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广州绿道建设效益研究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24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广州绿道建设成效的量化分析
【第2部分】广州绿道建设的效益评估绪论
【第3部分】 广州绿道建设效益研究方法
【第4部分】广州绿道工程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第5部分】广州绿道工程建设成效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括

  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中南部, E112°57’~114°3’,N22°26’~23°56’,又称“穗”。紧邻珠江口北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南邻佛山,北靠韶关,东西分别是东莞市和肇庆市,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气候炎热湿润。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为绿道建设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广州绿道系统由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组成,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车、交通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目前,广州市在珠三角绿道网布局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综合优化形成了由 6 条主线(图 2-1)、3 条连接线、8 条支线、5 处交界面和上千平方公里绿化缓冲区组成的绿道网总体布局。

论文摘要

  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绿道与公共轨道交通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简单将两者划等号。绿道可以成为公共轨道交通中的一部分,但传统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只能作为绿道的衔接道,在此应明确各自的概念。本报告中绿道的定义为: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滨水地带、山脊、林带、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生活区等,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交流等多功能服务的开敞空间。

  本报告研究范围为广州市全境的绿道网,总长 2463 公里,绿化面积覆盖 36945 公顷。研究对象为绿道网绿化区域及其配套服务设施。

  2.3 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为基础,在实地观察、大规模抽样调研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政府宣传网络文本、媒体绿道网络文本和网民绿道网络文本,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有效的观点。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徐化成,1995),通过归纳演绎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社会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绿道网络工程的效益进行调查研究。

  2.4 评估构架

  基于上述理论依据,综合考虑广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条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初步选出 50 个指标,将调查指标设计成表格,并请专家对框架性的指标体系进行重要性评判,赋予权重后再制成表格。同时,对提高性指标体系进行重要性评判,回收问卷进行评判并进行汇总。通过征求专家、居民和学者的意见,考虑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最终从四个层面中筛选出 23 个指标,如表 2-1 所示。

论文摘要

  2.5 评估指标的量化与描述

  为了避免分析片面,本研究在综合相关理论(福利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和城市土地生态理论、城市休闲游憩理论)和广州市绿道网现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居民、游客的感知和专家的意见,同时辅之以图表,生动立体地展现效益的多功能性与多层次性。

  2.5.1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评估包含 6 个“3 级指标”,分别从低碳出行的改变、吸碳释氧、降温增湿、降尘滞尘、吸收有毒气体和生物多样性的视角切入,具体评估方法如表 2-2 所示。

  2.5.2 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一共包含 5 个“3 级指标”,分别从绿道景观价值、休闲环境、周边环境、降低噪音、防火避震,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角度切入,具体评估方法如表 2-3 所示。

论文摘要

  2.5.3 社会效益

  社会民生效益包含 7 个“3 级指标”,分别从城市形象、科普教育、身体素质、居住环境、吸纳人才、和谐邻里、城乡一体等方面切入,具体评估方法如表 2-4 所示。

论文摘要

  2.5.4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包含 5 个“3 级指标”,分别从总体经济贡献、绿道产业带、土地价值提升、就业和农村经济、城际互动等方面切入,具体评估方法如表 2-5 所示。

论文摘要

  2.6 调研过程

  在实地调研中,项目组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观察为辅的方法对广州各区、县级市典型的绿道(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浦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市以及增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正式调研前,项目组进行了 4 天的预调研,对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进行调整与修改,使之针对性更强。实地正式调研时,项目组在两周内组织 11 人的调研小组,共发放了 832 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 794 份(完成率为 95%即视为有效问卷),无效问卷共 38 份,回收率为 95.43%;各市区的具体问卷发放及访谈情况如表 2-6 所示。所有调查均在 2013 年 11 月份展开,在调研期间,研究小组分别选择了一周中的工作日和双休日进行调查,保证样本抽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论文摘要

  结合各区、县级市绿道和驿站的分布,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共调研了 28 段绿道及周边的驿站,具体调研地分布图 2-2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市区绿道使用状况不同,调研地的选取数量和问卷发放并不能保证一致,但都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该地的实际情况。

论文摘要

  2.7 调研数据

  2.7.1 问卷调查样本

  问卷主要调查绿道网的游客和居民对绿道休闲的评价和对绿道效益的感知。问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绿道休闲的基本情况调查(共 15 题选择题),包括绿道休闲的活动形式、影响因素、交通方式、存在问题、休闲意愿和满意度等;第二部分为绿道综合效益的感知调查,采用李克特 7 级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从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经济和个人体验 5 大方面对 26 个观点进行评价;第三部分为基本信息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学历、职业和居住地。

  本报告调查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为 1.49:1;年龄主要介于 19 至 35 岁之间,占总数的 77%,其中 18-25 岁的占 48%,26-35 岁的占 29%;学历主要在高中水平以上,其中高中或中专的占 23%,大专的占 24%,本科的占 32%,本科以上的占 32%;月收入4000 元以下占 67.9%。

  2.7.2 访谈数据

  在调研期间,项目组对调研地当地的居民、游客、驿站经营者和农家乐经营者等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如表 2-7 所示。在为期 11 天的实地调研中,共获得 64 份访谈记录,有助于深入了解绿道使用和管理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7.3 观察日志

  调研期间,项目组通过对绿道上绿化隔离带、驿站自行车租赁使用情况、居民(或游客)的行为及人流量、商铺的经营情况等进行观察,收集绿道经营和维护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得到 8 份观察记录表;同时收集了项目组的调研日志共 11 篇,从使用者和观察者的角度了解绿道的使用体验和存在的不足。

论文摘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