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地方政府在临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4 共10655字

  第 2 章 地方政府在临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分析

  2.1 临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1 临港经济的内涵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越来越紧密。世界贸易货物量的 90%是通过港口运输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依借沿海优势,推行临港产业带动和贸易促进的战略, 利用港口的集聚辐射作用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产业、物流业、商贸业的协调发展, 非常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就业、培植经济新增长点, 发展临港经济是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 GDP 总和超过中国 GDP 的 50%,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表明了临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把港口视为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临港经济的繁荣,成为城市乃至国家关注的重点。

  临港经济是以港口或港口群为中心,以港口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为载体,以港口辐射的海陆腹地为依托,发挥以码头为主要节点的综合运输优势,相关的港航业、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临港产业实现有机结合,利用临港产业的资源聚集,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实现产业和区域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临港经济充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通过码头、航运参与国际交流。临港产业指的是港口生产与过港贸易、港口装卸服务业,仓储业与物流信息处理、综合配送业,还有旅游业等,和由此衍生出的重工化工业、建材建筑工程业、高新科技业等相关产业的总和。临港经济以港口为中心,临港产业围绕港口展开生产布局,是一种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先型特色经济,它的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

  临港经济具有几个要素:第一,港口码头是临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孕育和发展临港经济的基础资源,临港产业都是围绕港口展开的,港口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第二,城市是临港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为港口提供货源以及其发展所需的条件与环境。第三,港口腹地是临港经济发展的支撑,如果没有港口腹地,临港经济就失去其发展的根基。第四,交通运输体系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动脉。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影响着第二、三产业的布局,以港口为结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动脉。

  2.1.2 港口是临港经济的核心与引擎临港经济有下面四个突出特点:(一)它是发挥港口优势作用的区域经济。临港经济的优越区位包括港口中心区及围绕港口而发展的区域,它利用码头的节点优势,以环绕港口的临港区域为中心,以临港腹地为依托,它与港口的发展息息相关。(二)它是以港航业、临港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港口的独特条件带动港航业、临港制造业以及商贸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带动依托水上运输、海洋资源的临海产业发展。临港经济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它的发展可以带动港口中心区、城市及腹地的经济发展,并对港口城市形成独特的产业结构产生作用。(三)它是以港口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经济。(四)它是以港口为窗口的开放经济。港口的辐射功能加强国内和国外的经济联系,为形成特色产业打下基础。从地域上看,临港经济一般可分为 3 个圈:一是港口码头;二是政府划定的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三是政府划出的临港地域,通常为几十平方公里,大的可达几百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临港经济以港口为中心,它借助并依托于港口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节奏的加快,国际经贸往来越发频繁,港口越发成为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临港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关键事情需要政府与港口携手努力, 如基础设施建设、岸线资源开发、建立货主与港口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港口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强力引擎。临港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不断提升的港口通过能力为重要保障。港口是临港经济发展的核心,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发展临港经济,必须以港口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2.2 地方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动力

  港口管理权下放地方,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积极性,许多城市对港口非常重视,纷纷实施“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临海产业和设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保税仓库等措施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港口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港口是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为城市发展现代工业提供了区位优势;城市是载体,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城市的产业布局影响着港口的发展与规模。

  2.2.1 城市与港口的互动“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港口的发展有助于其所在城市的繁华进步,城市的繁华也将促进港口的发展升级,两者互为推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2.1.1 港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首先,港口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港口为城市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据统计,大连市每万吨港口吞吐量约提供就业机会 27 人,南通市港口经济占城市 GDP 的四份之一①(见表 2.1)。临港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临港经济决定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56]。港口是城市的开放门户,它作为海陆结合点开展货物运输,有着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本地经济的特殊作用。港口起着现代物流的中心作用,城市因有港口,带动航运、贸易、金融并促进信息、中介、物流等派生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员向港口区域聚集,由此形成具有生产、经营、贸易、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加快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很好地挖掘港口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1】

论文摘要

  
  其次,港口推动城市社会发展。港口资源对城市至关重要,它是多功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工商业、贸易业、金融业及其他服务业成长的主要前提条件。沿海港口城市是先进发达产业最早发展的地区,资金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均会在港口城市逐步发展成支柱产业。它们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出运输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直接推动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另外,因港口建设与生产创造的就业有利于人口聚集,扩大城市的规模。

  再者,港口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发展。港口是城市强大的运输网络的枢纽,各种信息汇集,是城市经济和科技的“信息平台”,围绕着港口的航运中心和物流网络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当前,国内外港口城市中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200 万标箱的,大多数经济发达、充满生机活力,部分甚至成为区域性、国际性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

  2.2.1.2 城市是港口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的基础设施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它是港口发展的前提,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决定着港口的大小与性质,城市为港口提供发展空间。城市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法规,支持港口发展;可以为港口相关产业提供政策优惠,支持其投资发展,培育临港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港口,不能单靠港口自身的条件,必须依托城市。城市对港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57]:一是城市为港口提供金融、保险、法律、通讯、生活等服务,这些城市服务功能是现代港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城市为港口提供物流空间和内外的连接通道,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集疏运体系,投资建设航道、码头等大型基础设施;三是城市支持港口参与竞争,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沟通协调,提高通关效率,改善服务环境;四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影响港口规模,通过建设临港工业区、开发区、保税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种园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多元化产业的形成,增加港口货源,提升港口吞吐量。

  从世界港口历史看,城市与港口始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市是港口的重要物质依托,决定着港口的经营和发展,港口的发展要依赖城市的资源及腹地支持。

  港口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通过货物及旅客的集散,增加城市的财政收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港口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龙头”与“窗口”,它为城市和地区经济提供直接服务,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的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交通集疏运体系的完善,为港口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港口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速,接着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甚至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港口和城市在两者发展关系中互为因果,互动向前。随着港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港口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港口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2.2.2 产业与港口的互动港口吸引产业聚集,带动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又为港口的发展提供货源支持。优良港口是临港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而临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港口开发、建设的前提和支撑。港口的良好区位条件造就临港产业集群,临港产业聚集成规模反过来支持港口产业,为港口提供数量可观的信息流和物流。

  2.2.2.1 港口发展带动临港产业升级首先,港口成为大型重化工业落户的前提条件。港口的发展除了扩张经济腹地外,也发展临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造船、钢铁、石化、能源等大型重化工业的原材料需求量和产品生成量巨大,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特别强。在临港区域建立和发展重化工业,可以降低原材料或产品的运输中转次数,有效降低成本。港口不仅可以满足大型重化工业的这种特殊运输服务,而且可以满足重化工业与国内外市场联系的需要和生产所需的大量用水、用电。

  其次,港口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港口不仅有海运业和商贸业,还是石化、冶金、机械等工业和物流、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集聚地。港口是各产业要素聚集的源头,为工业、贸易等行业提供装卸、仓储等服务,同时消耗工业、贸易和其他行业的产品与服务。重化工业、密集型产业和进出口加工业逐渐向港口聚集,为港口建设和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的行业发展了,又会拉动那些提供给他们原材料、设备和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连串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来为它们服务,例如给它们提供零部件加工、产品包装、宣传推销、技术培训、人员教育等服务的行业。围绕着港口建设,会形成许多配套的产业,这些产业不断扩张,也使得临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港口功能多元化推动了临港产业和城市产业升级。港口吸引各种资源向临港地区集中,产生聚集效果,形成关联产业链条,这就是港口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海陆交通的便利,港口直接产业与关联产业逐步形成发展,提高了城市的产业集聚力,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也被吸引到港口城市来。这些产业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实现了产业聚集效益和运输规模经济,聚集了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港口所发挥的现代物流的核心平台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推动临港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临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临港大工业,使得更多关联产业集中到港口城市。临港产业集聚不断扩大就业和消费,通过乘数效应促进了城市非经济基础部门的发展[58]。

  2.2.2.2 临港产业是港口发展的依托第一,临港产业支撑港口生产建设。港口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依赖经济发展和货物贸易产生的市场需求,临港产业的形成是港口建设的直接动力支撑,在城市落实“以工兴港”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促使港口功能转变,促进港口的专业化、多元化。

  第二,临港产业聚集促进港口向规模化发展。临港产业聚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与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需要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等货物快速流动,为港口提供了大量货物的直接供给,促进了港口吞吐量的大幅提升,使港口迅速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把港口作为主突破口来发展物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搞活整个临港地区,促进对外贸易。大量进出口货物在港口的集散流动,又推动了港口发展,港口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临港产业是港口发展的依托。临港产业能直接推动本地区加快建设基础设施,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需要许多外来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临港产业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带动仓储物流、交通运输、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中介代理和口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个现代化大港口必须以发达的临港产业为支撑,临港产业为港口城市崛起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城市的繁荣、港口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总是相辅相成的。地方政府的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无论是政绩考核这种主观激励,还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临港经济的效用使得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港口建设,制定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港口发展规划。港口、产业、城市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地方政府在临港经济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2.3 地方政府介入临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政府不应该代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市场存在着失灵,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港口属于准公共物品范畴,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保障。临港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有外部性等特点,政府必须引导其健康发展。

  2.3.1 港口的公共资源特性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公地悲剧》很好地解释了公共资源困境[59]。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治理中存在失灵的问题,正好给政府行使公共资源治理职能找到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60]。为有效管理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有必要对港口这种公共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港口的使用性质决定了港口不是纯公共物品或共有资源类物品,而是隶属于准公共物品中的俱乐部物品类别[61]。港口物品可以分为港口设施与港口服务。

  港口设施。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可行性论证上着重强调港口的社会效益,港口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港口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航道、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设施大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多数企业既无利润可求,也无经济实力来建设这些项目,由政府提供是最优的[62]。我国《港口法》第 20 条、第 21 条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建设和管理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的责任。从国内许多发达港口城市的情况看,深水港区、公共航道及其配套工程建设,都是在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而取得进展的,港口设施是提供完备公共服务的基础。

  港口服务。港口的投资、建设、经营、竞争等市场环境,以及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是衡量一个港口发达程度的标准,是软实力。当前港口竞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它表现为政策竞争,即当地政府支持港口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城市与港口发展规划的协调和港口各种费收政策等方面;另一方面表现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服务态度与效率,都需要政府的协调才能实现。是否实行自由港或自贸区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批准用地申请及用地目的等,都属于政府行为。管理体制到位、企业发展环境良好、通关条件优越、腹地交通发达等,以及港口产业基地培育、港口的建设主体、投资渠道和经营趋向多元等等是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为客户提供报检报关、货物运输、流通加工等多元化服务,建立开放型、互通型的物流服务体系,还需对港口发展、生产消费等环境的影响有所抑制,减少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形成环境良好、生态保护型的港口体系。

  此外,港口还有外部性、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性等公共产品特性。(一)港口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港口不只有运输功能,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港口的负外部性包括因港口建设、生产引起的噪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港口拥堵、岸线资源减少等问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政府必须介入管理。(二)港口岸线资源是一种特殊、宝贵的自然国土资源,水域和陆域资源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海岸线和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深水岸线资源十分珍贵,这就是港口的稀缺性。由于港口稀缺并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垄断性,有必要由国家统一或地方政府规划、定价,对港口的建设进行有效控制。(三)规模经济是指固定成本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产生的经济性,随着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规模较大的港口有较多的泊位数,可以达到较高的利用率,港口规模扩大后,实际吞吐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港口规模增加的幅度,降低港口平均生产成本。港口具有的规模经济性特点,也决定了政府管理港口的必要性。

  2.3.2 临港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影响,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外部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是指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 而受益者又无需付出代价。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是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但行为主体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港口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临港产业实现了区域产业调整升级,同时引起噪声、环境污染、生态影响、岸线资源减少等问题。港口和临港产业、城市建设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一定有竞争和博弈。同时,不同企业间、不同港口间存在相应的分工、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在产业升级、技术突破和服务提升等方面存在互动性,在产业群中共享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社会生产脱离最有效的状态,造成市场经济机制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使得政府的介入管理成为必然。

  2.3.3 临港经济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临港经济与城市共同发展,相互作用,它能提高城市的交通能力。临港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创新,它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美国以纽约、洛杉矶为中心的东西海岸经济圈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圈,它们都是围绕各自的港口或港口群而建立形成的。从国内外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临港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63]。(一)临港经济能够使物流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物流业发展。(二)临港经济有力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港口腹地资源的扩大,可以生成更多货源,扩大市场容量,乃至创造新的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形成临港经济的独特“腹地核心优势”。 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证明港口功能的扩展和临港经济的壮大,可有效地促进腹地的经济发展,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三)临港经济加大城市的开放度,带动城市产业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港口在国内外的资源市场中充当窗口和桥梁,促进国际转口贸易发展,有效结合国内外两个市场、多种资源。临港经济在当代迅猛发展,更好地发挥港口的开放与资源配置功能,加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创造了许多条件,更好地促进所在城市与港口腹地更多的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临港经济蕴涵着巨大发展空间,成为沿海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发展临港经济成为港口城市的重要举措。

  2.4 地方政府在临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能

  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社会管理方面各有优劣势。临港经济应遵循市场原则,由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能做的事政府不要插手。但是当市场失灵时,政府要适当干预、合理引导。行业在起步、发展、繁荣等不同阶段,政府在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公共管理角度看,政府主要有公共物品提供、经济宏观调控、外部效应消除、收入分配调节及市场秩序维护等经济职能[64]。

  2.4.1 发挥市场作用一要尊重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最具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工具,它可减少或避免直接行政管控带来的行政低效和腐败等。市场机制通过自由竞争、价格波动、利益追求、供求变化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它有着经济利益刺激性、决策灵活性和信息有效性,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产品结构的持续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能使每个市场参与者获得即时信息,对供求的变化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实现供需平衡,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决策效率。

  市场需求是港口开发和规模扩张的支撑,要减少干预,让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发展。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市场状况、经济特点和独特优势,考虑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等自身的需求进行港口建设和规划;也要了解国内外经济走势和资本流向,以及产业升级和转移情况,要掌握市场和投资者的需求,避免盲目投资、随意扩张。政府要有所不为,让市场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营亏,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以竞争促发展。

  二是做好市场管理。在行业的日常管理中,政府重点在规划建设、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监管,维护港口的生产秩序,保障正常经营。另外,要加强引导,健全政策法规监督体系,规范市场活动和竞争行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主经营协调统一,共同作用。行业初兴时可能有很多问题和困难,政府要规范市场行为,出台政策,扶持重点培育对象,使行业蓬勃发展。制定相关土地、税收、补贴、扶持的政策,给予港口或相关物流企业更多优惠,以吸引企业入驻,发展临港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临港产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可以采用明补、暗补等各种措施扶持其发展,如政府低价提供土地、银行提供低息或者免息贷款给港口相关企业等。

  2.4.2 纠正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市场允许的自由竞争必将导致垄断,市场机制不能弥补与纠正经济外部性、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会造成贫富的两极分化等,这些缺陷和失灵给政府管理经济找到了合理的依据。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纠正那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①”。

  市场机制以相应的规则和契约关系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正常运转,一旦这些规则及关系遭到破坏,它就会失效,市场会失灵。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中的许多因素决定着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种种经济行为,并按他们自身独特的规律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市场自然地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然而,市场主体以竞争的手段来寻求他们的最大利益,就会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市场本身和各个经济主体都没有能力消除垄断、划清产权边界和利益界限,也无解决冲突的机制,所以就需要政府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公共权力来裁决。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维护市场基本原则,制裁垄断,明确产权关系,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法律政策来保障市场运转,政府作为裁判员,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并加以维护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干预,其履行经济职能的好坏,关系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是,政府功能也有缺陷,如政府干预导致效率损失、引发政府规模膨胀、产生寻租行为,还有政府决策失误等。政府与市场都会失灵,决定了政府与市场两者必须共存,互为补充,政府要不要干预,就是决策者在管制与自由之间的利弊权衡。

  2.4.3 提供公共物品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两个特点,私人无能力生产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调节市场机制无法完成,但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又使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所以,作为公共管理者,政府必须组织并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同时保证公共产品公平、合理地使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非排他性特点,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无法优化生产和供给,政府只有通过预算开支,承担起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的责任。

  一是做好港口规划。港口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规划关系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通过规划宏观把握港口发展方向,是履行其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的表现。由于其外部经济性,港口的开发建设不是独立的事务,政府要牵头港口规划,将港口规划、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并以各种政策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港口不仅仅是地方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问题,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是不恰当的[65]。港口规划与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物流中心等大型公用设施建设,企业一般没有大规模建设资金,更不具备规划全局的能力,也缺乏动力。

  二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港口公用设施是港口生产的重要基础,是港口生产经营的基本保证。码头、航道、锚地等设施是港口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应适度超前建设,做好维护和管理,保证船舶安全进出不受影响,保证港口生产的正常进行。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港口功能,是港口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更是临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是构建临港经济发展所需的大物流网络。物流网络发展差不但满足不了港口生产与临港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反,会制约和阻碍发展。政府应积极建设和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海、陆、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为港口发展提供更完善、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加快多式联运的发展。

  2.4.4 提升公共服务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职能正逐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来地方政府转型的目的主要是致力于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健康的环境。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监管市场运行,社会事务管理和环境保护,保障公平和维护稳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督、为民服务来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也在不断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在港口管理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规划协调、政策制定、标准确立、监督指导等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确保港口良性发展。政府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抓住重点,使港口科学发展。

  二是优化口岸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大力构建廉洁型政府。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努力协调,督促口岸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服务承诺,提高通关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质高效的口岸服务环境。优化口岸操作流程,加强同口岸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联检部门联合办公,改善通关程序,降低成本,实现订舱、清关、物流、仓储等一条龙服务。

  三是构建完善的港口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树立市场诚信,建立并有效落实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形成立法执法、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民众参与多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港口与相关产业各主体职能与目标不同,工作重心不同。地方政府重点在于平衡各方利益,解决企业、部门和区域间的各种矛盾。

  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港口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参与或主导港口的竞争与合作,协调城市发展战略。高效港口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能够对港口相关产业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促进各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