部成本是它的别称。将外部性进一步细化可以得到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一定范围内,劳动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诸如竞争或合作,创作或分享等,来学习和共建新技能知识,并以此带来明显客观的外部收益,此乃人力资源的外部性。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通过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所表现出来的能力。Schultz(1961)分析人力资本时,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从此人力资本概念逐渐得到充分发展。技能、知识这些都是能够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资本,而一些更为抽象的要素比如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信息搜集获取等方面的能力等也包括在了广义的人力资本概念中。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实与1物质资本投资一样能带来较广泛的收益。
Lucas(1988) 解释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externality)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本作用可以分为外部效应/外部性(external effect 和内部效应/内部性(internal effect),前者是指一旦提高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就能相应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生产率,大多数人在考虑人力资本投资时忽略了这一影响,故称之为外部效应。后者是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也能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和收益。Lucas 指出,群体间和群体内部的相互学习和分享形成了这样一种外部性特征。Lucas 所提及的团体互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也就是基于团体和基于个人的激励机制:其一,在相互学习中提升外部性,具有不同优势的成员可以通过对技能、知识、信息的分享,在互助合作中互补、提升各自的能力,一个人力资本有较高水准的群体或组织,就能依靠这种个体会主动抓住潜在学习机会,以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职业素质,互动带来更强的外部性;其二,由于团体成员之间竞争压力的普遍在场,越是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团体,就有越激烈的竞争机制,人力资本外溢的效率就越高(Weisbrod, 1962)。又由于人际互动是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主要发生途径,而随机的互动更可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人群范围之中,这就使某些行业更容易吸引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力,使其聚集,因此这些行业也就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Rauch, 1991)。人们往往认为人力聚集是其外部性特质导致的,经济主体间互动与交流使人们在这种汇聚中获益匪浅,而且这种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场域更强大,使个人或群体能获得更好的工资福利,行业生产率也就更高(Alonso-Villar, 2002)。
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巨大,会让人力资本密集程度不同的行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由此影响到行业之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普通情况下,水平高的行业更能吸引劳动力流动,但是人力资本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其实具有大相径庭的跨行业流动能力,越是人力资本程度低的劳动力越难以流动,程度高则反之,因而某些高素质劳动力会集聚在一些水平高的行业之中,产生一种“马太效应”.
人力资本内涵之广泛令实证性的研究难以展开,因为包括天生能力、教育水平、培训成果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各个因素都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本文选用了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两个可证因素来衡量调查对象的人力资本水平。如果要分析武城县每个行业的人力资本外部性究竟如何,将所有要素和数据统统纳入范围内是不实际的,于是本文将行业对象内人力资源的平均工作经验和平均受教育水平拟为两个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外部性问题通过这两个因素相对于基准类别的收入溢出的影响来表示。隐含在这一便于实际操作定义背后的假定是人力资本水平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能够由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因为工作经验与良好的教育能使人们取得有价值的技能,从而带来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这是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力溢出,按照人力资源互动的说法,现有受教育工人能令其他工人更富有生产力,一旦从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整体生产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此谓生产力溢出。不同于个人教育和个人收益的提高。此类溢出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这一论断已被宏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学科中的大量理论文献证实。二是教育产生负的溢出,一旦教育的结果只停留在释放生产能力信号层面,而没有直接提高生产力,那么教育所承诺的社会收益将无法达到,并被其私人收益所超过。三是要考虑到教育可能降低经济活动的参与度,这样产生负的外部性,例如高受教育程度会带来低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