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城市失能老人照护体制的完善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49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城市失能老人群体照护中政府介入研究
【第2部分】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应对策略导论
【第3部分】我国失能老人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第4部分】城市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现状分析
【第5部分】失能老人机构照护问题分析
【第6部分】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7部分】完善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政策建议
【第8部分】 城市失能老人照护体制的完善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主要提出如下观点:其一是政府与社会应更多参与到照护扶助中,最终形成长期照护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其二是提高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性,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实现"去机构化"的老人就近照护是基于其人才与服务设施的充沛与完善,现阶段我国有必要加强对长期照护产业人才与设施的扶持,助推养老长期照护专业化的发展。其三是强化对家庭照护的扶持,由于我国现有财力有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家庭照护依然会是老年长期照护的主体,面对家庭大的可能或是已经出现的下滑,文章认为一方面政府需加强赡养道德方面的宣传,重塑孝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应给与家庭更多补助,通过法律的实施为补助奠定基础。其四是尽早为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建立做出准备,这是综合发达国家长期照护经验中所提出,在条件成熟时,应给予失能老人做出制度性的保障。依照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长期照护的完善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等),等共同参与,国家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得失能老人长期服务供给能够公平合理,实现社会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弘文。从 2000 年人口 普查看我国人 口状况的几 个特点 .人口研究。[J].2001(4):12-18
  [2] 全国老龄办宣传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J].2012(14):7
  [3] 董彭滔。中国老年照护法律和政策现状及完善路径[J].2012(5)。社会保障研究:27-32
  [4] 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概念解析。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
  [5] 荆涛。对我国发张长期护理保险的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J].2007:12-15
  [6] 党俊武。中国城镇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7.
  [7] 丁一,吕学静。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兼论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的对策[J]. 学术论坛。2013(12):120-128
  [8] 熊波。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与决策--以个人资本为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 王德文,谢良地。社区老年人口养老照护现状与发展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90-100
  [10] 钟仁耀。上海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5):5-12
  [11] 尹 尚 菁 , 杜 鹏 . 老 年 人 长 期 照 护 需 求 现 状 及 趋 势 研 究 [J]. 人 口 学刊。2012(2):49-56
  [12] 杜 鹏 , 武 超 . 中 国 老 年 人 的 生 活 自 理 能 力 状 况 与 变 化 . 人 口 研 究[J].2006(1):50-56
  [13] 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相关论题[M].台湾:桂冠社会工作机构。1989:1-2
  [14] 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4-45
  [15] 曲嘉瑶,伍小兰。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居住意愿[J].老龄科学研究。2013(2):46-54
  [16] 侯蔚蔚,王玉环,冯雅楠等。居家非正式照护者与失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1115-1118
  [17] 施巍巍。发达国家医疗照护与长期照护资源分割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8] 熊吉峰,章姗。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研究[J].学理论。2012(1):71-72
  [19] 曹建勋。高龄老人居家照护者社会支持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0] 窦玉沛。民政部: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J].社会福利。2009(12):6-7
  [21] 吴欣欣。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研究[D].烟台大学。2013
  [22] 祁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57-59
  [23] 杨艳绥。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 [M].北京:清华大学。2013:20-45
  [24] 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60
  [25] 祁峰。中国养老方式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4:21-50
  [27] 杨团,张秀兰。当代社会政策研究 [M].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40-45
  [28] 日本健康保险组合联合会编。社会保障年鉴 2007 年版[M].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7:31-32
  [29] 关锐煊。老年心理辅导指导 [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1:60-64
  [30] 陈立行,柳中权。向社会福祉跨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4
  [31] 厚生劳动统计协会。国民福祉和介护的动向[M].东京:厚生劳动统计协会。2002:217.
  [32] 田雪原主编。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74-76
  [33] 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0-65
  [34] 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5-16
  [35] 徐安琪,张亮,刘汶蓉,包雷泽。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9-21
  [36] 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30
  [37]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90-92
  [38]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0-103
  [39] 蔡林海。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启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40-47
  [40] 孟令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00-107
  [41] 吴吉惠。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5-70
  [42] 柴效武。未来靠啥养老[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89-91
  [43] 陆鸣。长期护理保险业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0-92
  [44] 裴晓梅 ,房莉杰 .老年长 期照护导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0-103
  [45] 陈卫民。发达国家老年照护服务供给体制改革及其借鉴意义[J].天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3:)58-64
  [46] 段昆。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 [J].北京:中国保险,2001,39(2):47-49
  [47] 唐咏。高龄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与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J].学术论坛,2012,260(9):168-173
  [48] 施巍巍。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J].哈尔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4):48-53
  [49] 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老年人长期照顾政策的国际识,WHO/HSC/AHE/00.1,2000.
  [50] 宁素荣,张会君,尹姣等。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大连: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7):78-80
  [51] 王峰。日本介护培养与服务体系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发[J].广州:护理学报,2011,18(4B):24-26
  [52] 王玉环,刘素香。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研究[J].北京: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93-96
  [53] 贺 银凤, 周 英华。我国 老龄照料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J].人口学刊,2009,176(4):47-51
  [54] 唐咏。去碎片化:中国老年长期照护政策的整体化路径[J].深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83-88
  [55] 张盈华,老年长期照护的风险属性与政府职能定位:国际的经验[J].西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40-46
  [56] 朱铭来,贾清显。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测算及保障模式选择[J].北京: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7):32-38
  [57] 郑大喜,肖亚琴。新医改形式下构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思路探讨[J].武汉:医学与社会,2011,24(3):12-14
  [58] 周海旺,寿莉莉。支持老年照顾者应对高龄化社会的老年照护挑战[J].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77-81
  [59] 张恺悌,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北京:残疾人研究,201l(6):11-12.
  [60] 陈社英,公共政策视角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南宁:改革与战略,2010(7):159-166.
  [61] 于泽浩,家庭照料的困境及应对--以北京牛街为例[J].北京:社会福利,2009(4):31-32.
  [62] 杨胜利,李正龙。政府应加大对失能低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基于上海市的分析[J].上海: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59-62.
  [63] 石川基树。高龄期生存意义的构造[D](博士论文)。东京: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研究科,2011.
  [64] 党俊武。中国城镇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研究[D](博士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
  [65] 朱晓艳。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66] 汤文巍。上海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67] 李鹏军。日本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68] 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9] Hanetal, National trends in adult hospice use[J].Health Affairs,2006,25(3) :792-799
  [70] Williamson, J. Social secur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 developing nations:Across-national analysi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7.19(2): 205-227.
  [71] Campbell and Kegami:Japan Radical Reform of Long-term care[J].social PolicyandAdministration.2003(37):21-34.
  [72] Diamond,P.Orszag P. Saving social secur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19(2):11-32.
  [73] Gustman, A.Steinmeier T. The social security early entitlement age in a structuralmodel of retirement and wealth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 89(2-3):441-463
  [74] Zhang M Y,Kataman R,Salmon D,el.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ndAlzheimer's disease in Shanghai, China :impact of age gender andeducation[J].Ann Neurol,1990,27 ;428-437
  [75] MuntanerT,Hadden WC,KravetsN.social class,ra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US:Longitudinal result from the 1986-1994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survey.Eur.Epidemiol,2004;19(8):777-784
  [76] Simonazzi,Annamaria. Care Regimes and National EmploymentModel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211.
  [77] Castries,Henri de.Aging and Long-Term care Key cChallenges in Long -Termcare Coverage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ystem [J].The Genevapapers ,2009(34):24
  [78] Sushi Minamoto,Milch Bokhara, Malcom Sai to 2010.On the consumption insurance effects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Japan:Evidence form micro level household data Japanese int,Economies(24):99-115
  [79] Yunnan Lee,Miscook C hoi.2002.Functional disability of older persons in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in Korea,Archives of Gerontology.andGeriatrics,93-106
  [80] Martin Carlson, Les Mayhew,Ben Rickenbacker.2007.Long term care financingin for OECD countires:Fiscal burden and distributive effects,HealthPolicy(80):107-134
  [81] Maslow.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review[M].50(40):370-389
  [82] Joan Costa-Fon ta,Joan Proviral-Corns.2008.Who is willing to pay for long-termcare insurance in Catalonia:Health policy(86):72-84
  [83] Ene Levy-storms.2008.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long term careinstitutions: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atient Education andCounseling.(73):8-21
  [84] Bernard van den Barge,Bolter H.J.2008.Harassing Cash benefits in long-termhome care,Health Policy(88):209-221
  [85] Brown J R,Finkelstein A.Insuring Long-Term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1,25(4):119-141
  [86] Brown J R,Finkelstein A.Why is th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osmall[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10):1967-1991
  [87] Goda G S.The impact of state tax subsidies for privat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on coverage and Medicaid expenditures[J].Journal ofPublicEconomics,2011,95(7):741-752
  [88] Kemper P,Murtaugh C M.Lifetime use of nursing home care[J]. New EnglandJournal ofMedicine,1991,324(9):595-600
  [89] Meier V Why the young do not buy long-term care insurance[J].Journal of Riskand Uncertainty,1999,18(1):83-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