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广州绿道建设的效益评估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30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广州绿道建设成效的量化分析
【第2部分】 广州绿道建设的效益评估绪论
【第3部分】广州绿道建设效益研究方法
【第4部分】广州绿道工程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第5部分】广州绿道工程建设成效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自 2010 年开始绿道建设以来,广州根据“山、水、城、田、海”的基本自然特征,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在短短不到 4 年内基本建成 2463公里绿道,成为全国绿道建设的先锋,广州仍将继续推进绿道网建设,规划每年新建绿道 300 公里,至 2016 年全市绿道达到 3000 公里。

  绿道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在新的发展阶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绿道作为“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经济工程、民生工程”,与轨道建设同样具有重要地位,积极推进绿道网络建设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具有重要意义。2013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定 6 项重点任务,其中要求加快在全国设市城市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将绿道作为惠及民生的工程来看。

  然而,面对绿道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广州市绿道网的现状和效益的分析相应不足,后续评估与优化远远落后于规划建设。而国外对绿道网的效益评估较重视,例如,新加坡政府在第一代公园连接道建成之后,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便积极开展实地调查,促使绿道设计的再思考,积极有序的调研大力推进了新加坡绿道的建设。显然,在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科学客观的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评估广州市绿道建设所带来的效益,为绿道网建设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规模绿道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潜在威胁,为绿道规划提供相应依据和指导意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评估政府公共绩效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政府不断改革的核心内容。绿道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对其综合效益的评估能够从理论的角度推进对政府公共绩效的科学评价,更加深入地探讨公共产品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同时,绿道建设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公众公益性设施,应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其产生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民生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从而评估地方政府此项的公共管理绩效。本研究尝试建立一套合理的绿道网效益评估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计算公共产品供给所带来的“看不见的帐”。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的实践和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旨在提出合理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适用于广州绿道效益评估,对绿道或相关公共产品的效益评估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珠三角绿道建设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珠三角核心城市,经过 3年的绿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评估绿道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发掘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绿道建设实践提出指导,真正做到“以评估促进建设、以评估促进改善、以评估促进管理”,才能使绿道项目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益,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绿道网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建议。

  本文以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为依据,结合相关文件、报告,建立绿道网效益评估体系,对广州市绿道网综合效益进行评估,为绿道网的完善优化和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美国是绿道(greenway)的发源地,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绿道建设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共融共处,同时在绿道网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生态的作法,为整个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充足且可伸缩的发展空间。如在博尔德市的滨河型绿道,则通过开展河道下游的恢复工程,对河道宽阔、流速缓慢容易富营养化的河流进行变窄加深的工程处理,加快水流流速,同时运用岩石等加固河流底部,防止受到河流流速的侵蚀性。

  日本绿道发展悠久,历史上还曾经用于空防等军事用途,目前已经具有环保、娱乐、联系和整合自然资源优势甚至是防洪的功效。如其在道路型绿道中考虑“动物专用通道”,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在道路周边种植与周边环境相适宜的树种,道路两侧还布置了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等设施。重视栖息地的复育和再生、栖息地条件的提升,不仅使得绿道成为市民的休憩之地,也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更应该成为解决道路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矛盾的解决方式之一。此外,日本绿道建设在保护整合文化资源上亦有诸多构想。例如在镰仓市绿道建设中,保护历史遗产的绿地,将其作为与历史交流的活动场所来利用。同时结合城市资源禀赋,构建古都镰仓核心区的绿道,形成作为古都镰仓象征的绿道品牌。

  与美国、日本相比较,新加坡政府绿道建设开始较晚,但由于土地资源极度稀缺,新加坡政府积极借助创意性的城市规划来确保土地的最佳使用,在城市规划各个环节中都注重绿地和水系建设的规划体系,为园林式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绿道系统建设具有四个显着特征,分别为:(1)注重环城绿道的建设,通过各类绿道与环岛绿道相连接,有效整合各种游憩资源与设施;(2)注重道路型绿道的建设,通过高架桥底、人行天桥底、天桥、道路分隔带的建设,在有效的空间内建设绿化覆盖率高的绿道;(3)注重城市中大型生态区的绿道建设,通过绿道建设连接各类型城市公园,给市民提供接近大自然的良好途径;(4)注重与水系规划的结合,有机结合城市公园绿道和河流水系,提供更多的滨水设施、水上活动,丰富休憩活动。

  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绿道建设较早,三者均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了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绿道规划。美国国土面积大,形成网络状的绿道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建设不同层次的绿道,注重绿道生态功能的建设;日本绿道建设则注重生态环保和休闲游憩功能,绿道网设计得精巧,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尤其注重对已有资源禀赋的综合利用;新加坡在高度发达的城市中,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绿道运用在都市轨道中,使绿道成为城市交通一条绿色风景线,注重绿道的连接性和可达性。

  此外,加拿大的渥太华首都绿道、多伦多大生物地理区绿道、华盛顿州的Burke-Gilman 绿道、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绿道、莫斯科北部的绿道等,其在保护水源、保护野生环境及物种多样性、改善生境破碎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绿道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借鉴国外就建设经验。如:孙蕾和潘宜以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和深圳绿道为研究案例,通过介绍其规划思想和建设实施效果,对我国珠三角地区绿道的建设经验进行对比和总结,分析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郭涌和田甜翻译的《瑞典多功能绿道的实际建设挑战与机遇》一文探讨了瑞典南部的斯堪尼亚在建设多功能绿道在改善高强度管理农业区域可达性、休闲活动可能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今年来,则开始注重绿道建设实践,其中,广州无疑是全国的先锋。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国内外对于建成绿道生态效益、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研究少有报道。广州市作为珠三角绿道建设首开先河的城市,作为其他城市绿道建设学习的示范基地和榜样,本评估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基地,在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量化性和导向性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法,首先分析评估绿道产生效益,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以绿道产生的效益定性比较和量化研究,构建包括生态效益、环境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等方面的评估体系。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本文的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顾广州绿道建设,对其相关文件、建设标准进行梳理,对绿道建设成就与不足进行归纳、总结;二是通过实际调研评估广州市绿道网所发挥的各项效益,为绿道网的完善优化和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1.3.2 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广州市绿道网工程建设经验总结;(2)广州市绿道网工程效益评估;(3)广州市绿道网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1.4 技术路线图

  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论文摘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