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广州绿道工程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163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广州绿道建设成效的量化分析
【第2部分】广州绿道建设的效益评估绪论
【第3部分】广州绿道建设效益研究方法
【第4部分】 广州绿道工程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第5部分】广州绿道工程建设成效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生态效益

  3.1.1 改变交通出行方式,减少尾气排放

  绿道网方便行人和自行车出行,并已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据广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统计,广州市现拥有 248 万辆,每年的碳排放量超过 496 万吨。如果 50%的绿道网服务人口有一半放弃机动车出行方式,则广州市一年可以减少碳排放 248 万吨,相当于每年增加 2.42 个白云山公园。

  调研结果显示,91%的广州市民同意绿道网有助于人们选择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量的功能,其中有 34.7%表示非常同意,43.3%表示很同意,13%表示有点同意。仅有 2.7%的受访者表示绿道并不能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不能减少碳排放量。在选择自行车出行意愿方面,85.9%的受访者表示绿道的建设会增强他们选择骑行这一低碳交通的意愿,其中 28.5%表示非常同意,40.6%表示同意,16.8%表示有点同意,仅有 3.4%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调研结果表明约 80%广州市民赞成绿道网带来的低碳效益,并且愿意为此而选择骑行这一低碳交通方式。

  如访谈中许多市民有类似表述:“绿道这种基础建设应该大力推行,只有这个基础设施完善了,投入到骑行运动的群体才会增加。据我观察,近两年广州的绿道建设是越来越好了,这两年骑自行车的人是翻倍翻倍地增长了,10 年的时候我身边骑车的人很少,现在我身边到处都是山地车——大三学生”。

  同时,广州市绿道网的建设能够推动城市“去中心化”发展,引导居民流向郊区和次中心区。对于常住人口达到 1275 万规模的广州来说,中心城区的环境和交通压力是巨大的。绿道网的建设能够疏导人流,缓解交通拥堵,同时带动郊区的绿化建设,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3.1.2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负离子含量

  为了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需要不断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城市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主要靠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来维持,绿道所种植的植物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关城市绿地实验证明,1 个城市居民只要有 10m²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事实上,加上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城市人均必须拥有 30-40m²的绿地面积,才能维持碳氧平衡,联合国相关部门提出每人应有 60m²的绿地。从表 3-1 我们可以看出,广州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05 年为 36.38%,2011 年 40.30%,增幅 10.77%;人均绿地面积也从 2005 年的 11.32hm² 增长到 2011 年的 15.05 hm²,增幅达 32.95%。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广州市绿化建设仍有发展空间,而绿道作为具有绿化面积的慢行道,兼顾了交通功能和绿化功能,可以作为广州市增建绿化面积的新途径。

论文摘要

  根据估算,广州市绿地系统的固碳量为 84689952.9t,制氧量为 2.83×108t,能够满足广州 1033.45 万常住人口的耗氧量需求(郑芷青、邱霓,2012)。为了估算绿道的固碳释氧作用,项目组按照广州市绿道 2463 公里长度计算,按照绿道的建设标准则广州市绿道的面积约 36945hm²。以 1hm²树林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48t,放出氧气 36t,通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32t,吸收氧气 24t,两相抵消后,即吸收二氧化碳 16t,放出氧气 12t(日本林业厅计算方法):产氧气量为 36945 hm²×12=443340t,价值量 443340t×3000 元/t=13.30 亿元。

  城市中的绿道还能通过释放负氧离子,起到杀灭有害细菌,净化空气质量,消除异味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米空气中不低于1000-1500 个。2007 年,有学者测算出广州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 103-3367 个/cm³,平均为 426 个/cm³,表明当时广州绿地空气清新度总体不高。另外,人流量和车流量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呈显着负相关(曾曙才等,2007)。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广州建设绿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文摘要

  在自然生态环境下,街道绿化地带的大气负氧离子为 400-600 个/每立方厘米,公园产生大气负氧离子 400-1000 个/每立方米厘米。若按绿道平均每立方厘米能产生负氧离子 500 个计算,广州绿道植被平均高度为 3 米进行计算,则将产生 554175 千亿个负氧离子,对于提高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和缓解城市病有重要意义。

  3.1.3 调节温度与湿度,缓解热岛效应

  3.1.3.1 调节室外温度

  不少研究资料表明,绿道的绿化保护带和绿化缓冲区中绿色植物能使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升高。有垂直绿化的墙面温度为 18-27℃,比青红砖墙温度低 5.5-14℃。前苏联的研究表明,一株大树蒸发以一昼夜的调温效果价值104.9元。广州市的绿道树木按36945hm²算,每 1 hm²按 100 株大树计算,这算为 3694500 株,每昼夜为 3694500 株×104.9元/株=387553050 元,每年按 2 个月使用空调计算,则 387553050 元/天×60 天=23253183000 元。

  3.1.3.2 调节空气湿度

  从绿地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来看,由于植物具有蒸腾的生理机能,将大量水蒸发至空气中,从而可增加空气湿度 18%-25%。城市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经北京市园林局测量可知:1hm²阔叶林夏季能蒸腾 2500t 水,比同样面积的裸露土地蒸发量高 20 倍,相对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根据前面的测算,广州绿道面积为 36945 hm²,,若将绿道上植被均视为阔叶林,则广州绿道夏季可增腾约 9.2 千万吨水,极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根据调查发现,85.8%的受访者认可绿道的降温保湿功能,其中 25.9%的市民表示非常同意,41.9%的市民表示同意及 18.9%的市民表示有点同意;仅有 2.6%的市民表示对该功能不同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正逐渐被人们认可。

  3.1.4 滞尘降尘,提高空气透明度

  早在 1970 年 Hader 调查显示,城区绿地内部的尘埃颗粒物明显低于外部区域,且绿地下风面的尘埃颗粒明显低于绿地上风面的尘埃颗粒浓度。(Hader,1970)有研究发现,公园绿地可以降低空气中 80%的尘埃颗粒物,主干道两边的绿化带降尘效果可以达到 70%(Bernatzky,1982)。国内学者还对风速达到 4 级的情况下不同绿化覆盖率的植被的飘尘量进行比较,整理如表 3-2 所示。

论文摘要

  根据有关研究,每 1hm²滞留尘量平均值为 10.9t,广州市绿道树木约为 36945hm²,滞尘量为 36945×10.9t=402700.5t。按市政 80.69 元没吨的除尘成本计,则广州市绿道滞尘效益为 402700.5t×80.69 元/t=32493903.345 元,约为 3240 万元(周述明,2003)。

  调查显示,在绿道净化空气,滞尘降尘的功能上,32.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43.6%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仅有 1.6%的民众认为绿道对空气净化效果不明显。图 3-2 反映了绿道附近空气透明度高,相比非绿道地区具有明显降尘效果。

论文摘要

  3.1.5 吸收有毒气体,减少雾霾天气

  大量研究表明,有绿化的道路空气中 SO2浓度低于未绿化的道路上空的 SO2浓度。计算表明,广州市绿道网吸收 SO2减少损失为 36945hm²×3.3 元/hm²=121918.5 元。

  调研结果显示,84%的广州市民赞同绿道吸附有毒物质的效益。从表 3-3 可以发现出,市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近几年快速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从 2005 年的 332 天增加到 2011 年的 360 天,优良率从 2005 年的 91%上升至 2011 年的98.63%。绿道网的建设使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其环境效益也渐渐凸显。

论文摘要

  近年来,雾霾天气一直困扰着我国。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绿道网中的绿化植物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绿色出行减少了尾气排放,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雾霾天气的恶化。

  3.1.6 保护原生态,有利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其价值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郑芷青、邱霓,2012)。绿色基础设施(绿道网)保护了森林和湿地,它们为当今地球上广泛分布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2010),为生物的生存、迁移和分布提供便利。

  据调查显示,83.5%的受访者认为绿道的建设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其他生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仅有 2.77%的民众不认可绿道这方面的功能。

  而实际上,绿道连接的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往往是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在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中,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黄樟、中华楠、观光木、桫椤等珍贵树种,也有穿山甲、猫头鹰、蟒蛇等保护动物。绿道正是利用其连通性保护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

  3.2 环境效益

  3.2.1 美化视觉感受,提升景观价值

  在保留或提炼地方景观特色方面,城市绿道建设应大有所为(张浪,2007)。绿道的景观价值在于其植物群落配置营造出有美学特征的植物景观,给予过往人群愉悦的心理体验,其核心是游客通过绿廊系统时对于景观兴奋点的响应。目前广州已建设 24 个景观兴奋点和 18 条精品线路,将绿道景观与人性化公共活动场所无缝衔接,以凸显绿道的文化、旅游、科普等多种功能,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线路。

  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估广州市绿道景观价值。通过分析资料建立一般指标体系,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建立起广州绿道景观的评价体系及指标因子,分别为“植物物种多样性”、“绿道与环境的和谐性”、“立体绿化率”、“植物空间配置模式”、“绿道的连通性”及“绿道景观吸引物多样性”。在对绿道网景观效益进行评价时,以各因子对绿化景观的贡献率计算权重,在充分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参考专家意见,并结合广州市绿道网络建设的实际,确定各评级因子的权重。由表 3-4 可知,权重集 A=(0.12,0.2,0.19,0.14,0.23,0.12),专家打分评价矩阵为 R。绿道网络景观的评分 B=A*R。

论文摘要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 B=(0.1273,0.3964,0.4027,0.0736),即广州市整体绿道网络的景观价值为中上。从上表可以看出,绿道的连通性和和谐性是绿道建设中较重要的部分,其次为立体绿化率、植物空间配置模式;而在评分方面,广州绿道连通性较差,景观吸引物也有待提高。综合来看,广州市绿道网在连通性和景观吸引物设置两方面需要通过兴奋点和精品线路建设的推动,从而提升绿道整体的满意度;城市绿道立体绿化率较优,但也存在植物物种多样性不足的问题,需优化植物配置、提升整体设计。

  3.2.2 增加开敞空间,完善休闲环境

  广州绿道的建设通过租用或征用少量土地,将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与原有的乡村田野绿地景观串联起来,形成集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网络,较好地避免了将农业用地转换成非农建设用地、将农村集体用地转换为国有建设用地所带来的征地、村民安置和用地指标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绿道网络的开放性。

  广州绿道网络是由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这些绿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广州市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串连起来。通过建设驿站、自行车租赁点和完善周边的基础配套设施,融入了环保、休闲、运动和旅游多种功能,为广州市民提供了更完善的休闲平台。城市居民可在 3-5 分钟内漫步都市绿道,10-15 分钟内抵达郊野型绿道,25-30 分钟内到达生态绿道,确保市民与绿道间的互动极为便利。

  调查结果表明:79%的受访者对绿道完善休闲环境的效益表示认同,79.9%的市民选择绿道休闲是因为绿道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大。在休闲活动上,以散步(66.88%)、骑自行车(68.14%)为主,其次是跑步(17.38%)和聚会(10.83%)。而轮滑(5%)、遛狗(4.5%)和其他活动所占比例较少。在访谈中,不少受访者均表示绿道作为一个新的休闲平台,增加了他们的休闲娱乐场所,提供了与家人朋友休闲交流的环境。经常和朋友组成亲子家庭游的曾先生表达了他的看法:“我们几个家庭周末的时候总会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来玩一下,有时候回去租下自行车锻炼一下,更多的时候是坐在草坪上聊聊天,孩子就在附近玩——曾先生”。

  3.2.3 改善自然环境,提升居住条件

  绿道网将广州市分散的绿地斑块连接起来,不仅强化了景观上的完整性,也初步构建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格局。

  调研结果显示,94.6%的受访者认可绿道改善城市景观方面的效益,仅有 1.6%的市民认为绿道并不能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在绿道网对环境改善方面,59.06%的受访者认为绿道网建设改善城市风景,其次为空气质量的改善(55.16%),其余依次为改善噪音(29.85%)、整治水源(28.97%)、小气候(8.06%)及其他(5.04%),如图 3-3 所示;而在绿道休闲方面,46.44%的受访者表示目的地的景观质量是考虑最多的因素,其次为距离(37.05%)、费用(7.38%)及其他(9.13%),如图 3-4 所示。

论文摘要

  这表明绿道改善景观的功能得到了市民的认可。绿道在改善周边自然环境的同时,其本身的质量也成为人们选择休闲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在访谈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绿道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周边环境,让广州变得更加宜居,如图 3-5 所示。

论文摘要

  50 多岁的萝岗区居民认为:

  “绿道建设肯定有利于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树木多那么多,我们生活在周边的都感觉很舒服——一位女士”。

论文摘要

  3.2.4 降低交通噪音,优化人居环境

  城市汽车、火车、飞机以及工厂和工程建设的轰鸣声,成为干扰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噪音源,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按相关国际标准,在闹市区,室外噪音白天应<55dB,夜间应<45dB;一般居民区白天要<45dB,夜间要<35dB。郑芷青,邱霓(2012)在 2000 年对广州市主要交通干道的噪音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广州市 5 条主要干道两侧等效声级均超过国家所规定标准(70dB)4.2dB,最高超过 7.3dB。既往的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40 米的林带可以减少噪音10-15dB,30 米宽的林带可吸收噪音 6-8dB,也就是说绿道网的绿化保护带和绿化缓冲区能有效减弱噪音对人体的伤害。从表 3-5 我们可以发现,2012 广州市的主要城区交通干线噪音均低于 70 dB,噪音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论文摘要

  调查结果显示,84.4%的受访者认同绿道有效降低了噪音,其中 25.6%的受访者非常同意,28.7%的受访者表示同意,20.1%的受访者表示有点同意,仅有 2.64%的受访者认为影响不大。同时,29.84%的市民认为绿道建设能够改善都市生活的噪音污染,这表明绿道降低噪音,改善生活环境的效益得到认可,并有一定的成效。

  3.2.5 防火抗灾,防风固沙

  随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凸显,沙尘暴已成为城市环境的干扰因素,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植树造林、保护草场是防风固沙的有效措施,如: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北京等城市的沙尘暴控制效果明显。绿道网作为城市的绿色屏障,能够有效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

  调研数据显示,有 81.9%的受访者认可绿道防风固沙的效益,仅有 2.64%的市民对这一效益不认可。研究表明,有林地单位面积的防风固沙能力最强,达 9532t/km²,其次为灌木丛、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分别为 9494 t/km²、8025 t/km²和 5182 t/km²。(韩永伟等,2011),若取四类植被的平均值(8058.25t/km²)计算,广州绿道防风固沙量约为 2.97×109吨。

  另外,绿道网还具备防火和阻挡火灾蔓延的作用,其减灾效力比人工灭火要高一倍以上。因而,城市公园、绿化广场、防护绿地等绿色公共设施,在消弭火灾隐患、阻止火势蔓延等方面的潜在效益是十分显着的。

  3.3 社会效益

  3.3.1 提升城市品位,示范效应显着

  3.3.1.1 改善广州城市形象

  绿道网作为广州市一张靓丽名片,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在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最高荣誉奖项—“2011 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又荣获联合国人居署“2012 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

  调查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谈者认同绿道工程具有提升广州市城市形象的作用,少部分人对于绿道所起的形象提升作用表示中立的态度。调研数据显示,91.6%的受访者对绿道提升了城市特色和形象均持乐观态度,其中 15.5%的表示“有点同意”,39.3%的表示“同意”,36.7%的表示“非常同意”(图 3-6)。因此,广州市绿道网的建设得到多数市民的认同,有助于改善整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并为推动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示范效应。

论文摘要

  3.3.1.2 城市品牌强度的评估

  本研究选取“广州绿道”作为关键词与广东其他城市绿道的出现频率进行对比,通过区域对比的水平维度的数量变化来定量反映广州绿道的品牌知名度。选取百度作为国内关注度统计的搜索引擎,而国际关注度则采用谷歌(google)搜索引擎。

  (1)国内关注度

  选取广东省所有城市的绿道作为关键词并统计其新闻出现频率,如图 3-7 所示,广州绿道”新闻数量排第二,远超除深圳外的省内其他城市,说明广州绿道在省内的关注度很高。

论文摘要

  (2)国际关注度

  为了比较广州绿道在国际与其他吸引物的关注度,本研究选取“Food Guangzhou”、“hotel Guangzhou”、“tourism Guangzhou”和“greenway Guangzhou”作为关键词统计其新闻数量。从图 3-8 可以明显看出,广州绿道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不高,远远低于“广州美食”和“广州旅游”,与“广州酒店”相当,这说明广州绿道的国际关注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形象。

论文摘要

  3.3.2 推动科普教育,宣传广府文化

  广州市绿道网将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打造成为特色文化廊道和绿色科普长廊,比如广州市 3 号绿道,依托沙湾镇历史文化保护区、鳌山古墓群、滴水岩森林公园、横江公园、番禺区广场、大夫山森林公园、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新客站、番禺区中央公园、余荫山房,形成天然的绿色科普教育长廊,使游客得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观察丰富的物种群落,举行观湖、观鸟、赏蝶、远眺等休闲活动,为市民营造美丽的自然角落、愉悦的休憩场所。

  又如省立 1 号经过的荔湾区绿道,沿途连接历史街区、公园、河涌、古村落和商贸区等,紧紧围绕“西关风情”和“水秀花香”的区域特色,将具有广府特色的文化景区景点串联起来,有陈家祠、荔枝湾涌、沙面等名胜古迹,恩宁路、上下九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大沙河、花地河等水乡资源,让游客欣赏悠久文化的同时也加强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图 3-9)。

论文摘要

  同时,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看,有 83.6%的受调查者对绿道推广了文化保护和科普教育表示认同,其中 17.3%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9.7%的人表示“同意”,26.7%的表示“非常同意”,11.6%的受调查者表示“不确定”。绿道网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宣传功能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可,这也给绿道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3 增加休闲空间,引领健康生活

  绿道网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机会,引领健康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愿意走出家门,到绿道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随着绿道建设和绿道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图 3-11),以骑行为切入点的绿道体育活动已经打造成为绿道体育的品牌,以不同区段绿道的特色和功能为依据的各具特色的绿道体育活动正在绿道网内如火如荼开展(李国岳等,2012)。如广州珠江沿岸,每晚均有男女老少在沿岸绿道散步、跳舞,珠江夜游赏五彩广州。

  研究表明,人们从自然环境中可感受到的精神效应中 55%-85%是有益反应。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

  同时,绿道的使用可以降低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周年兴,2006)。

论文摘要

  分析实地调研的数据,89%的受调查者对绿道促进绿道体育运动发展,提高了居民身体素质表示认同,其中 15%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9%的人表示“同意”,35%的表示“非常同意”。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谈者也认为绿道促进了绿道体育运动发展,提高了居民身体素质。

  综上可知,广州市绿道网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康体休闲空间,使人们在闲暇之际有条件进行户外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3.4 优化居住环境,构建宜居城市

  2011 年 8 月,英国权威机构“经济学家信息社”发布了《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报告》,在 140 个城市中广州列 89 位,与广州雄厚的经济实力地位不相匹配(南方日报,2011)。

  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城市成为广州一直追求的建设目标,而绿道网的建设是构建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年国际城市发展中心发表的关于宜居城市的报告中,将“宜居城市”比喻为“生命有机体”,而绿色走廊和交通网络组成了宜居城市的循环系统的“血管”,广州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在构建宜居城市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保证城市生态多样性,满足居民休闲需要,并重点照顾步行者利益,符合步行社区建设的需要(表3-6)。

论文摘要

  3.3.4.1 关爱弱势人群

  特殊人群由于身体的弱势而难以到达较远的郊区或景点景区,因而绿道网的建设为他们开辟了一块安全、绿色的空间。广州都市型绿道串联起社区公园和其他休闲场所,让需要关爱的老人、妇孺、残障人士、病患甚至流浪汉、野生动物能够就近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安全事故已经成为 14 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在调查中还发现,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绿道网的安全性有可能建构成安全的步行环境(夏兵,2012),成为弱势群体安全交通的重要通道,并且本研究的实地调研信息也充分验证了该观点。海珠区一位 15 岁的中学生表示:“因为家离学校很近,因此很多时候上学放学都是骑着自行车在绿道上走,累了还能在附近公园休息一下”。

  3.3.4.2 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表明,2011 年 9 月广州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5.01 平方米,当时广州已完成142 条主干道绿化升级改造,建成二沙岛广州发展公园等一批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全市 198 座 230 多公里的桥梁四季常绿,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都超 4 成(广东广播新闻,2011 年 09 月 09 日)。也即,广州市绿道网的建设,恰好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缓解了现代化固有的矛盾,释放了人热爱自然的天性。

  3.3.5 提升休闲可达性,增强人才吸引力

  3.3.5.1 休闲可达性提高

  绿道休闲可达性指从指定地点(如家里、工作地点)到绿道进行游憩、休闲的方便程度。绿道可达性与交通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到达绿道的交通方式越多、越便利,说明绿道休闲可达性越强。通过调查广州市民进行绿道休闲所选择的交通工具发现,自行车和公交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分别占到 37.2%和 33.2%;自驾车紧随其后,占 28.7%,结合绿道调研的具体情况,得知自驾车绿道游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潮流,尤其是农家乐等乡村绿道游的兴起;步行和地铁也是重要的交通选择,占 26.5%和 16.2%;摩托车和长途汽车因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较高而选择的人较少(图 3-11)。

论文摘要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交通工具的公共交通化已成为绿道游憩的重要特征,广州绿道公共交通的发展为绿道休闲提供了基础保障,绿道休闲可达性高也将直接促进绿道效益的提高(夏兵,2012)。而绿道可达性的提高将较小的斑块有机连接起来,多功能开发并满足人们慢生活吃、住、行、游、娱、购的综合需求,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形。

  3.3.5.2 增强人才吸引力

  据联合国预测,2050 年全球将有 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若要吸引人才,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在《经济学家》评出的 2010 年世界最宜居城市调查中,新加坡的生活质量排名第 28 位,生态城排名第 22 位,这得益于其“花园城市”的建设规划。绿道网建设显着改善和提升了广州的软环境,通过倡导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与慢生活方式,舒缓人们紧绷的工作神经,缓解生活压力,对改善城市环境,吸收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实地调研发现,79.8%的受调查者认为绿道有助于改善环境,能吸引和保留更多的人才,其中 19.1%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4.5%的人表示“同意”,26.2%的表示“非常同意”。由此可见,人们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和更高的幸福感,有助于吸引人才,更好地建设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3.6 促进人际交流,和谐社会关系

  绿道属于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为人们重建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社交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渠道,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李从文,2012)。

  分析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发现,83.8%的受调查者认为绿道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其中 20%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5.8%的人表示“同意”,28%的表示“非常同意”。而访谈结果亦表明,受访谈者对于绿道促进了人际交流也表示认同,他们认为绿道给他们增加了休闲娱乐方式,是与朋友散心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在景区门票居高不降、休闲成本日益升高的都市生活里,绿道作为一个新兴的休闲平台,为社会中低收入阶级提供了休憩的平台。调查发现,68%的绿道受访者的月平均收入低于 4000 元。同时,绿道休闲也呈现年轻化趋势,77%的受访者为 17-35 年龄段,这部分群体属于社会高压群体的主要人群,而绿道作为可进入性高的休闲平台,能够有效地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绿道作为都市新型的休闲娱乐,运动散心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朋友间轻松愉快交流互动的平台,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3.3.7 推动城乡一体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广州市绿道网的用 6 条主干线将 10 个区和 2 个县级市连接起来,用密布的支线串联起大多数的村庄,真正实现了城乡互动。截止至 2013 年 11 月,增城市绿道网沿线经过 46 个村庄,23 个驿站,在民生、经济、环境三个方面促进了城乡交流和融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绿道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畅销和农村经营服务业的发展。如增城的“慈菜心”、从化的“土鸡”等,价格不仅不断上升,销量也越来越好;农家乐、农庄和农家旅馆等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业伴随这绿道的建设而迅速增加,仅增城莲塘春色一条街便有农家乐四、五十家,道路两旁摆满农产品,吃饭免费骑车的经营模式备受欢迎。因此,绿道建设带动了乡村的经济由农业向服务业过度,促进发展。

  其次,绿道的建设将促进城乡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空间融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同时保护了城乡区域的生态环境。如:绿道为城乡保留农田、果园、池塘、湿地等具有生态独特性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此外,跨区域的绿道建设把城市完善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带到了乡村,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有助于促进跨城市、跨区域的流域生态保护协调和环境综合管理,在治理的同时又有助于保持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差异化发展,延续地方特性。

  3.4 经济效益

  3.4.1 具有可观的总体价值

  本研究采用条件评估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即意愿调查评估法,直接咨询人们对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O),间接表明环境商品的价值(陆健健等,2009),调查结果如表 3-7 所示。

论文摘要

  通过离散变量 WTP 的数学期望公式,可以计算出居民游客的人均支付意愿:

  E(WTP)=∑Pi Bi(元)=122.33 元/(人?年)

    其中 Pi 代表各投标点投标人数的分布概率,Bi 代表各投标点的支付意愿。2011 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 1275.14 万人。因此,广州市绿道网建设的经济价值为:

  广州市绿道经济价值=122.33 元/(人?年)×1275.14 万人=15.59 亿元/年2013 年广州市绿道建设 2463 公里,则平均每年每公里绿道价值约为 63.30 万元,按照 8%的社会折现率,绿道使用年限为 10 年计算,绿道现值为 470.23 万元/公里。2008年到 2013 年,增城市共投入 16800 多万元建成 366 公里自行车绿道,平均每公里自行车绿道建设成本约为 46 万元,外加每公里 35 万元完善绿道的配套设施,故每公里投资 81 万元;如果按照广州市绿道平均投入 70 万元每公里计算,维护费用按总投入的 20%,即每年 14 万元/公里计算,绿道使用年限 10 年,则绿道建设维护总成本现值为 171.50 万元/公里。因此,广州市绿道网的成本收益指标为 2.74,即绿道建设收益约为成本的 2.74 倍。

  从对绿道经济价值的估算可以看得出来,绿道网的收益是较高的,虽然不能准确测算绿道所产生的具体收益,但其潜在的价值却更值得关注。

  3.4.2 形成了绿道经济产业链

  绿道旅游作为广州市旅游的新亮点,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广州旅游网上,有 47 条各具特色的绿道旅游线路可供选择,涉及自然生态、历史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景观、古村落、水上绿道、野趣绿道、美食绿道等多种形式。甚至,在“出门遭罪,宅家可惜”的旅游黄金周,绿道旅游产品成为了部分游客的休闲优选(图 3-12)。

  据南方日报报道,从绿道建成至 2010 年 8 月,广州市生态旅游类景点接待游客达8979.73 万人次,旅游收入 1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83.36%和 30.98%。2010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绿道旅游功能更得以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10 月 1—7 日,增城市绿道接待 2.64 万人次,旅游接待 80.95 万人次,同比增长 31.56%,旅游收入 1.94 亿元,同比增长 35.97%,(南方日报,2011 年 4 月 28 日)。

  在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中也可看出,81%的受调查者认为绿道有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其中 23%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8%的人表示“同意”,20%的表示“非常同意”。在访谈中,受访谈者对于绿道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表示认同。因此,绿道建设整合了绿道沿线的旅游资源,催生了新型的旅游产业——绿道旅游产业,并结合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

  3.4.3 促进了绿道周边土地升值

  绿道提升了空间可达性和景观条件,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提升了产业间联系,进而带动土地价值提升,这一效益也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的绿道沿线区域,特别是房地产和周边设施的价值飙升。从图 3-13 显示的广州市 2008 年到 2011 年房地产的开发投资额和销售合同金额变化可以看出,广州市的房地产价值不断走高,不少房地产公司更打出绿道的宣传语吸引客户。

论文摘要

  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中发现,75%的受访者认为绿道沿线的土地增值明显,其中 23%的人表示“有点同意”,33%的人表示“同意”,20%的表示“非常同意”。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于绿道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表示认同。

  3.4.4 增加农村就业,促进乡村旅游开发

  广州绿道的建设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

  3.4.4.1 直接就业效应

  直接就业效应,主要体现为绿道建成后管理维护工作而增加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

  本文以驿站为例进行分析说明。目前,广州市包括一、二级驿站在内共 161 个,如表 3-8 所示。通过对驿站抽样访谈了解到,广州市的大多数驿站主要以公司承包的形式来经营,一般从业人员为 5-7 人左右,按平均每个一级从业人数为 6 人计算,则广州市驿站能提供 966 个就业岗位。

论文摘要

  3.4.4.2 间接就业效应

  间接就业效应主要体现为绿道对广州旅游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以自行车租赁为例,平均每个租赁点,如果按每天 25 辆出租,周末每天 70 辆出租,租金 30 元/天,那么该自行车租赁点平均每月收入近 8000 元。而且因为广州四季如春,因此没有明显的淡旺季。由此可见,绿道产生的间接效益巨大,无法准确估量。

  3.5 综合效益

  3.5.1 绿道建设的社会满意度高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及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广州市绿道网已建成六条主干线建设,形成了基本绿道网络骨架,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扩建。但由于广州市绿道建设和运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针对市民对绿道的实际使用的满意度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为绿道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供建议。居民和游客对绿道网建设满意度较高,认可其综合效益,体现在绿道评分与满意度评价、重游率与推荐度以及绿道前景与支付意愿这几方面。

  3.5.1.1 绿道网评分与满意度

  调研结果显示,广州市民对广州绿道的平均打分为 77.1 分,满意程度为中上,这表明广州绿道建设总体情况是相对较满意的。其中,分数集中在 80-89 分数段,占 39.36%,60 分以下仅有 3.42%。具体评分情况如图 3-14 所示。

论文摘要

  调研数据显示,在广州绿道建设满意度方面,79.8%的受访者较满意广州的绿道建设。

  其中,15.9%的受访者非常满意广州的绿道建设,37.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26.8%的受访者表示有点满意,仅有 4.8%的受访者表示对广州绿道建设不满意。综合打分情况和满意度评定,受访者普遍对广州市绿道网络建设感到满意。而细致到每个区之间的对比(表3-9),可以发现,城郊的各市区满意度得分普遍高于中心城区,在个人体验方面,城郊各市区平均得分为 5.7,高出市区平均得分 0.3。这表明,市郊绿道建设更受受访者认可,其满意度也较高。在其余四项指标中,仅有生态认知度上两地差别不大,而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认知上,市郊得分都高出市区 0.2—0.3,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市郊这三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中心城区。

论文摘要

  3.5.1.2 重游率与推荐度

  重游率是反映目的地是否有吸引力和价值的重要指标,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市民对绿道的满意程度。65%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再次选择绿道作为其休闲娱乐的去处,30%的受访者可能会再次选择绿道,仅有 2%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不会再次到绿道上休憩(图 3-15)。总体而言,绿道休闲的重游率较高,反映出广州绿道建设较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调研结果显示,31.3%的受访者了解绿道的方式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可见推荐是绿道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地调研中,有 54%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推荐给自己的亲戚朋友,40%的受访者可能会进行推荐,仅 1%的市民表示将不会进行推荐(图 3-15)。这表明,超过九成受访者对广州绿道建设比较满意,奠定了口碑宣传的基础,有助于绿道建设的宣传和发展。

  3.5.1.3 看好绿道前景,社会预期高

  对于广州绿道发展的前景,88.7%的受访者表示看好,仅有 1.8%的市民不看好绿道,这说明广州绿道建设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民众也较支持该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访谈中,广州大学城一名学生表示:“现在骑行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周边的同学朋友也有很多开始慢慢喜欢上骑车,绿道体育是个很有发展潜力事业”。

  同样能说明市民对绿道前景看好的还有支付意愿的变化。2011 年广州市民绿道支付意愿值为 100.7,而 2013 年支付意愿升至 122.33,增幅为 21.5%,这说明绿道的前景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也体现了人们对绿道满意度正逐年提高,是对广州绿道建设的一种认可。

论文摘要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各市区绿道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但受访者对绿道网建设持相对满意的态度,对于绿道的四大效益也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市民与游客非常普遍看好和支持广州绿道事业的发展,这些都为绿道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民意的支持和一定的群众基础。

  3.5.2 互联网上对绿道建设评价更高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有关广州绿道的官方报道、媒体报道和民间评论进行分析、提炼并试图找出三类文本的传播侧重点。通过利用 ROST Wordparser 软件对三类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提取做进一步的对应分析,再采用 IBM SPSS19.0 进行对应分析,比较三种文本在绿道报道上是否存在差异,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各种媒介之间的差异关注点。

  主要文本收集来源于网络,文本时间跨度为 2010 年至 2013 年。其中,政府文本是从广州绿道官方网站上与绿道有关的新闻,总计 21504 字;以“广州绿道”搜索相关媒体新闻,共计 77359 字;民间文本主要来自于相关论坛、绿道游记等,共计 21803 字。

  尽管文本字数相差较大,但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计算词频来选取高频词汇,因而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由于不同媒体在文本表达时会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避免表达的重复。而在文本分析中,为增强比较信度,需将同义词进行替换,如将“广州”替换为“广州市”,“增城”替换为“增城市”,“从化”替换为“从化市”,“广东”替换为“广东省”,“亚运”替换为“亚运会”,“单车”替换为“自行车”,“游人”替换为“游客”。修正后的 3 个文档分别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可以识别的.txt 格式,用于进一步分析。

  通过词频分析,并通过软件的过滤功能将“的”、“是”、“于”等介词及与绿道无关的词过滤掉,运用软件计算出文本的高频词及频次。选取每类文本前 100 个高频词汇为分析单元,并将这 100 个词汇分为 8 类,主题:行政区名称(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从化市、萝岗区等)、景观与景点(河涌、公园、湿地、大夫山、小洲村、蕉门河等)、体验与感受(感觉、体验、享受等)、相关活动与设施(驿站、自行车、骑行、自行车道、欣赏、健身等)、绿道建设相关动词(建设、服务、规划、发展、管理等)、生态(生态、环境、绿化、风光等)、文化科普(文化、历史、人文等)与其他,详见表 3-10。

  对比三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异同点。“绿道”“广州市”在三类文本中均排名前三,验证了样本的有效性。“绿道网”在政府和媒体中均有提及,排名分别为 28 和 14,而在民间评论部分却鲜有提及,这可能是市民在游览时只关注当前游览的一段,对绿道网无太大认知有关。“增城市”在三类文本前 20 个高频词中均有提及,其在民间评论中占据第五,从此可以推测增城市绿道建设成果较好,可能是全市推广的典范,并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驿站”、“自行车”这两种与绿道相关的设施均出现在前十,说明它们作为绿道的基础设施被广泛认可和关注,并与绿道建设紧密联系。而亚运会作为绿道建设期间的重大事件,均出现在前 100 个高频词中,以媒体出现频次最高,排序 16,而在媒体报道文本中,大部分的文本均是在 2010 年期间发布,说明亚运会是绿道建设的重大契机。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对表 3-12 进行分析可知,在广州绿道政府报道、媒体报道与民间评论中,体验与感受、绿道建设的相关动词和文化科普方面的 Sig.值均远大于 0.05,说明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结合表 3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间评论主要侧重于主体感受的表达,政府报道和媒体报道更关注与绿道建设的过程与实际状况,除了积极推广生态效益外,还侧重宣传绿道的社会效益(文化科普)。在行政区名称这一主题中,Sig.值非常接近 0.05,说明三类文本之间在这一主题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查阅表 31 和表 32 发现,政府报道提及的区域较广,囊括了广州市、增城市、从化市等七个行政区域,较全面地反映各地的绿道建设情况,这可能与政府新闻报道的要求有关。尽管景观与景点、相关活动与设施、生态与其他这四类主题类别的 Sig.值均小于 0.05,但不能表明两两之间直接差别不明显。

  上述研究表明,政府、媒体与市民游客对绿道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较充分的认识,体现为其相关主题词汇频次出现较高。政府报道主要侧重于宏观宣传全市绿道网建设情况,对于绿道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科普方面)有较积极地宣传,而对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介绍与宣传稍显薄弱。媒体报道主要侧重于景点线路推荐与政府绿道建设报道,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文化科普)宣传力度较高,但同样缺少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宣传报道。通过分析民间评论,可以发现市民游客对绿道的生态效益了解与感知较高,这也可以反映出政府与媒体的报道初显成效,对加深市民和游客关于绿道的认知有积极的作用。在民间评论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地区为“增城市”、“珠江”、“二沙岛”、“南昆山”、“森林公园”、“增江”、“沙面”等,说明这些地区绿道建设较好,使用率较高,市民满意度也较高,而在绿道体验方面,词频较高的为“不错”、“美丽”、“热闹”,说明市民与游客对广州的绿道建设满意度较高。

  3.5.3 四大效益叠加具有乘数效应

  生态和环境效益是基础效益,良好的生态是环境优美的保障,优美的环境又能促进生态的改善。绿道生态效益首先增加了绿化面积,有效促进城市碳氧平衡,提高空气舒适度。绿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带状景观和生态廊道,绿道构建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在城市中的栖息地和迁徙途径,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绿道环境效益的发挥打破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单调景观,提升了景观条件,提供了更完善的休闲平台,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同时,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引导人们选择低碳交通的出行方式。社会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绿道建设的发展效益。广州绿道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保障了低收入群体休闲游憩的权利,并加强本地社区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社会融合。广州绿道网建设还通过连接城镇与乡村,促进了城际间经济的交流,带动了沿线农村经济的发展。四大效益之间紧密联系(图 3-16),只有保证了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实现,提供公共休憩平台,吸引周边市民和游客参与绿道休闲,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论文摘要

  如果绿道五大系统建设良好、管理维护到位,能够充分发挥了绿道的四大效益,并体现了叠加后所带来的乘数效应。以增城市绿道为例,绿道沿线景观优美,带动了周边市民和附近省市的游客进行绿道休闲,促进了城乡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农家餐馆经营、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等增加沿线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雇佣农村劳动力参与绿道建设、经营与维护,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截止 2013 年 11 月,增城市境内绿道经过沿线村庄 46 个,增加就业岗位 130 个,绿道附近农家乐数量达到 59 家,带动旅游事业人数达 1500,给农民将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仅2013 年春节期间增城绿道接待游客 56 万人次,直接创造旅游收入 6352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0.4%。广州市目前绿道网的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绿道网也不仅仅是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一项关于民生、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工程。

  绿道综合效益是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方面的合力,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效益的有效发挥。因此,绿道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各效益之间的带动效应,尽可能做到“1+1+1+1〉4”,确保发挥绿道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区域间和谐发展。

  绿道综合效益是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方面的合力,任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效益的提升。因此,政府和媒体在进行绿道相关报道时,也应适当保持各效益间报道的均衡,便于市民全面认识绿道网建设的效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