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代画论中的景观要素与园林营造
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以拟人的手法将水视为山的血脉,将草木视为山毛发,将烟云视为山的神采,将亭榭视为山的眉目,将渔钓视为山的精神。其中的山石、水、建筑、植物、文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山水画家、文人们在参与园林的创造和设计时,对以上的景观元素进行配置,由于艺术环境的影响,便很自然地将自己或他人在绘画上的技法以及对艺术的体会和理解加入到园林的营造中去,从而实现山水画中立体山水观的想法,打造艺术氛围浓厚的自然生活环境。也就是"以画入园,因画成景"[26].
在园林造景中也同样采用山水画中山、水、石、屋、木、文这些景观要素。
但这些要素不再是以平面的欣赏方式出现,而是以其自然的生存状态存在,那便是具有了多面性。天然的景观要素加入人工的组织和配置,将自然之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这样的方式时人们可以更便捷的去接触自然的每一个细节。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造园家的思想和品格。所以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融入了造园者的感情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在本章节中,又加入了人物这一要素,人物的出现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园林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虽不居于主体,但往往是中心思想的体现。亦可作为景观要素造景的一部分。
阅读中国山水画论,欣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便是加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这一章节就从景观"七要":山、水、石、屋、木、文、人为核心,解读山水画论、山水画与园林的异曲同工之处。
4.1 景观要素之山石。
中国从古自今都对山石有着独特的喜爱,由原始社会仅是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开始,发展到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以致要把自然景物转移在自己的生活中,山石无论是在山水画中还是城市山林[27]的山石园林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园林中的山石造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自然状态的临摹,而是开始加入意境的营造。到了宋朝时期,随着城市宅院的发展,置山布石的造景手法在园林中已相当有特点。从宋真宗时期对假山的游览性和趣味性的重视到宋徽宗时期对石头的喜爱和叠石成峰的造园手法的重要性。山石元素无论在皇家园林还是在文人风气相当盛行的私家园林里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到达了无园不石的程度。
程承在《宋代赏石审美观及宋画中的赏石入画》中总结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脉络[28].其中,在宋代文人中,也嫌弃了赏石艺术的热潮。宋代凡园必有石,园"无石不秀".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传统文化活动琴、棋、书、画外,茶道、古玩、赏花木的活动也逐渐频繁。文人们通过园林中的山水营造来抒发情怀,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来陶冶情操。
不同于唐代讲究赏石的全面性,宋人更加追求赏石的内在精神体验,对丑石怪石尤为看中。宋人反道而行,描绘枯、怪、老、瘦、破的石头意在突出丑石"劲健瘦硬"的特点。正如刘庭风在《消极心理·阴性美·病态美》一文中阐述的园林营造从稀奇古怪到阴性偏爱,提到了园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病梅、苍苔、丑石、残山、剩水、断碑、枯井的特殊病态美。[29]
苏轼的绘画传世珍品仅三幅,其中两幅与怪石相关,分别是《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中画面极为简洁,左下角地上蹲坐一形态怪异的石头,整体浑圆,局部又有尖角。石皴走势如漩涡。集怪丑于一身,其环状旋转的纹理,在体现了运动感的同时显出出石头顽强的生存力。怪石之右倚一枯木,屈曲盘折,似鹿之角,气势雄强,盘旋而上。怪石之后冒出几枝竹叶,似有挣脱,与大自然抗争之意。米芾对此画评曰:"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30]
由此反观此画,画中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直冲昊天。苏轼画中枯木怪石的运用仅是一种物象的表现,他真正追求的是这种物象所体现的内涵。
《潇湘竹石图》的画面也很简洁,展现的是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画有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竹枝或直或斜,竹叶摇曳飘逸。大小两石蹲踞中间。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给观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宋代绘画中也有大量的赏石图,从类型到艺术审美又有其独特的风格。从题材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赏石作为图画的次要部分,以陪衬、装饰的形式出现。这类绘画作品最多,分散于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类型。例如宋代画院苏汉臣的儿童题材作品《秋庭戏婴图》和《小庭婴戏图》、南宋佚名的《歌乐图》、北宋赵昌《岁朝图》等。
这四幅作品中的赏石均作为画面的配景和装饰,但其造型和手法却是各有特点。《秋庭戏婴图》中挺立的北方青石,表现其自然形态,不见雕琢的痕迹。周围盛开的芙蓉花和雏菊与石头的阳刚之气形成互补,画面协调。《小庭婴戏图》中太湖石则与之不同,太湖石的假山造型秀美,层次丰富,搭配丛生的幽竹,使其生机盎然。《歌乐图》同样也是太湖石和竹丛的组合,但太湖石的造型轮廓极为豪放、写意。形状玲珑剔透,兼具了瘦、漏、透、皱之美感。《岁朝图》将浑圆通透的太湖石置于百花簇拥之中。
第二,以丑为美的美学观点,描写手法在突出枯木怪石的形象同时反向映证内在的品格。例如上文所提的苏轼及其《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
第三,将石作为绘画主题。以宋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为代表作。画中的太湖石,玲珑剔透,棱角凹凸,似昂首腾空的虬龙,突出"祥龙"之意。
宋代山水画论中对山石部分的相关描述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有:对山石的喜爱、山石的不同类型和形态、山石造景的类型及艺术手法等,都与园林的山石造景息息相关。
4.1.1 对山、石的欣赏。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对山石元素的欣赏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山,大物也"、"石者,天地之骨也".石的"寿、坚、安、实"之品格,受到文人雅士所推崇。
宋代诗歌繁荣和写意山水画的发展使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有着独特的情感联系,因而对园林的置石立峰也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文人山水画中追求神似和意境,因而园林中的置石立峰更是受到文人们的欣赏。文人好石已很普遍,有的甚已成痴迷状态。历代的石痴当属石颠-米芾、石狂-徽宗。[32]
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多,与此同时,赏石也更趋于细腻、含蓄和超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绾撰写了《云林石谱》,其中包含了精简了的宋人赏石审美的核心思想。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
《云林石谱》创作于 1118-1133 年,全文约 14000 字。从颜色、产地、质感、声音等 13 个方面论述石头,其种类有 116 种之多。其中的记载内容的完整和丰富程度为我国之最。
《云林石谱》记载了文人们喜石的轶事。例如宋代的画家米芾和苏轼。米芾对石的喜爱达到了如痴如颠之地步,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并提出了"瘦、漏、透、皱"的赏石观。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米芾刚到任无为州监军时,看见立在州府的巨石很奇特,就高兴的说:"此石足以让我膜拜。"于是命随从拿来他的袍芴,穿好官服,手执芴板,对着奇石行叩拜之礼,还口称其为"石丈".一次,米芾听说河岸有块怪异奇石,便令衙役搬到衙署。他见这块奇石酷似一老翁,稳健持重,一时心喜,竟跪拜在地,惊呼:"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还有一次,他外出时偶遇一奇石,令他欣喜若狂,绕石三天,并搭棚观赏,舍不得离去,为此他还因而修建了拜石亭(今亭不存)。后人依此传话作为绘画的题材,例如明末陈洪绶的《米芾拜石图》。
大文豪苏轼对石也极为喜爱,如同他处事不惊,豁达开朗的性格。他的赏石风格也极为类似。跟随心中的意愿,没有任何约束。他收藏了许多奇石,也多有咏石的诗文,如"雪浪石诗"、"雪浪斋铭"、"双石诗"、"壶中九华诗"等。
也会因没有得到"壶中九华"而悲念:"念我仇池太孤绝,尤物已随清梦断".
画论分别从山形石质、群山关系、主次原则、于自然中的地位、山石关系等方面表达了对自然山石的欣赏。虽然论点不同,但涵盖了山石本身以及山石与外物的关系,彼此互为补充。
第一,韩拙以拟人的手法将石、林木、草、烟霞、景物、水、岚雾与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显示了山石与自然之中的地位,也展现了山如同人类的生命之美。无论是山石本身还是山石与其他景观的搭配,都是人类特征的细节化。自然之物便是放大版的人的组成。园林是自然环境的缩景,园中不同景观要素的地位同样与自然之中相一致。由于园林的人工因素,使得园林之中的景观要素相比自然更趋向人的思想。
第二,郭熙从不同角度论山形和石质,展现多面的山之美。耸拔和偃蹇是气势,轩豁和箕踞是状态,盘礴浑厚、雄豪和坚深不露是性格,精神严重和顾盼朝揖是表情,盖乘据倚是和谐互助共生的关系,临观和指麾是领导艺术的居高临下和高瞻远瞩。此时的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有状态、有表情、有思想的生命体。这便是观赏者对于山的理解和精神的投入。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山、石之景也正是融入了人对其的欣赏和景仰之情,使其散发人的神态。
第三,除了山石本身的人象表征,画论中更是进一步的赋予了山人的社会性质,[33]具有了尊卑秩序,君臣、宗主之仪。这样的描述使得山石的"人性"更为完整。因而山石自然景致的结合便有了合乎常理的布置规则。园林之中的山石布置也正是如此,不仅仅是按照人的思想去排列组合,更是遵循着自然规则和秩序。
画论中所论之石石都是山石,而园之中林石除了山石之外,还有峰石,孤赏石等。加以云林石谱、宣和石谱、以及苏东坡等画家们画的石头画,即可总结出赏石的审美原则:奇、怪、透、瘦、皱、漏、纹、声、气等。所谓气,即使不奇,但是憨浑可爱的气韵也是一种美。
作者发挥想象将山石拟人化,融入了感情因素,充分表达了对山的敬畏和对石的喜爱。山石具有的这种朴素却又自然的魅力,不用过多的修饰就能体现出原始自然的景观。无论是宋代的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正是山石所拥有的这种独特的品格,成为园林造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凯在《以林泉高致为视角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阐述了郭熙对自然山石的欣赏,将之反映到园林之中则是山石与人的情绪思想相融合,使得掇山叠石也可以充满趣味性和创造性。但在园林营造时,为了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不仅是将其归为人类所有,以人工的手段和思想去改造山石,更是尽可能的保持其最自然本态,正如皇家园林艮岳中:"凿池为溪涧,叠石为堤扞,任其石之怪,不加斧凿。"[34]
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这才是造园者的内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