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城市失能老人机构照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失能老人机构照护调查概况
机构照护常被指责缺乏人性化,但是许多行动障碍的老人确实需要高密度的机构服务,该项服务同时也不可或缺。笔者此次拜访的 21 位访谈对象中,有 15位失能老人为家庭照护,6 位选择养老机构护理(如表 4.1)。15 位家庭护理的失能老人主要照护者的访问中,多数认为养护机构费用太高或老人不愿意的原因拒绝选择机构照护模式,少部分受访者家人对机构照护并不放心,因此不选择机构护理。此次拜访的 T 养老机构是龙岩市公办民营较大型的老人院,环境设施比较完善,但位于城市与乡镇的交界处,离市中心还有一定的距离。此次主要拜访的机构管理人员是龙岩 T 机构的院长,她目前共经营了包括龙岩、厦门、香港的三家养老护理院;此外笔者还拜访龙岩市公办公助 G 养老机构;厦门市民办 X养老机构,向相关管理人员咨询的现有机构在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4.2 机构照护问题分析
4.2.1 营利存在困难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认为,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则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风险,虽然收费更高,但所增收的部分多用于支付额外的照护管理费用,机构并不会因为对失能老人的收费高于一般老人而获得更多盈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构的经营成本与风险。
案例 11:T 机构院长:"经营养老院一定要有耐心和良心,努力运营能保证微利就很好了……院里接收的失能老人人数已经超过总占比的二分之一,事实上已经超过现有服务能力的最好状态……像我们这样的民营养老院,政府主要是通过床位补贴进行间接补助,我参与管理的另一家在厦门的养老院因为是公家的,同时要接收三无老人,那部分就完全靠政府补贴了,整体上运营是亏损的,不过本身它是非营利性质。因为 T 机构周围拆迁能够接收不少自费老人,目前能够保证微利,但房间依然还有空置。"与老年失能长期照护潜在需求巨大相对应的是,龙岩 T 护理院的三栋楼中有一栋目前四层依然是空置(近期预定的房间的人数出现上涨),院长也表示,如果人能够住满,自己经营的操作空间会更大,服务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提供老年自选餐,增加复健器材等。
4.2.2 员工招募困难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两地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工工资仅略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工作强度并不低。T 机构一位护工需要负责六位失能老人的照护工作,由于工作量与待遇并不对等,机构护理员工人员的流动性大。
案例 12:T 机构管理人员:"龙岩这里的招工问题会比大城市稍好点,但人员也是不稳定,每年都是招一批,走一批,新来的员工又要费时费力去培训……今天早上,我刚到就看见新来的护工用毛巾去擦老人的排泄物,很多老人没有意识,要不是我看到了护工做错什么他们也不懂纠正。现在护工也不能得罪,要是走了留下来的工作量谁能来补,一天都没有办法缺……专业的医护人员就更缺乏了,许多新来的护士都将这里作为去大医院的跳板,医院一有招聘他们就走了,不太愿意留下来。"养老机构由于人员招募的困难,只能降低招聘条件,致使所招员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所接触的 4 位护工中有 2 位并不识字),护工行业有向低层次群体倾斜的趋势,同时因为目前护工行业缺乏专业规范标准,员工上升渠道受限,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2.3 老人选择面窄
T 养老机构中,6 位受访的机构照护失能老人有四位是附近 D 区的拆迁户,退休工资较少但家庭有其它资产配置收入。其余两位除退休金收入外通过依靠原先住房出租收入与子女的补助弥补养老金与照护费用的差额。调查发现,受访老人的子女都有表示过现在找一个好的养老机构困难的抱怨,老人与子女对现居住的机构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笔者拜访当日恰好遇到一位老人在与院长抱怨伙食不佳的问题(因为成本经营的上涨,2015 年 T 机构伙食费由原来的 550 元上调至 700 元),但可能是因为目前老年机构照护依然处于卖方市场,老人及子女面对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不便及费用的调整大多数选择的是接受。
案例 13:C1,84 岁,三年前患认知症,子女都有各自的家庭,难以协调时间照护老人。现由子女打理老人原先居住的房屋,帮助老人收纳租户 1000 元的租金,老人退休金 2000,子女再补贴其余,包下老人院一个双人间给老人独自居住。C1 的儿子:"这里难得有一个像样的老人院,就是收费高了点,我们几个子女还得分摊些。我妈喜欢一个人住,单人间又满了,还是包个双人间好点。照护我妈的护工还不错,比别的地方好,之前我去别个民办养老院看的时候,便宜是便宜,两次都看见护工骂老人,还是有外人在的时候,你想想没人的时候还不是更厉害?这里正规点,贵点也认了。"案例 14:C2,86 岁,四肢不方便,需坐轮椅移动。是龙岩 D 区的拆迁户,经济条件尚好,现在新居还没建好,老人在养护院居住。C2 的儿子:"现在老房是拆了,新房没建好,老人不好租房,住在这里是暂时的,护工照护还是没法和家里比,新房盖好后还是要把妈接走,要不别人会怎么说我们。"老人 C2 类似情况在此处养老院还是比较多,我国传统的观念里对老人尽照护义务的责任似乎更强,但是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家庭却比较为难,C3、C4 老人的子女曾经为照护老人放弃本职工作,最终也不得不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中。
案例 15:C4,95 岁,与尤奶奶同住。早年丈夫下南洋积累下一比财富,在 D区有一些地块面临拆迁,家庭经济条件稍好,共育有二儿六女,子女都很孝顺,每天都轮流来看望她。许奶奶的女儿:"我们几个孩子轮流过来,各自照护责任分担下,压力也小得多,毕竟年纪大了,每天没事还是都来看看……这里费用是贵点,但我到别的地方去看过,有的养老院一听是失能的要么不收要么就漫天要价,起码这里账单我能看得明细些,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就是把小的养好了,老的服侍安心了,也就圆满了。"受访子女大都是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兼顾对老人的照护才将老人送入机构中。但因为机构的可选范围不多,老人只能对机构的服务"迁就",失能老人需要的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在厦门、龙岩两个城市中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据笔者了解 T 机构针对完全失能老人服务费用全套(固定费用+可能用到的增值服务费用)接近每月五千,机构方面表示如此收费仅能保证收支平衡,但即便如此对一般家庭而言依然负担过重。在我国城市,老人失能的机构照护似乎成为子女家庭为平衡工作与生活不得不的选择,它只减轻了家庭的照护负担,但老人并未因此获得比家庭照护更好的服务。同样机构选择范围的受限也使得老人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满意的服务。
4.2.4 专业复健设施缺乏
所拜访的三家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复健方面能够提供的设备与服务都十分有限,这也与目前我国普通养老机构的定位有关,其一般不承担专业康复机构的职责。
案例 16:G 机构管理人员:"我们这里暂时没有提供复健督导,但我知道最专业的有一家在南京,如果入住老人有需要我们也可以联系,这里的设备和人才都不具有那样的条件……基本的锻炼设施还是有的(院子里设有小区常见的锻炼器材,二楼设有文娱活动室),每天到点都会组织老人做健身操,但主要是针对能活动的老人,完全失能的肯定是没有办法。
案例 17:C3,82 岁,多年前脚神经损伤,三年前已经开始坐轮椅,在养护院居住双人间,但意识很清醒,精神状态也比较乐观。尤奶奶的女儿:"之前我妈在我那住,我也是尽心尽力了,但实在是力不从心,我和爱人也要上班,也照顾的不好。现在她来护理院后,还胖了不少,我们也安心多了。"尤奶奶:"我外孙今年美国毕业回来创业,他说以后赚了钱了,买大房子把我接回去住,请专人照护我,嘿嘿……但愿我有那个命能享受到那一天的福呦。明年我再去上海看看能不能把腿治好……"尤奶奶的腿因为长期没有活动萎缩得比较厉害,当值医生也有提到,如果她早到专业复健机构治疗说不定有康复的可能,护理院这方面的设施并不专业也不完备,错过那段时期,现在完全康复的概率要小很多了。
目前普通养老机构主要对失能老人负照料职责,他们认为失能复健的活动应有专业的康复中心或医疗机构承担。但对居于机构的失能老人而言,如果机构能够提供复健服务吧,不仅可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康复的可能,也可避免其在专业机构与住所之间来回奔波的麻烦。
4.3 机构照护调查的小结与思考
从笔者角度观察,失能老人在机构中的生活不能算十分幸福,生活的模式十分的单一,即早上由护理人员推出在窗户或电视机前等开饭,饭后等休息如此重复。缺乏必要的精神交流。少数老人已经失去言语意识,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护工在人手不足的条件下,难以忙中不乱,也缺乏理解老人的耐心。配偶在世的老人往往能在机构获得其更多的陪伴,而子女对老人的陪伴状况则不尽如人意。
从一些失能老人群体中可以观察出悲伤的情绪,在机构中仅仅只是维持生命的延续,难有尊严与幸福感可言。
此外,从调查中也发现机构中部分被调查子女对老年照护问题回答非常谨慎,似乎有什么难言之处,笔者认为或许是对养老院依然有些许不满但不方便表达。养老机构由于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给现有的失能老人机构照料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 T 机构设施投入是由政府先期主导的,相较其它民营养老院条件稍好,但从此次拜访的厦门部分民办养老院来看,环境不十分理想,活动空间过窄,有的甚至通过隔板将房间分隔成不同的失能老人单间,每个房间只能容下一张床位,老人在此处难以接受优质的服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构照护还处在对弱势群体的扶助阶段,既缺乏明晰的分类,也少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养老机构开入社区,护理服务也由以往只注重老人生理方面转向开始注重老人精神层面。相较而言,我国失能老人机构照护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