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保险硕士论文

财产再保险业务的影响因素微观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6 共66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财保公司再保险业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第2部分】财产保险企业再保险业务需求的影响要素分析引言
【第3部分】再保险需求的理论基础
【第4部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状况
【第5部分】财保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第6部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7部分】 财产再保险业务的影响因素微观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再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宏观因素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短时期内不会有重大的变动。微观因素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对这种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对于资本结构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杠杆率越高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越大。建议负债较多的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运用再保险,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第二,对于偿付能力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越小。

  第三,对于盈利能力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盈利能力较强的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较小。建议盈利能力较弱的财产保险公司,合理运用再保险,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第四,对于公司规模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公司规模较大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程度更高。反之,公司规模较小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程度并不大。建议规模较小的财产保险公司,重视自身偿付能力,重视再保险对于改善偿付能力的作用,在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合理运用再保险。

  第五,在对于产品结构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由于产品结构的数据选自主要的财产保险产品,因此在上述实证分析中,再保险与产品结构是显著的,说明主要的财产保险产品对再保险业务的依存度高。产品集中度较高的财产保险公司,应多运用再保险,分散保险风险,降低破产概率。在现实中,产品种类多元化或者产品集中度较高的财产保险公司,都愿意进行再保险,进行风险分散。产品集中度高的财产保险公司相对于产品种类多元化的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对再保险的需求程度更大。

  第六,我国低边际税率的财险保险人比高边际税率的财险保险人更多的购买再保险。通过上述对不考虑所得税情况下影响再保险因素和考虑所得税情况下影响再保险因素的实证分析之后,本文认为保险公司的实际税负是影响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建议我国应在保险业实现差别税率,从而增大再保险需求,促进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制定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区域的差别税率政策,从而在所得税方面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税收优惠措施,其中税法应在政府鼓励购买的特定险种为主营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实行 20%或者 15%的企业所得税率。

  5.2 促进我国再保险业务的建议

  再保险业务在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中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再保险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国内保险行业的发展。

  因此,促进再保险业务在我国国内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和公司内部管理方面做好再保险业务的发展,而且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扶持国内再保险业务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方面,根据财产保险公司不同的内部经营的实际情况,针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税负、偿付能力、产品结构三个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因素提出促进再保险业务的建议。

  第一,本文研究的对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的重点是企业所得税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低边际税率的财险保险人比高边际税率的财险保险人更多的购买再保险。因此本文从纳税角度出发,为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再保险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我国应在保险业实施具有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鼓励财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国家应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应从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负担的税负进行减免,为了平衡中资、外资的企业所得税率,取消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优惠所得税待遇。首先,为了增加新兴的再保险公司的资本积累,应下调其所得税率和营业税率。下调部分的所得税和营业税转化成为再保险公司的资本金积累,对提高再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其次,对于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应取消优惠的所得税待遇,实现中资、外资在国内市场上公平竞争。我国入世之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逐步抢占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特别抑制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不平等的企业所得税负使得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更加匮乏,有限的偿付能力无法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但是,国家应给予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实施鼓励的所得税和营业税政策。外资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或者专业的再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合作成立的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则给予所得税和营业税方面的优惠,在税收上的优惠,双方才有了共同利益的需求。这是中资、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合作上的双赢。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获得了可观的利润的同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也可以直接接触学习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风险管理理念、再保险的承保技术等并将这些作为发展我国民族财产保险的再保险业的基础。

  第二,上文论述的偿付能力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对于公司规模较大并且资本金实力雄厚的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较充足,对再保险的依赖程度较小。对于公司规模较小、业务发展较快并且需要更多资本金的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较弱,则需通过再保险,从而保证资本金水平和自身的偿付能力。与此同时,在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管方面,国家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力度加强,进而使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分出比例有所提高,由此促进了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业务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再保险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规模较小、业务发展较快的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迎合了中小规模并且快速发展的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业务的需求。此外,国家应在经济政策上,鼓励资本实力强的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或者外资企业参股国内的中小规模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专业的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各项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参股,满足双方有共同利益的需求,达到双赢。国际上资本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或者国际上知名的专业的再保险公司与国内中小规模、资本金实力较弱的财产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通过引入国外实力雄厚的股东,获得充足的资本金,这样能够促进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更能降低再保险市场集中度,有效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推动再保险业务在国内的发展。

  第三,在财产保险产品结构中,产品集中度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有正向影响。相比产品多元化的财产保险公司,在产品集中度高的财产保险公司更能够促进再保险业务的发展。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逐渐分化,再保险的需求结构也会随之变化。例如,中国财产再保险市场中,车险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来说增长速度放缓,因而再保险也会平稳增长。车险业务所占比重较高的财产保险公司,若不进行合理的再保险,必然增加出险所付的赔款以及破产概率。因此,产品集中度高的财产保险公司,应有效利用再保险,与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或者与同行业的直接保险公司进行互惠分保,分散风险。

  以上从三个主要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因素出发,对促进再保险业务提出了建议。与此同时,国家应在政策方面激发再保险市场的活力,发挥市场在促进再保险业务和组建再保险公司的决定性作用。在财产保险市场中,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对于财产保险业务需要再保险的情况下,首先应在财产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相互分保,能够促进良性竞争,共同分散风险。通过相互分保之后,超出的再保险需求则是专业的再保险公司真正的再保险业务。因此,建议国家应在政策规定方面,在保险业中,成立同行业分保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

  今后随着财产保险公司的分保业务量逐渐增加,同行业分保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再保险需求时,国家应在政策方面鼓励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这样能够合理满足财产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

  分保不仅是国内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的分保,也可以与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分保或进行海外分保,达到对外分散风险的目的。由于再保险业务具有国际性,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例如巨灾保险的分保市场,费率条件优惠,因此这是国内中资财产保险公司有效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过剩的承保能力的机会,对国外分散一部分巨灾风险,使我国灾难性的自然灾害、特大意外事故的风险在国际范围内得以分散,从而避免国内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准备金不足以应对巨灾保险的理赔。我国的外汇储备非常充足,也为实行国内保险业务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创造了条件。在向国外或者外资保险公司分出业务的同时,也会有分入业务,增加了国内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并且分入的保费形成外汇收入,弥补了分出业务形成的外汇支出,促进了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Petroni, K.R, Shackelford, D.A . Taxation, Regulation,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Property–casualty Insur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 229~253
  [2]Derrig, R.A., Ostaszewski, K.M.Managing the Tax Liability of A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Company[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 695~711.
  [3]Hoerger,T.J.,Sloan,F.A.,Hassan,M . Loss Volatility Bankruptcy,and the Demand for Reinsur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0(53):221~245.
  [4]Smith, C.W., Stulz, R.M.Optimal Hedging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Analysis,1985(19): 127~140.
  [5]夏登峰,马侠,费为银。带税收的红利最大化再保险模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8(6):31~34
  [6]赵桂芹,吴洪。中国财产险公司的再保险决策动机--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 [J].财经论丛,2010,(05):54~60.
  [7]李小热。中国保险业税收的制度、效应及完善机制探析[J].保险研究,2011(1):39~45
  [8]Plantin,G.Does Reinsurance Need Reinsurer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6(73):153 ~168.
  [9]Yung-Ming Shiu.Reinsurance and Capita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Non-LifeInsurance Industry[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11(78):475~494.
  [10]王向楠,梁晶。中国保险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调整速度-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比较[J].财经论丛,2012(3):64~69
  [11]许闲,陈卓苗。我国非寿险公司再保险与资本结构研究[J].保险研究,2013(6):46~57黄素。我国非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8年16期
  [12]Patricia Munch,Dennis E. Smallwood . Solvency Regulation in the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Industry: Empirical Evidence[J].1980(11):69~76
  [13]Ralpha,Winter.Solvency Regulation and the Property-Liabilty [J].Insurance Cycle,1991(29):458~471高凤勤。企业税收效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101~115
  [14]MW, Zycher . Altruism and the value of Other People's Safety[J] . Journal of Risk andUncertainty,1991(4):213~219王素荣。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所得税税负相关性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57~62
  [15]Stephen J. Koca, FCAS, MAAA . Reinsurance Credit Risk Exposure[J] . CAS Seminar on Reinsurance,2008(5):159~170尹音频。资本市场枕制优化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2~47.
  [16]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
  [17]孟生旺。论非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J].现代财经,2001(6):125~137
  [18]陈迪红,黄素。产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指标的实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36~43
  [19]罗世瑞。我国再保险监管框架构建[J].商业时代,2007(9):23~34吴世农,章之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5,(03):80~85.
  [20]李慧。中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张仕英。保险公司的风险、外部监管与资本结构的决定[D].[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21]David Mayers,Clifford W. Smith.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J].Journal ofBusiness,1982(2):113~136
  [22]Mayers, D., Smith, C.W.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Evidence from the Reinsurance Market[J]. Journal of Business,1990(63)19~40.
  [23]James R. Garven, Henri,Louberge.Reinsurance,Taxes,and Efficiency: A Contingent Claims Model ofInsurance Market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6(5):96~108
  [24]James R. Garven, Joan Lamm-Tennant.The Demand for Reinsurance: Theory and EmpiricalTest[J].Working Paper,2000(4)
  [25]Eslyn L.,Jean-Baptiste,Antheny M. Santomero . The Design of Private Reinsurance Contract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0(9):68~74
  [26]Rene Schnieper.Portfolio Optimization[J].Astin Bulletin,2000(30):97~106
  [27]潘建忠。如何进一步发挥再保险在中国市场中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财经大学,1999
  [28]项宇,谢志刚。中国再保险市场供求现状与分析[J].财经研究,2000 (8):37~46
  [29]郭丽军。中国再保险业发展中的供需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2):11~18
  [30]祝向军。再保险市场供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 (4):77~89
  [31]张琳。再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J].保险研究,2003(10):45~58
  [32]李建华。我国再保险市场现状与前景预测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杭州商学院,2003
  [33]王金铎,祝向军。论保险市场中的纵向关系与再保险市场的发展[J].保险研究论坛,2004(10):53~65
  [34]毛泽春,王乃静。对偶效用下的保费原理与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61~70
  [35]魏立峰。我国再保险市场需求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36]袁宸。再保险市场供需的现状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河南大学,2009
  [37]Adiel, R. Reinsuran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Regulatory Ratios and Taxes in the Property–casualtyInsurance Industr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 207~240.
  [38]Barton, J.Does the Use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ffect Earnings Management Decisions? [J]Accounting Review 2001(76):1~26
  [39]Graham, J.R., Smith, C.W.Tax Incentives to Hedge[J].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 2241~2262
  [40]Graham, J.R., Rogers, D.A.Do Firms Hedge in Response to Tax Incentives? [J].Journal of Finance, 2002(57): 815~830
  [41] 吴联灿,中曙光,王亮。我国产险公司的再保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0,(03):64~70
  [42]Garven, J.R., Lamm-Tennant, J.The demand for reinsurance:Theory and empirical tests[J]. Insuranceand Risk Management,2003(71): 217~238
  [43]李丽。中国再保险的市场供求及组织体系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44]唐汇龙,鲍静英。德国的再保险监管方式及其借鉴意义[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21~29
  [45]达朝丽。我国的再保险需求和供给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
  [46]吴晓辉。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内部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47]陈志国。欧盟保险偿付能力Ⅱ改革的最新进展[J].保险研究,2008(9):37~46
  [48]邵全权。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2001~200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8):136~160.
  [49]Mike Adams,Philip Hardwick,Hong Zou,2008.Reinsurance and Corporate Taxation in the UnitedKingdom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8(7):101~115
  [50]朱明来,吕岩,奎潮。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 融研究,2010(12):67~79
  [51]Shackelford, D.A.Earnings, Regulatory Capital and Tax Management:Com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241~247
  [52]李莎,王韦,张建刚。保险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保险研究,2009,(09):78~83
  [53]徐华。保险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54]郭金龙。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