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结语
法律之所以惩罚当事人,是因为其实施了在其自由意志支配下的侵犯法益的行为。而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也都是在各自的意志支配所实施,与一般的犯罪不同的是,在有被害人过错的场合,犯罪人的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意志受到了影响。这种行为之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双方的责任的影响极为复杂。因此,对被害人过错的研究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客体。其中,厘清被害人过错与定罪量刑的关系是研究这项课题的核心目的。
本文通过对被害人过错概念的认定,以及对被害人过错对定罪及量刑影响的阐述,结合国内外立法的现状,对被害人过错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重点论述了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和被害人过错量刑情节法定化的设计。首先从被害人及过错的概念入手,试图对被害人过错的概念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性的阐述。其次,再结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国内外立法的现状,对被害人过错对定罪量刑的影响予以了分析和设计。笔者认为,被害人过错对犯罪构成和量刑的影响有较深的理论依据,也有广泛的立法参考,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笔者研究被害人过错的目的,旨在通过对被害人过错的正确认定和公正考量,来实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责任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种分配模式的设计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性的设计,被害人过错对犯罪构成的影响,以及被害人过错量刑情节法定化的模式设计如何做到更加规范、明确、精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综上,被害人过错是对于刑事责任公正程度和刑事责任评价机制的完善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综上,被害人过错是对于刑事责任公正程度和刑事责任评价机制的完善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为本人知识结构的局限,研究时间的紧迫,认识水平较浅,本文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望各位包容并指教。
致 谢
时光飞逝,三年在读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时间即将结束。想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我已工作多年后再次重回校园,认识了许多与我一样怀揣着对法律的敬仰进入学院的同学们,结识了热心教导真诚帮助我们的老师们,收获丰富,而如今又要离开校园的净土,内心感慨诸多。我很清楚,本文仍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问题未研究透彻,如被害人过错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制度设计,如何能够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和合法合理性,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把握。在这里,我要对所有我的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帮助,特别是张志勋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
通过三年较为系统的学习,我对法律的认识和感受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王卫国着:《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2] 陈兴良着:《刑法罪名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 张明楷着:《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4] 马克昌 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5] 张新宝着:《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 王作富 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年版。
[7] 王作富着:《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8] 周国均 主编:《正当防卫理论与实践》(合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9] 胡雪梅着:《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版。
[10] 赵秉志 主编:《刑法分则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年版。
[11] 赵国玲主编:《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年版。
[12] 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美】琳达。E.卡特、埃伦。S.克莱斯伯格、斯科特。W.豪尔着:《美国死刑法精解》,王秀梅、邱陵、曾赛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4] 【德】克劳斯·罗克辛着:《德国刑法学(总论)--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第 1 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5] 【德】胡塞尔着,王炳文译。第一哲学[M].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16] 冯军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7] 赵微译:《俄罗斯联邦刑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8] 庄旭龙:《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细化研究-兼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之有关内容》,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 年第 3 期。
[19] 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加害的关系切入》,载《当代法学》2004 年第 2 期;
[20] 王锐君:《论被害人责任的刑法意义》,载《东岳论丛》2009 年第 12 期;
[21] 谭志军:《量刑中的被害人因素论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间
[22] 刘丽萍:《犯罪与被害互动关系中被害人过错法定化研究》,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1 卷,第 81 页。
[23] 崔建华:《论犯罪被害人过错制度的构建》,载《法律适用》2007 年第 9 期。
[24] 陈旭文:西方国家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 J ].载江南大学学报 2004 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5] 初红漫。论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之正当依据[J]. 河北法学。 2012(01)
[26] 齐文远、魏汉涛:《论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年第10 卷第 1 期,95-103 页。
[27] 吕锐:《刑事被害人过错的认定》,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 年第 3 期,第 20-22页。
[28] 杨丹:《被害人过错的刑法含义》,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71 页。
[29] 周晓杨、陈洁:《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03 年第 3 期,第17 页。
[30] “A response need not inunediately follow arl action in order to be provoked byit…Furthermore.even ifan immediate response were required by ξ5K2.10,itoccurred here:The excessive force followed within seconds of King's misconduct.”Koon v.United States U.S.Supr(1996)
[31] James J.Sing:Culture as Sameness:Toward a Synthetic View of Porvo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Crimial Law,108Yale Law Journal May.1999.1849
[32] Vera Bergelson:Is There Really a Difference Between and Excuse(or did We Academics Make it Up):Justifation or Excuse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Provocation.42 Texas Tech Univesity School of Law Review (2009):311
[33] Aya Gruber:Victim Wrongs:The Case for a general criminall defense base on wongful victim behavior in an era of victim riths,in 76 temple law review(2003),669
[34] Vera Bergelson:Offenses and Defenses:Ringhts,Wrong and Comparative Justifications,28Yeshiva University Caedozo Law Review 2007(5):2497
[35] Andrew Nash:Victimes by Definition,8.5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8,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