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景观要素之水体。
4.2.1 水体的不同类型和形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中国古人的山水观或多或少都受着古老的儒学、道学与佛学思想的影响。孔子有言:水"似德",无私给予万物;"似仁",所到之处皆有生命成长;"似义",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智",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勇",赴百初之谷不疑,其万折必东。
水对于古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景观的存在,更是古人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追求。[42]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充分表达了对水的欣赏:"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水对于自然的意义就如同血对于人生命的意义。水的流动性让它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这样高的可塑性就意味着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水景。《洛阳名园记》中对私家园林的称呼,除了宅园、园圃之外,还提到了池亭和池园,这些无疑与水有紧密的关系,说明了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宋代画论中便多处提到了水体本身的多变形态。
同山体的四时之景一样,处于自然环境之中,水体也有其四季的变化和特征。
李成的《山水诀》中从水质的方向论述了四时之水:"春漪欲流,夏泽涨而浓肥;秋潦源清,寒潭涸而沉泚。"春漪欲流描写的是冬冰初融,水复流淌的景象,气候的变化改变了水的状态,由固态变为了液态,这便是生机的象征,水流动首先打破了宁静的环境。相反,"潭涸而沉泚"便是冬季水态反转,缺少了流动所营造的即是宁静与沉寂。这便是从水的本性出发的;"夏泽涨而浓肥"夏季气候转暖,植物繁茂生长,水中也是如此,这样便是从植物对水的影响出发。
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则从水感的方向论述四时之水:"然水有四时之色,随四时之气。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这样的"碧、凉、清、惨"便是从人的感受出发。
这样看来,水不再是单一的流动性景观,而是融入了气候、其他景观要素以及人的参与。这样的水便有了灵气。正如上文提到的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四幅画中对水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水与远山相依相融、虚无缥缈;水与石驳岸自然相接;水与植物相映成趣;水与楼阁小桥穿插其中;水与人积极互动。水是其他景观要素之间最自然的连接体和过渡体。
画论中的四时之水也正是园林中水体的原型。园林之水也有其四季的变化和特征,造园家往往运用水的特性和变化营造各具特色的水景,使其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可观可赏之处。
水因其液态的特质和可流动的特性,使得在自然之中可以丰富的变换形态,不同程度的缓急浅深所呈现的效果也不相同。上表段落中都提到了不同状态的水体。瀑布、巨浪、平流、曲溪的丰富组合才会将水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园林之中也是如此,一水体不再是一贯地流淌,而是经过转折与开合丰富变化着。
独乐园中的水系则充分反映了画论中的论断。如图 4-2-1、4-2-2.园中由西南方引水北流,过主建筑读书堂,变为疏水,分成五条支流注入中间的沼中,出沼,分为两条支流绕种竹斋合为一流,最终由西北流出园。整个水系,分为溪,合为池,分分合合,曲折幽深,变化多端。这样使不一样的水流创造出了不一样的观景区,其丰富程度便可得知。
画论认为水是活物,主要是讲水是流动的,这与平原地区不流动的水还是有差别的。往往有水口进,有水口出。另外,活水另一方面指园内水与园外水即使不流,也是相通。然之水往往不是独自形成,而是水系彼此之间相互连通,循环发展。对于活水的运用,园林之中则是非常丰富。北宋洛阳的大多数有名的私家园林建在洛南一带,只有胡氏园在北邙山麓,洛南一带布有伊、洛二水,北邙山麓也有瀍河流过。所以洛阳私家园林多是因地制宜,引水入园。例如苗帅园"有水,自伊水派来";松岛"东,大渠引水注园中";吕文穆园"伊洛二水,自东南,分注河南城中,而伊水尤清澈。园亭喜得之,若又当其上流。"江南的园林由于其地理优势更是如此:南园"地实武林之东麓,而西湖之水汇于其下";沧浪亭的东北部亦有天然河流葑溪的流经。这样的水系便奠定了活水的意义。
园林中除了应用现成的城市水系,就近造园,对于没有外界水系流经的先天条件,则是通过暗渠引水入园,或在园中人工造景,凿池为溪涧,自成水系。保证水体在园中的流动的生命力。环溪园子的名称的由来就是其水系的营造:"华亭者,南临池左右翼,而北过凉榭,复汇为大池,周围如环,故云然也。"[44]
中部为居于山上的主景多景楼,南北两个水池连通园外,并自成水系,环绕整个园林,故曰"环溪".
皇家园林艮岳的水系也很完整,园水东南引入,北而出。园中缩为溪水,放为双池相连,绕山过林而出。既有广阔的水面,体现皇家园林的气派,又有私家园林的曲水流觞。是宋代园林的成功代表。
4.2.2 水景的多样性。
正因有了良好的水域条件,以及对水的欣赏,文人们无论是在画中还是园林中都充分发挥了其创造和想象力,结合山、石、植物、建筑等其他景观要素,创造出了无数优美的水景。在山水画论中便详细地提到了以水造景的类型。
在《广川画跋·论山水画》中,作者董逌论述他眼中的"真水",即不借助其他自然要素而展现本态。他认为真水不应假于物,"裸水"即"真水"也。但是,本人认为,独水则无气势,更无趣味可谈。所谓借山画水,山水各臻其妙,水结合山石才能体现其流动和造型的活泼,水与植物结合,才能还原其最本质的自然生命的意义,水与桥岸、楼阁结合才能促使其审美价值的实现。故"真水"即是"活水".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故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故水与其他景观要素是相得益彰的。园林之中的水景也在组合造景之中才得以显示出其自然的美态。水与其他景观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上表便阐述了水和山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见,自然之中的水体多是以组合的方式出现。水如血脉,本身应以断续、浅深交错为美,以广阔为美;在与山的关系上,高山水更下,低山水浮上,以强化山与水的对比关系。这些细节,在真实园林掇山理水中,亦得遵从。
对于以水造景,画论中相应的法则。水的状态是与其围合形式和竖向设计息息相关的。多变的围合形式和高度形成了可静可动的水态。
《林泉高致》中列举了不同形式瀑布,这属于动态的水。《山水纯全集》中则详细地论述了水与其他自然景物特别是山、石的组景,定义了水景的名称。其中有位置称谓有涀、淀、漰、瀑泉、溅瀑;面积称谓有江湖;体量称谓有沂;流速称谓有淙、硖水;断续称谓有泉源、溪水;起伏称谓有海水、水中阻有称谓有沙碛、石碛、壑。特别说明了瀑泉的气魄、泉源的缓缓流动以及溪水的曲折婉转。
是水景状态很好的总结。其中的水态有动有静,从其本质发现:水纹的形态体现着不同的水环境。
通过对上文第二章表 2-2-2 中宋代园记的比较、分析和归类,宋园中 27 个有水,园中水的形式并不单一,涉及到的形式有池、沼、溪、湖、潭、瀑布、喷泉。其中池有 17 处、溪有 7 处、湖有 2 处、瀑布有 3 处、喷泉 1 处、沼有 3 处大多引水而来,与水系贯通。
由园记和画论对比分析,园林中的水法,远没有画论中所提的水法丰富。画论中的称谓和细部做法,远胜于园林造水。总体看来,园水以静为主,绘画以动为主。园中动水少的要因就在于画动者易,造动者难。马远的《水图》(图 4-2-5),图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的水波纹。曰"洞庭风细",曰"层波叠浪",曰"寒塘清线",曰"长江万顷",曰"黄河逆流",曰"秋水迥波",曰"云山沧海",曰"湖光潋滟",曰"云舒浪卷",曰"晓日烘山",曰"细浪漂漂".从细节上表现了在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其形态丰富多姿,充满活力,不一样的水态必然形成不一样的自然环境。这些波浪的做法在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中,得道淋漓尽致的表现。
日本是海岛国家,表现海波海景为主。中国是大陆国家,画家写生画以表现山水关系为主,多为瀑布源泉动水,而平地湖池多为静水,如果没有地势和溪流可借,则难以表达激流。
动静的分离和统一也是园林中水体造景的关键,但都以自然美为基础。在平静的水空间之中水面掩映着岸边的景物,使其水空间的意境更加扑朔迷离。富郑公园南有大池;松岛又东有池;独乐园堂北为沼,中央有岛;湖园园中有湖,湖中有堂;水乐洞园有池名"金莲池";南尚书园堂前凿大池,中有小山,谓之"蓬莱";北尚书园园中凿五池;俞氏园潭中动物光影凌乱;[45]沧浪亭前竹后水光影会和;[46]盘洲园方其左为"鹅池",员其右为"墨沼";[47]艮岳有大方沼,中有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云浪,沼水西流为凤池,东出为研池;琼林苑宝砌池塘;金明池池在顺天门街北;[48]静水集中了池、潭、沼、塘。有金明池形状规整的大面积水池,也有艮岳自然形态的水中岛,岛上或植木或筑房,显然仙境般的空间,幽深缥缈。
而水体的动态美的营造则更为丰富多样,主要是指泉水、溪流和瀑布。使园林增加了几份活力与生气。董氏西园的水自莲花出;董氏东园的"醒酒池",水四向喷泻池中,没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从春园桥下的水激大石,声闻数十里;俞氏园众峰之间,激石高下,使之有声淙淙然;乐圃中水由门萦纤曲引至于冈侧;梦溪园水出峡中;盘洲园中般涧水,剔九曲;艮岳中一为两峰并峙,瀑布下入雁池,二为水出石口,喷薄飞注如兽面,三为绝顶开深池,开闸注水而为瀑布;后苑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动态水有气势磅礴的瀑布,有意境幽深的曲水流觞,有山涧的山泉流水,也有设计独特的喷泉涌池。
水的动静结合才使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古人于园林中不仅仅是对水审美,更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超脱社会的清高和安静。正如沧浪亭上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沧浪亭的一溪春水并不简单,"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流传在上古时候的歌谣,后来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人上哲学。苏舜钦命名沧浪亭也正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